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月亮 靜女夭夭
每晚八點四十 陪你看世事
這兩天各地陸續出分。
我們來深度聊聊高考這件事。
01
李月亮 ?
先說兩個大家關注的“高考釘子戶”吧。
57歲的梁實,第28次高考的成績出來了——
446分。
查分現場,梁實氣得直拍大腿。
對37分的地理成績,他尤其不滿意:
“地理我覺得很簡單,怎么才考30幾分呢?哎呀,爛透了。”
梁實今年原本信心很足。
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過620分,上四川大學。
可惜這次的分數,雖然比去年有進步,但還是沒過二本線。
四川大學夢再次飛走。
據說梁實早已實現了財富自由。
只是他心中始終有個大學夢。
所以這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參加高考。
從歷年成績看,他的水平就是四百來分。
老實說,57歲的年齡,能考446分,已經挺厲害了。
只是距離他的夢校四川大學,差得還挺遠。
想圓這個夢,難啊。
難以圓夢的,還有另一個“高考釘子戶”,唐尚珺。
他今年35歲了,第16次參加高考。
昨天下午出了成績,600多分。
比前幾年考得都好。
他對自己今年成績的評價是:
“正常發揮,差強人意,還是有點小遺憾。”
“差強人意”這個詞用法很對,看來語文功底挺扎實的。
唐尚珺一直有個上清華的執念。
所以之前考上過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知名大學,他也沒去上。
一年年地復讀,一年又一年地參加高考。
去年他本來已經下決心不再高考了。
卻因為填志愿的時候“不服從調劑”,雖然考了594分,最后還是沒被大學錄取。
昨晚,唐尚珺開了場直播,10分鐘就超過10萬人觀看。
他說今年計劃報考北京師范大學,也會“謹慎填報志愿,選擇服從調劑”。
希望他如愿上岸。
02
李月亮 ?
這幾天,網上很多查分視頻刷屏。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緊張。
有位內蒙古女生,查到分數后,一下子愣住了——
她考了596分,和媽媽做夢夢到的分數,一模一樣。
夢想成真。
媽媽激動得抱著女兒跳了起來。
河北有位男生,查到分數的一刻,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去年才考了383分。
今年的成績居然沖到了603分。
復讀一年,漲了220分,可謂突飛猛進。
陜西漢中。
一個班有兩個同學,都考了714分,
老師高興得抱起學生轉圈圈。
其中一個男生,在高考前還因為意外右手骨折,發揮失常了。
結果人家還是考了714分。
比這更刺激的,是“邁巴赫少爺考了700分”。
高考期間,有杭州網友拍到,一位男生坐著邁巴赫去高考。
后來發現,這位男生的爸爸是非遺傳人。
爺爺是銅雕之父朱炳仁,據說名氣在杭州人眼里不亞于馬云。
而這位“邁巴赫少爺”的成績,是700分。
關鍵人家還是全國奧林匹克化學金獎得主。
一群記者來采訪,孩子講話也是流暢又大氣。
真不知道老天爺到底給他關了哪扇窗。
他的目標是北大,這回肯定成了。
爺爺和爸爸也都特別激動,在網上報喜。
家里再有錢,也會為孩子這700分激動萬分啊。
一來孩子確實優秀。
二來北大也確實不是塞錢就能進的。
這也是我們高考的公平之處。
這幾天,幾乎滿屏都是“別人家孩子”的喜訊。
讓人錯覺高考平均都得六七百分。
但事實上,興高采烈出來曬的,一般都是學霸。
還有太多成績不理想的孩子,沒有說話。
他們只是默默關上門,咽下眼淚。
四川眉山,有個女孩高考沒過二本線,特別難過。
趴在媽媽腿上,哭得稀里嘩啦。
河北有個男生,高考給自己估分600,結果一查,只考了397分。
出分后,男孩默默去廚房給一家人做飯了。
媽媽早上起床,看見這一幕,失望又心疼。
03
李月亮 ?
每年高考出分,都會上演一幕幕悲歡大戲。
只是一個簡單的分數,就足以讓一個家庭欣喜若狂,或者無比悲傷。
因為這一個分數,關乎一家人的命運。
它是一個孩子12年辛苦學習的成果。
也決定了孩子在這次極其重要的人生選拔里,站上哪一個高度。
雖說高考不能定終身。
但它的確對一個人的命運影響很大。
這些年很多人詬病高考制度——
僅僅用一次考試,就決定了一個孩子的命運。
“唯分數論”驅趕著所有學校和學生只追求考高分,不管什么個人素質,創新能力,人格發展。
用單一的標準衡量復雜的人,太不科學了。
這些話一點都沒錯。
我過去也是這么認為的。
大概20年前,我做記者的時候,就問過招生考試院的領導:
“高考制度這么多弊病,這么多人罵,為什么不改呢?”
