無題
杭州一名小學生吐槽食堂飯菜難吃被校方“教育”的事情這兩天比較熱鬧,其實這件事是去年發生的,只不過前幾天這名學生發文稱校方宣布:已與學生及家長充分溝通,對方對學校的處理表示認可。
綜合環球網、澎湃新聞等媒體的報道可知: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實驗學校的一名六年級學生陸續發布了8條與吐槽學校食堂相關的視頻,該學校辦公室負責人倪老師表示,由于該同學的網絡活動頻繁,隔幾天就會更新一個視頻,學校擔心這可能影響他的學習時間和成績,教導處多次與其溝通,建議他減少網絡活動,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習上。倪老師提到,2023年11月該同學反映食堂問題后,學校后勤部門第一時間介入。針對反映的食堂問題,倪老師表示,該同學的某些意見可能基于個人偏好,不喜歡某些食物,說法大多無法證實。
從該同學持續發表視頻來看,顯然對校方的回應并不滿意,綜合網絡新聞可知,這名小學六年級的韓同學在吐槽學校飯菜難吃之后,遭遇了父親被約談,學生所在班級被集體處分等事情,網絡上也流出了大量視頻,其中有父親要求他刪除視頻的父子對話,也有該生講述自己在學校吃到蒼蠅和未煮熟的土豆的內容,為了防止被“非原創”,我不上傳視頻了,上傳部份截圖,然后做個串講,最后一張截圖左下角有該視頻所在賬號“正報傳媒”(南昌廣播電視臺官方微視頻賬號)的名稱,大家自己搜就可以看到原視頻,這個視頻大意就是韓同學的父親被自己單位的領導叫去訓話,要求他回家做兒子的工作刪除視頻,父親說“以后不要發這種東西”,兒子先問領導說什么了,接著問領導有沒有要辭掉自己的父親,父親回答領導跟他關系還不錯,沒說要辭退自己,但是讓兒子不要發視頻了,隨后父子二人發生爭執,兒子說“不利的事情也要有人去做”,父親生氣地說不是你這個年齡該做的,兒子說自己要死扛到底,最后老父親無奈地說了一句:那這個手機我收掉了。
父親要求兒子刪除視頻的做法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從留言區來看,多數人支持兒子的做法但更支持父親的做法,因為大家都是過來人,也基本上都是當父親的人,他們非常清楚兒子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麻煩,比如畢業證能不能順利拿到手就是個很棘手的事情,而且這樣一來,將來升學哪個學校還敢要他?當下這種時局,人才不人才的不重要,聽話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看看該同學的很多發言就知道這是一個多么勇敢、正直、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意識的難得的孩子,但是,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能接納他這種做法嗎?顯然不可能!
不僅接納不了,肯定還得削他——老師將他叫到教導處訓斥,說這是抹黑學校,是否認食堂阿姨的辛勤勞動,如下:
上面這個視頻來自南昌晚報,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我寫這篇文章引用的資料主要來自官方媒體,也就是體制內的媒體,我們現在看第一個視頻截圖里最關鍵的地方:孩子最關心的是自己的父親有沒有被領導辭退,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校方找到了孩子爸爸所在單位,并通過孩子爸爸的上級給他施加壓力,校方這樣做,真的合適嗎?
校方建議韓同學少上網免得影響學習,可是讓韓同學的父親被約談的真實目的不就是希望通過威脅韓同學家庭生存環境來迫使韓同學就范嗎?韓同學的父親要是被所在單位辭退了,難道不會影響他的學習?說到底校方是擔心韓同學經常上網可能會披露學校的某些事情罷了。
再說了,韓同學發視頻卻給了他所在班級一個集體處分,讓韓同學被孤立,這樣做就不怕影響他學習了?不怕全班同學情緒都受影響?一幫教書育人的園丁,把心機玩兒得比《甄嬛傳》都溜,真是佩服。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校方對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所使出的渾身解數,還真是為人師表啊:既向孩子的家庭施加壓力,也向韓同學所在的班級施加壓力,而且還要訓斥韓同學,扣上抹黑學校、否定食堂阿姨勞動的大帽子,可謂是三管齊下,但這孩子頂住了壓力,從去年到今年連續8次質疑學校食堂飯菜質量,截止目前,這件事在媒體的關注下,終于引起了上城區教育局的關注,根據新聞報道可知已成立調查組并聘請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網上反映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要“確保學生飲食安全和健康成長”。
但是調查結果會怎樣呢?我是懷著忐忑的心理在等待調查結果的,因為這幾年反轉的事情太多了。
成都溫江七中學生中毒事件最后反轉被證實為是學生家長惡意栽贓,此后還有諸如鼠頭鴨脖、牽手門、胖貓事件等等,搞到最后真的都不敢發表意見了。
這次這件事我是這樣想的:就算韓同學可能有表述不準確的地方,那么校方能不能先解決問題,比如聘請家長為飯菜質量監督員,不定期抽查食堂——既然咱校方的飯菜質量絕對沒問題,應該是完全經得起這樣的考驗的,而家長們持續、多次的抽查都讓人滿意的話,那韓同學言過其實的表述當然也就不攻自破,而且校方也可以根據家長們的抽查結果讓媒體寫成報道,證明校方的誠意和無可挑剔的飯菜質量。
所以我特想不明白為什么一上來就要堵嘴,而且還是那種可能威脅到學生家庭生存的方式(約談其父親)?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校方到底要向學生傳達怎樣的價值觀?
這樣的孩子,不要泯滅他的個性,我們這個民族里像這樣的人正在越來越少,不要說成年人,即使是少年,甚至是小學生,有很多已經懂得諸如“明哲保身”、“槍打出頭鳥”這樣的世故,到了初高中和大學,更多的人在內卷和傾軋之中早早老去,理想成為灰燼,掩埋了那個敢于憤怒的年輕人,只剩下一架馴服的、沒有靈魂的機器。
結語
最近幾年類似韓同學的例子非常多:只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或者被質疑的事情,被質疑一方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核實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是先堵住質疑者的嘴巴,似乎這樣就萬事大吉了,真的是這樣嗎?還是這樣做其實埋下的隱患更多?
一個開放的社會應該容得下一身和服,一個自信的社會,也該容得下一個孩子的幾句抱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