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安崔振寬美術館、西安市水墨長安藝術博物館主辦的《新寫意主義——第四屆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于2024年5月18日在西安崔振寬美術館隆重開幕。
王林海先生作為此次參展的藝術家,帶來了《生命界》與《向上》兩組作品。這批褪去“筆墨相”、回歸繪畫性的作品,是王林海自1996年隱居后,向上追溯,直至完成“筆墨釋放”的藝術成果。
“新寫意主義 · 第四屆當代藝術邀請展”展覽現場
王林海作品《生命界》 2022 紙本水墨礦物 800×200cm
《向上》 2020 紙本水墨礦物 129×248cm
今天這個嶄新的時代,可以說是對人類以往文明挑戰的時代。文明走向何方?沒有答案。中國藝術能否出離西方當代藝術語境,已然成了一個問題。在王林海看來,中國藝術家要面對這個問題,必須確認幾個關鍵:
一、筆墨精神
筆墨的傳統,不只是明清以后的傳統,不可被“筆墨相”所局限。我們說一副畫能不能“入鑒”,鑒的不是“筆墨相”,而是“筆墨精神”。以這種自覺為基礎展開的創作,是具備“筆墨精神”,能夠畫中見人的。是否還被稱為“中國畫”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當下藝術能否呈現出我們這代人心性的精神性,把畫品立起來。
《生命界》局部
2022 紙本水墨礦物 800×200cm
《生命界》局部
2022 紙本水墨礦物 800×200cm
二、以象取神
“神”這個字,在中國文化里無關宗教,它所指的是“覺性”,是人人具足的光明心。魏晉之后,中國人把人文境界高高舉起,極其高遠,卻使得后人戴著鐐銬舞蹈,在人文境界中比拼,失了真性情。回到繪畫性的原點,回到“立象盡其意”這一古老的藝術語境,能讓古老的文脈恢復自生力。
三、即古即今
當代藝術一舉打破了人類對藝術的定義、手段、材料、語言,甚至是評判標準,藝術家們直接站在這個世界的邊界進行發問——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勇氣。但破了之后,立什么?無人知曉。中國人的藝術在足下。弘一法師言:“不體物情,一生皆成夢境;不通人情,舉足皆是危機。”筆墨與宣紙以簡單敏感的材料作為載體,藝術家實際關注的是心物關系,以及剎那間應機、對機的能力。我們不必追求西方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當代性”,而是亟需回歸藝術的“當下性”。
《向上》
2020 紙本水墨礦物 129×248cm
《向上》局部
2020 紙本水墨礦物 129×248cm
新寫意主義——第四屆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
第四屆“新寫意主義”展覽由主辦方邀請著名美術理論家、策展人、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名譽主席賈方舟先生擔任策展人兼學術主持,由策展人提名邀請周韶華、崔振寬、尚揚、王懷慶、李向明、王紹昌、林學明、徐冰、石英、虞村、李孝萱、羅小平、展望、邵戈、王林海、張羽、白明、趙培智、邱岸雄、陶艾民、彭薇、戴瑩等22位知名藝術家參展。由著名美術理論家陳孝信、程征、彭德、王林、李曉峰、夏可君、楊衛、邱敏組成學術委員會。
《新寫意主義——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已于2018、2020、2022年在西安崔振寬美術館以雙年展形式成功舉辦三屆,得到了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引發眾多學術討論和研究。本屆展覽是在“新寫意主義”學術框架下的再梳理和深耕,由本屆展覽學術主持、策展人賈方舟先生提出“相交的平行線”展覽主題,關注“水墨向當代轉型”與“當代藝術銜接傳統”這兩條脈絡。從“天、地、人、物”四個層面展開,通過四個單元,呈現來自兩個探索方向的“新寫意主義”的22位藝術家的最新成果,在國際語境中彰顯源自中國文脈的、“非西方文化”的中國當代藝術。
王林海
王林海,藝術家,心性學者。誠明內學創始人、山長,中國室內裝飾協會陳設藝術專業委員會(ADCC)顧問。
曾在中國、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多地舉辦個展及聯合展覽,作品被瑞士 Dornach 歌德大殿、中國國家畫院等藝術機構收藏。著有:《一管筆:活出中國人的精神》《游藝明心錄》《一心世界》。“美,只指向心性”是王林海對人類藝術精神的定位,也是他踐行藝術的宗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