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諶食其
將近1個億的預付款究竟去哪了?
盡管上交所一再追問,ST百利(603959.SZ)還是沒有給出答案。
6月25日,ST百利回復問詢稱,無從判斷異常預付款的真實去向和用途,理由系實控人王海榮協助調查結束,剛剛恢復履職。
而在一個月前,5月21日,ST百利“無從判斷”的原因是——王海榮正在協助調查。
言下之意,只有實控人王海榮才能搞清楚錢的去向……ST百利的內控缺陷之嚴重可見一斑。
今年5月以來,ST百利自年報披露之后,便以22個跌停板創下湘股連續跌停紀錄。
股價暴跌的理由,不止內控缺陷一條。業績虧損、訂單存疑、財報非標、大股東質押危機……如今,ST百利內外交困,危機重重。
內控重大缺陷,疑似大股東“間接占用”
ST百利,全稱為“湖南百利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顧名思義,公司是做工程的。
按照ST百利的官方說法,公司致力于為新能源和傳統能源行業的智慧工廠提供包括工程咨詢設計、專有設備制造、智能產線集成與EPC總承包服務等整體解決方案。
4月30日,ST百利披露的2023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20.69 億元,同比下降 35.74%;歸母凈利潤為虧損 1.18 億元,同比變動為-1473.54%。
業績下滑倒也罷了,大華會計師事務所還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直言“報告期內公司存在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
具體缺陷有二,即“預付賬款異常”和“營業收入錯報”。
在預付款方面,ST百利年內對7家供應商支付預付款1.96億元,并“長期掛賬”。后收回其中3300萬元,剩余1.63億元并未回收或計提。
要知道,2023年末ST百利的凈資產不過5.40億元,這1.63億元異常預付款絕非一個小數目。
更可怕的是,經自查發現,部分預付款的資金,流向了大股東西藏新海新的關聯企業。
具體來說,ST百利向衡雁、亨息爾、百和菱三家供應商合計支付了9891.05萬元預付款。
但因項目一直未展開,所以這三家供應商并未向公司交付任何設備,而是將預付款資金借給了另一家名為易路博通的企業。
而這家易路博通與ST百利大股東西藏新海新合資設立了另一家名為青島藍水量子科技的企業,上市公司實控人王海榮亦兼任該企業的董事長。
因此,一種猜測是,這筆存在問題的預付款,實際上是王海榮“借道”供應商與合作伙伴實施的資金占用。
對這一質疑,5月21日,ST百利在對上交所問詢的答復中,甚至并未斷然否認,而是給出了頗為含糊的回答:
“目前公司尚未獲取易路博通資金流水,同時由于公司實際控制人王海榮先生因個人原因正在協助相關部門調查,公司尚無法判斷該款項的真實去向和用途,也暫無法判斷是否存在控股股東資金占用。”
簡單來說,就是實控人王海榮在“協助相關部門調查”,所以弄不清楚具體占用了沒有。
有趣的是,完成答復后不久,6月5日,王海榮協助調查結束,并恢復了公司總裁的履職。按理說,實控人占沒占用資金應該一問便知。
但是,在6月25日披露的監管問詢函答復中,ST百利竟然以王海榮“剛剛恢復履職”為由,仍然沒有作出明確說明:
“王海榮先生于2024年6月5日協助調查結束,剛剛恢復履職,目前公司仍然無法判斷上述異常預付賬款的真實去向和用途。”
好家伙,這也成為理由——實控人剛回來上班,所以不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ST百利這筆大額預付款的形成,本身就十分可疑。
在鋰電行業,工程方往往是先行欠下應付款,等拿到階段性工程款后,再和上游設備商結算。且不論其他隨處可見的案例,就是在此次ST百利涉嫌間接資金占用的3家供應商大部分時間也是如此操作的。
在最近的監管問詢函回復公告中,ST百利披露與雁衡、亨息爾、百和菱近三年的全部業務往來,顯示其“交易背景”絕大多數為“鋰電項目備貨款,公司收到業主方的付款后支付采購貨款”。
截至今年4月24日,ST百利對雁衡、亨息爾、百和菱在賬上分別有291.83萬、134.08萬、307.18萬元的應付賬款。
真因為如此,ST百利給這三家供應商支付高達9891.05萬元的預付款才顯得太不合常理。
ST百利解釋稱,自2022年起,新能源行業進入爆發增長階段,因此“客戶為盡快搶占市場,對貨物的交期要求非常嚴格,造成公司必須提前確保貨源。”
但這一說辭,與公司財務數據并不一致。
2022年,ST百利營收為32.2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09.24%,年末預付賬款為1.72億元,較2021年末的1.71億元幾無變化。
2023年,ST百利營收為20.69億元,下降35.74%,年末預付款卻增至3.05億元,增幅高達77.09%。
在營收高增長的2022年不增加備貨規模,在“公司經營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的2023年卻反其道而行之,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而且,正如前文所述,ST百利對三家供應商還有應付款未結算。這種情況下,公司不結算,反而提供了大筆預付款,明顯有違常理。
反過來看,雁衡、亨息爾、百和菱,也正是在應收未銷賬的情況下,未將預付款用于補流或擴大生產,反而借給了外部公司,這一行為亦不合商業邏輯。
