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字”,中國文字從這里來!2024年6月29日,隨著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岸邊的暮色漸濃,一場名為“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字”殷墟甲骨文中華文化新地標(biāo)宣傳推廣活動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南廣場隆重啟動。
此刻,歷史與現(xiàn)代在這里交織,文字與心靈在這里碰撞。這場活動,是河南省文旅廳與安陽市人民政府共同譜寫的文化華章。他們以“字”為媒,深入挖掘河南漢字文化和商文化的精髓,旨在將殷墟甲骨文打造成為中華文化的新地標(biāo)、中原文旅的新名片。這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宣傳活動,更是一次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深度解讀和傳承。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字”,仿佛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與古老的中華文明零距離接觸。夜幕如墨,星光點點,卻掩不住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璀璨。我們追尋著中華文脈的足跡,聆聽那三千年前的文明回響,感受那殷墟文化的深沉魅力。在這片近30平方公里的殷墟保護區(qū)內(nèi),分布著豐富的歷史遺跡,它們見證了3300年前殷商文明的輝煌。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字”,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次對中華漢字源頭的探尋之旅。殷墟,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厚重底蘊。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被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它于2006年榮登《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在殷墟的廣袤土地上,誕生了無數(shù)“考古之最”,如世界最大的青銅器、中國最早的文字、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等,它們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自1928年殷墟開始發(fā)掘以來,這片土地便不斷為我們揭示著商代文明的神秘面紗。宮殿宗廟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yè)作坊、甲骨窖穴等,無一不展現(xiàn)著商代都城的壯麗與繁榮。而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骨器等精美文物,更是讓我們驚嘆于古人的智慧與匠心。
特別是那些出土的甲骨文,它們是中國最早的成體系文字,以象形文字為主,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意。這些甲骨文不僅記錄了當(dāng)時人們的生活、祭祀和戰(zhàn)爭等情況,還為我們揭示了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它們不僅是文字,更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聆聽三千年文明的回響。
殷墟甲骨文,是中華漢字的搖籃,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這里,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和力量,更能夠領(lǐng)悟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讓我們共同期待,“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字”這場活動能夠帶領(lǐng)我們走進殷墟的深處,探尋中華文明的奧秘和魅力。(王建安 攝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