他反問我:
“那你覺得什么樣的選拔制度,比現在的高考更好?”
我當時想不出來。
到現在20年了,還是沒想出來。
因為確實每條路想下去,都不通。
你看,每年有大概一千萬的孩子參加高考,每個孩子都是全家的希望,都十分想上好學校。
而清華北大只招幾千人。
985大學加起來也只招20來萬人。
僧非常多,粥非常少。
那這些名額怎么分?
如果不全看高考分數的話,同時看哪些方面?
兼顧日常成績?
那家長們會不會瘋狂給老師請客塞紅包,讓老師給打個高分?
那保潔大姐的孩子怎么辦?
或者看個人素質?
那怎么評判一個學生的素質?
讓老師挨個打分的話,不還是難保公平?
或者,讓大學來自主決定招什么樣的學生?
那名校的招辦老師可就……你懂的。
然后吃虧的還是沒錢沒門路的普通家庭。
你就順著這個思路想吧,真的條條大道都不通。
而現在的高考制度,雖然有一大堆問題,有些方面甚至到了變態的地步。
但它有一個巨大的好——
就是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普通人,保護了寒門學子。
它確保父親瘋掉母親癱瘓的農村孩子也有機會上清華,用讀書改變命運。
它讓階層可以流動,給底層人希望。
俞敏洪說,沒有其他任何一套比高考更加有效的制度,來公平地選拔人才了。
連當年大力批判應試教育的韓寒,后來也更新了觀念:
“高考制度,肯定無法照顧到方方面面,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它有著基本的公平。”
確實如此。
這些年很多人罵高考制度。
他們也確實講出了高考的弊端。
但如果你問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
高考確實很有問題,那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大概率沒有人能說出一套更公平有效的辦法。
批判很容易,給出好建議卻十分困難。
04
李月亮 ?
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會想:
那別的國家大學都是怎么招生的,也是“高考一分定終身”嗎?
多半不是,因為國情確實不同。
我對美國大學招生比較了解,可以給大家講講。
總的來說,美國大學招生,感覺確實比中國隨意。
如果你想申請美國大學,需要準備一個文書。
這個文書,就相當于國內的高考成績,大學基本就依照它來決定要不要錄取你。
文書里的主要內容是:
1.你的高中日常成績單。作業、考試、課堂表現、出勤率……都要按比例算分。
2.你的英語標準化考試成績。托福、雅思啥的。
3.你在競賽中獲得過的獎項。顯示你在某方面可能比較突出。
4.你過去幾年的活動列表。這一項很重要,主要是展示你在課堂之外還做了什么,比如出過書、有一個十萬粉絲的賬號、創立了音樂社團,為留守老人設計了報警器等等。
5.你的自我介紹,別人給你的推薦信之類的。
這幾項,基本就勾勒出了你是個什么樣的年輕人。
你可以把這個文書投給多個美國大學。
大學的招生官就會根據這個文書,決定錄不錄取你。
他們甚至也不需要你提供什么證據,來證明你真的出過書,真的是音樂社團團長。
你說什么,他們就自動默認都是真的。
然后招生官們就會根據你的文書,綜合判斷你的學術能力,創造力,領導力,品德人格,對所選專業的熱情等等。
一般來說,會有幾個招生官先后審閱你的申請。
他們每個人都有“生殺大權”,可以決定是咔嚓掉你,還是讓你進入下一輪。
如果這幾個招生官都覺得你還行,那你的申請就會被遞交給招生委員會討論。
如果委員會討論過后也覺得你還行,就會給你發錄取通知。
你就成功考上了。
這個錄取過程其實還挺主觀的,可以說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每個招生官可能都有自己的喜好,比如他是研究哲學的,而你剛好寫過一本哲學書,他可能就格外愿意給你過。
大學本身也常常有自己的主觀偏好,比如會優先錄取校友子女、貧困地區學生,甚至是單親家庭的孩子。
總的來說,這種選拔方式,肯定比我們的“唯分數論”更科學。
但是問題就來了。
既然是讓招生官來主觀選擇,那怎么保證公平?
會不會很多人走后門?
事實上“招生后門事件”確實有,不少美國名校都爆出來過。
但比例并不是非常高,這套選拔制度還能保持基本的公平。
為啥呢?
