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硅谷是科技精英的天堂,是改變世界的地方。
但在這片高智商密度最高的土地上,也藏著全球最密集、最燒錢、最系統的雞娃戰場。
這里的家長,多是受過高等教育、年薪幾十萬美元的科技從業者,本來可以佛系養娃、輕松生活,卻偏偏走上了雞娃這條不歸路。
有人說,中國家長走到哪兒卷到哪兒。
從北京海淀到美國加州,雞娃的方式在變,但背后的焦慮卻從未遠離。
來源:Letsight ID:letsight520
在硅谷,華人父母的雞娃事業,從娘胎的時候就開始提上日程了。
優質幼兒園一位難求,很多華人家庭在懷孕期間就開始為入學排隊、提交申請做準備,甚至一些頂尖幼兒園還要找人寫推薦信,或者答應以后當義工。
雖然在硅谷工作的華人父母年收入高,但也會因為“工作太忙沒空參與學校活動”被私立幼兒園一口拒絕。
拒絕的理由是:父母都是雙職工碼農,工作時間高度同步,沒有時間到學校當義工,參與孩子們的活動。
即便報上一所幼兒園已經非常困難,但是為了雞娃,硅谷華人父母還會給孩子報2個幼兒園,上午一個英語幼兒園,下午一個中文幼兒園。
圖源:unsplash
進入小學之后,每天下午2:30放學直接催生出課后班和補習班經濟。
一方面是父母下班晚,很難親自帶孩子,另一方面是大家都秉持著不能浪費每一分每一秒學習的理念極致雞娃。
托管中心、補習班、興趣班就成了孩子的第二課堂,補中文、補英語、補數學,一個都不能少。有家長還會請私教進入課后班進行一對一輔導,確保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興趣班、奧數班、編程班、體育項目也統統拉滿。放眼硅谷的補習菜單,從Math Kangaroo、AIME、AMC10/12到Python機器人、演講辯論、模擬聯合國,幾乎覆蓋了K12的所有方面。
熱門課程經常報名秒空,家長還要提前半年排隊,否則就只能開車四五小時去其他城市參加培訓。
到了暑假,更是一場家庭雞娃能力的大考。灣區的夏令營五花八門,費用也從幾百到幾千美元不等,編程、機器人、創意寫作、科學營、藝術營、戶外營、公益營等應有盡有。
圖源:鳳凰weekly
中學階段,硅谷家庭更是進入了卷的沖刺階段,孩子想要進入頂尖中學,不僅要孩子本身就足夠厲害,還要父母有強大的經濟背景。
據說硅谷學校的天才班中,20個學生中只有1-2個白人小孩,剩下的十多個學生,不是中國娃就是印度娃。
在沒有中考的美國,12年教育全靠學區房綁定,灣區的學區房價格因此水漲船高,甚至超過北京和紐約。
很多硅谷華人父母的夢想的就是買一套Palo Alto的學區房,讓孩子順利上Palo Alto High School。
但是一套老破小沒什么硬傷的Palo Alto老房子售價接近400萬美元,還要繳納高額房產稅和維修費用。
圖源:realtor.com
而選擇私立學校也并不輕松,灣區中高端私校每年學費在3-7萬美元之間,校車、課后班、興趣班等另行收費。
如果還要加上課外補習、競賽集訓,一年的教育支出輕松突破60萬人民幣。
有數據顯示,培養一個“標準硅谷娃”,至少要投入300萬美元,而且這只是起步價。
這早已不只是養育孩子,更像是在運作一個精密的18年長期項目。每一筆投入、每一項安排,背后都是父母對未來的巨大押注。
很多華人家長始終堅信,只要足夠努力雞娃,就一定能換來一個光明的未來。
他們舉出谷愛凌、朱易、陳楷雯、周嘉鷹這些華裔孩子做榜樣,這些華裔孩子從小在中式雞娃與美式素養教育的雙重加持下,一邊拿下奧運獎牌、世界冠軍,一邊斬獲斯坦福、布朗、康奈爾、普林斯頓等頂尖名校的offer。
這些孩子出生在中產甚至更富裕的家庭,父母高學歷、高收入,從小就為孩子制定了嚴密計劃,從語言到體育、從學術到藝術,全方位發展。
圖源:澎湃新聞
但不得不承認,這類孩子終究只是極少數,是鳳毛麟角。
大多數華人孩子拼盡全力,SAT刷滿分、GPA穩滿績點、AP科目一門不落、科研志愿活動樣樣齊全,到頭來卻在申請季遺憾落榜。
因為現在的美國名校越來越反精英,千篇一律的完美簡歷在招生官看來索然無味,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多元且有個人特色故事。