更為可疑的是,雁衡、亨息爾、百和菱都是位于江蘇常州的鋰電設備企業,而預付款流向的目標易路博通位于北京,是一家石油技術有限公司。
這三家企業不約而同地給千里之外、行業不同的易路博通提供借款?這很難說是一種巧合。
股權質押爆倉,大股東持股全部凍結
實控人王海榮為何“協助相關部門調查”?ST百利并未披露原因。
不過,早在2023年10月,王海榮直接持有的ST百利大股東西藏新海新的股權,就因遭招商資管訴訟,而被上海崇明區法院凍結。
隨后,2023年末至2024年初,ST百利陸續發布5篇《控股股東股份被輪候凍結的公告》,新海新已步入全面“質押爆倉”狀態。
截至今年1月5日,新海新持有ST百利146,114,350股,累計質押116,645,200股,占其所持股份總數的79.83%;累計被凍結股份 146,114,350 股,占其所持股份總數的100%。
更為可怕的是,在最后一份輪候凍結發生的1月5日,ST百利收報8.51元/股,公司總市值41.72億元,新海新所持公司1.46億股價值為12.42億元。
而到現在,按6月27日收盤價1.50元/股計算,ST百利總市值不過7.31億元,新海新股權價值僅剩2.19億元。
之前股權價值12億時已經“爆倉”,那么現在新海新的股權質押無疑已經處于深度“穿倉”狀態。
在6月8日的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面對投資者提出的相關問題,ST百利表示:“控股股東股份被凍結事項目前尚未對公司的控制權、日常運行和經營管理造成實質性影響。”
這一說法,若對于公司治理完善的企業,大約是正確可信的。
但作為一家剛被出具否定意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風險警示企業,ST百利也這樣說,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真實性存疑,45.11億在手訂單難解困境
在年度業績說明會上,ST百利面對廣大投資者最大的底氣,無疑是45.11億元的在手訂單。公司聲稱:“將繼續積極拓展業務,提供生產效率,不斷增強盈利能力。”
問題是,45.11億元的在手訂單究竟能給公司帶來多少盈利?
實際上,縱觀ST百利數年來的經營,公司訂單一向不少,但利潤卻極其微薄。
2019年—2023年,ST百利營收分別為13.96億元、14.04億元、10.41億元、32.20億元和20.6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26億元、2364.62萬元、2932.50萬元、858.85萬元和-1.18億元。
若是加總計算,情況更為明晰——最近五年,ST百利做了高達91.30億的業務,但合計卻反而虧了6.82億元。
即便是在“經營業績同比實現了爆發式的成倍增長”的2022年,ST百利盈利不足千萬,扣非凈利潤甚至還虧損了1115.31萬元。
ST百利的盈利能力為何如此“稀爛”?從其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一個項目即可一窺端倪。
2021年5月,ST百利中標來自杉杉能源的重大合同,工程含稅包干總價為8億元,后簽增補協議提升至了8.25億元,擬建成2.4萬噸三元正極材料產能。
這一來自杉杉的項目建設期為一年,預定在2022年5月31日前竣工。
離譜的是,直至2024年4月30日ST百利披露年報,該項目仍未完成驗收與結算工作。
一年的項目拖成三年,縱使前兩年有疫情干擾,ST百利至少也應該在全面放開的2023年年內把這項目搞完。
可以對比的是,杉杉股份在2022年5月于云南開建了另一20萬噸(一期)的負極項目,該項目已在今年一月全面投產。
在工程進度嚴重逾期的同時,ST百利的杉杉項目亦出現了嚴重的費用超控。
據相關問詢函回復公告顯示,原定8.25億元的總報價,ST百利對應的控制估算成本為8.05億元,本打算小賺個2000萬元毛利。
但結果是,在2021年末重估費用后,該項目的成本升至9.40億元,ST百利還要倒虧1個多億。
再往深里挖掘,ST百利的45.11億在手訂單,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在2023年年報的審計環節,會所不僅提出了預付賬款問題,亦發現了一筆“依據不足”的收入確認。
這一收入確認問題,對應的是ST百利在2023年3月與內蒙古乾運高科簽下的3.5萬噸正極項目。該項目總額4.29億元,但簽署后“由于業主的原因一直延期”,所以至今并未執行。
離譜的是,2023年3月簽下的這一項目都沒有啟動,ST百利在同年9月又與內蒙古乾運簽了一份1.12億的設備供貨合同。
隨后,2023年11月,涉及問題預付款的三家企業——雁衡、亨息爾、百和菱向內蒙古乾運“虛擬”供貨,并讓ST百利從中確認了5420.73萬的收入。
所幸,2024年2月,子公司百利鋰電自查時發現,“上述設備實際并未到達內蒙古乾運現場,供應商也未生產該批貨物”。
“錯記”的收入雖已發現,但ST百利與內蒙古乾運4.29億項目遲遲未執行的緣由,卻仍然不清不楚。
此外,今年1月9日,ST百利與山西特瓦時簽下了一筆10萬噸磷酸鐵鋰項目合同。據公司披露,這筆總金額高達8.38億的項目,目前處于“尚未啟動,公司尚未收到項目預付款,也未支付采購預付款”的狀態。
公司手中有多少個類似內蒙古乾運或山西瓦特時這樣“尚未啟動”的項目?45.11億的在手訂單究竟有幾分真實?
ST百利的真實運營狀況或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