我分析有四點原因。
第一,美國大學是寬進嚴出。
你看我們國內大學,基本只要進去就能拿到畢業證。
北大去年本科畢業率為99.77%,其他大學稍微低一點,但也多數在98%以上。
你只要學一學,畢業沒問題。
但美國就不一樣了。
排名前100的美國大學,4年畢業率平均是73%。
有的大學畢業率還不到30%。
而且平時還要各種考試、寫大部頭論文。
你要是實力不行,靠找關系硬擠進去。
身邊都是學霸,就你特別菜,考試不及格,論文寫不過,讀八年都畢不了業,也夠難受的。
第二,美國大學對作弊基本零容忍。
美國大學申請中,招生賄賂也好,文書造假也好,都是很嚴重的作弊行為。
一旦被大學發現,會立刻撤銷你的錄取資格,并禁止你再次申請。
就算你已經蒙混過關順利大學畢業了,如果被發現當年申請時作弊或者欺詐,美國大學也會把你的學位收回去,毫不留情。
第三,私立大學可以公開錄取有錢人的子女。
美國有很多大學都是私立的。
哈佛、耶魯、斯坦福,都是私立大學。
這些學校可以自己制定錄取規則,不考慮公平問題,名正言順地“向錢看”。
據說哈佛大學每年會留出招生名額的20%,給捐款人家族。
我前幾年聽過一個笑話——
問:如何穩上名校?
答:如果你的姓氏跟學校圖書館冠名的姓氏一樣,而這并不是一個巧合,那你就穩了。
就是說,如果你家里給大學捐款足夠多,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來上學。
走前門,不用走后門。
有點黑色幽默。
這一點確實不如國內高考。
我們這邊,邁巴赫少爺還是要拼高考的。
當然,現在很多私立名校不差錢,而且也想為社會做貢獻。
所以他們在接受有錢人捐款的同時,也會盡量招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給他們大額獎學金。
這也意味著,有錢人和窮人都會受到優待,普通的中產就成了最不受待見的群體。
第四,招生官的理念很重要。
很多名校的招生官都說過,自己確實會面臨權貴人士的誘惑和壓力。
但是他們都明確表示自己會不為所動,保持公正。
——從過往情況看,肯定是沒有完全做到,但基本公正是能保證的。
因為大部分美國人確實比較講誠信。
社會也形成了一套很細致的信用體系,失信的人幾乎寸步難行。
招生官們又經過專們的培訓,所以道德感很強,很講原則,不會輕易為一點錢或者人情而折腰。
據說就算校長覺得錄得不對,也干涉不了,只能提建議。
感覺美國社會的整個氛圍,就是規則大于人情。
這一點跟我們的“人情社會”很不一樣。
當然人情社會也不是不好,它有它的溫暖和友愛。
但是在非常需要遵守原則的事情上,就有點拉胯了。
所以美國的錄取模式雖然更科學,但我們現在確實沒法套用。
否則你說看日常成績,那有錢人的孩子成績肯定錯不了。
你說出本書有好處,那出版社的書號就賣瘋了。
你說傾向于錄取貧困家庭的孩子,那廠長鎮長家都辦上低保了……
到那時不但孩子卷得叫苦連天,家長也得跟著干得天昏地暗。
更苦。
05
李月亮 ?
那怎么辦呢?
我們就一直這么“一考定乾坤”,一直這么卷成績嗎?
我想肯定不會。
現在的卷,是有社會背景的:
第一,好大學少,考大學的孩子又太多。
第二,上不同的大學,差別又很大。清華和某小城市的專科,畢業后的人生確實會不一樣。
而誰也不甘心自己落到底部,所以大家就都拼命往上搶,都拼命卷。
卷,可能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在這個歷史階段的必然。
不卷成績,也得卷別的。
那什么時候才能不這么卷呢?
不好說,我盲猜,可能需要幾十年吧。
到時候我們的社會,會有三個改變:
第一,人口出生率下降。
很多過去非常難進的幼兒園,現在已經虛位以待了。
那么再過十幾年或者幾十年,大學可能也會面臨類似局面。
北大清華依然難進,但大部分孩子都能上不錯的大學了,大家可能就不那么緊張了。
第二,社會發展,底層的收入也不太低了。
大家只要勞動,日子都能過得差不多。
做修車工和工程師,都一樣受尊重。
人們可能就不那么憋著勁“要爭氣”了。
第三,受過教育的人越來越多。
人們總體素質提升,規則意識更強,社會誠信系統也更完善。
大學錄取的策略就可以更科學,孩子們也就可以更從容。
這一定是個很漫長的過程。
但是我相信我們一定會走向那里。
未來值得期待。
但眼下,還是要打起精神過難關。
點亮【贊】+【在看】吧,愿我們的孩子,都有很好的未來。
──── 全文完 ────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氣作家,每日解讀熱點,透析人性,以理性和智慧陪讀者成長。新書《活得清醒》當當網熱賣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