過去那種華人父母奉為真理的刷分+拼競賽+卷項目套路,已經不再是藤校的通行證。
一個更常見的結局其實是,花費數百萬的投入,十幾年的心血,最后孩子畢業即失業,甚至還無法脫下孔乙己的長衫。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還是雞娃背后的代價。
在過去我們曾經看到不少華裔家庭把孩子逼上絕路的新聞,在雞娃成風的硅谷同樣不少見。
根據媒體統計,最受華人家長歡迎的硅谷Palo Alto青少年的自殺率是美國平均水平的4到5倍,其中約40%的受害者是亞裔面孔。
圖源:大西洋月報
這并不是巧合,孩子們長時間生活在高壓之下,失去了自由發展的空間,他們獨特的個性被磨平,生活被規劃到每一秒。
即使他們成績優異、執行力強,但快樂感極低,心理問題、焦慮癥等正在引爆孩子的情緒炸彈。
很多孩子其實也很迷茫,爸媽拼命為他們提供最好的資源、最精細的規劃,但他們心里未必真的認可。
而且移二代夾在中美兩種文化之間,難以找到屬于自己的身份標簽,歸屬感非常低。他們既不像美國孩子那么自在灑脫,也很難全部接納中國式的成功標準。
他們變成了雞娃流水線的標準產品,分數漂亮、活動豐富、志愿者經驗滿格,但內核是空的,是失去靈魂的。
很多人批判雞娃,甚至把硅谷雞娃歸因于華人教育的慣性,認為是中國家長走到哪兒卷到哪兒。
但其實硅谷雞娃之所以愈演愈烈,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全球化競爭越來越激烈,二是頂尖教育資源緊張。
在這種背景下,不只是華人父母焦慮,幾乎所有中產家庭都在集體焦慮。
有一位灣區白人家長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的K12教育還很佛系。
圖源:Quora
那時候,硅谷的孩子們暑假是拿來打棒球、騎自行車、看動畫片、曬太陽的,沒有誰在刷SAT,也沒人在規劃背景提升項目。
教育講究的是自然成長、快樂教育,家長也很少干預。
但到了90年代以后,形勢就徹底變了。隨著科技產業爆炸式發展,全球人才都涌入硅谷,競爭門檻越來越高。
本地家庭也開始意識到,孩子如果想進好大學,光靠天賦和自由成長已經不夠了,必須拼分數、拼實習、拼志愿者經歷,還得早早規劃名校升學路線圖。
于是,原本只在部分亞裔家庭流行的雞娃方式,漸漸被更多族裔中產接受。
今天的硅谷,不只是華人在卷,印度裔、韓裔,甚至不少白人家庭也開啟了虎媽虎爸式育娃。
報課外班、請私教、拼學區房、搞夏令營,通通安排上。只不過華人家長的雞娃更加有章可循,更能執行到底罷了。
硅谷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它是全世界最聰明腦袋聚集的地方,是技術創新的前沿陣地,無數科技精英曾經放棄藤校學業也要投入到硅谷熱土。
圖源:福布斯
但是這里也聚集了最多焦慮的父母和最累的孩子,每個家庭都在試圖跑贏別人,哪怕起點已經不低了。
不過即使這樣,依然很多家長認為,硅谷其實是個挺適合養娃的地方,因為這里不像洛杉磯或紐約那么物質化,更看重教育、智力和創造力。
硅谷一向崇尚知識、創造力和獨立思考,這些原本是這里最核心、最驕傲的價值觀。
這些理想和升學焦慮、社會競爭、階層焦慮攪在一起,原本健康的追求也就變了味。
很硅谷精英自己就是靠讀書和努力改變命運的,所以他們也理所當然地覺得,孩子也得這么卷、這么努力。
但是時代開始發生變化,名校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依然要面臨艱難的就業環境。
雞娃的終極問題,并不是順利到達終點,而是我們是不是還能給孩子留下一點失敗的機會、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一種沒有KPI的成長體驗?
無論在北京,還是在硅谷,這才是 每一位父母最值得思考的事。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