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距離今天已經有900年了,由于朝代更替、行政區劃設置變化等原因,宋朝的很多地名與今天已經大不相同,相信這一點在大家閱讀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時就能感受出來。為此,《大運河時空》將對照《水滸傳》各章節,配以地圖、圖片介紹書中所提到的地方。
在《水滸傳》一書中,第一章節并不是“第一章”,而是叫做《引首》。是因為這個章節和后面內容并沒有太大的聯系,只是介紹、或者是說歌頌了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以及《水滸傳》故事開始的背景——仁宗朝需要向上天祈禱,禳謝瘟疫。
在這篇《引首》里,就提到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出生地:“……后來感的天道循環,向甲馬營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來。……”
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有甲馬營鎮
甲馬營,今天仍然存在,位于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西部的衛運河東岸,是武城縣的一個鎮。那么這個甲馬營是不是趙匡胤的出生地呢?
還真有這個記載,在清順治年間的《武城縣志》“古跡”里:
甲馬遺營,城東北二十五里,為宋太祖所生之地。舟梢經過于是者,咸奇之。
由于甲馬營地處運河邊上,經過的船只,無不對這里是宋太祖的所生之地感到驚奇。
1884年《全漕運道圖》中的甲馬營
不過在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所修的全國性地理志書《讀史方輿紀要》山東東昌府中介紹武城縣的“甲馬營”卻沒了這個說法:“縣東北二十五里,置巡司于此。又有甲馬營水驛及甲馬營遞運所,為津途沖要。”
反而在河南河南府介紹洛陽縣時,有“夾馬營”,并且是宋太祖出生地:
在府東北二十里。朱梁開平初,置營于此,有指揮使掌之。后因而不廢。宋太祖誕生焉。真宗時建為應天寺,后又改為發祥寺 。
同一個地名,卻用不同的字記載,在古代文獻里經常出現。雖然洛陽這里稱“夾馬營”,但也被視為是“甲馬營”。 《詩林廣記》中記載宋代潘牥《題陳圖南鼾睡圖》一詩提到趙匡胤在洛陽時:
甲馬營中紫氣高,
屬豬人已著黃袍。
此回天下地無事,
可是山中睡得牢。
另外,《武城縣志》里認為宋太祖出生在本地的原因,也是把“夾馬營”看作是“甲馬營”
“甲馬”的意思是鎧甲和戰馬,指軍備和戰事,唐朝杜甫《嚴氏溪放歌行》一詩里就有提及:“天下甲馬未盡銷,豈免溝壑常漂漂。”甲馬營意味的就是軍營。
《東都事略》中的記載
在紀傳體北宋史《東都事略》中,明確記載趙匡胤出生于“洛陽夾馬營”,可見清朝《武城縣志》的記載是錯誤的。這一點,在隨后版本《武城縣志》中也可以得到證實,有關“宋太祖出生地”一事不再記載,可以想象到,是因為后來的縣志編撰者,發現之前版本的錯誤,于是不再收入。
洛陽的夾馬營路
網絡上流傳的曾經的洛陽夾馬營的石碑
今天在洛陽市有夾馬營路、還有地鐵夾馬營站。而武城縣的“甲馬營”在歷史上影響也是僅次于縣城的存在,除了前邊《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這里有巡檢司、水驛、遞運所之外,這里還是縣丞的駐地,說明是一個“副縣級鎮”。
1855年《四省運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圖》中的甲馬營
此外還有軍隊駐守,乾隆《臨清直隸州志》:“分防武城縣汛把總一員,協防外委把總一員,馬兵十一人,守兵九十人,墩臺八座。”
另外,它還是商業重鎮,民國《武城縣鄉土志》:
甲馬營,系本境水陸馬頭,距城二十五里,當南漕未裁以前商賈往來生意甚至暢,今則稍差。
1866年《山東通省運河情形全圖》中的甲馬營,記載有縣丞和巡檢司駐扎
話題再回到《水滸傳》,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地是甲馬營之外,神行太保戴宗施展“神行法”時,也是會用到“甲馬”的,比如《水滸傳》第三八回:“原來這戴院長……把兩個甲馬拴在兩只腿上,作起神行法來,一日能行五百里。”不過在這里,“甲馬”是指的一種物品,而非地名了。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