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劉亦菲飾演的女主角黃亦玫學開飛機并成功駕駛輕型運動飛機單飛的場景,引得不少網友評論“好颯”“帥爆了”“我也想學開飛機”。劇中出現的通用飛機、通用機場以及航校、飛行員等低空經濟元素引發人們的關注,一些飛機制造企業、航校也巧妙利用這波流量進行宣傳,擴大影響。
其實,不用出遠門,體驗低空飛行、考飛機駕照在咱鄭州的上街區就能實現!近年來,上街區致力于打造通用航空之都,低空經濟成為上街區發展的著力點。
那么,發展低空經濟,上街區靠什么,目前又在做什么?
提前布局 步履鏗鏘
作為新興產業,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更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
2023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低空經濟”四個字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以低空經濟等為代表的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打造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凸顯出來。
何為低空經濟?
低空經濟是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低空經濟是指以低空空域為依托,以通用航空產業為主導的經濟活動,廣泛體現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在醫療、氣象、農業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目前,低空領域的主要產品有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無人機(消費級、工業級)、直升機、傳統固定翼飛機等。
作為以通用航空產業為主體的經濟活動,低空經濟與通航產業密不可分。
河南省美邦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進行直升機農林噴灑作業
通航是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涉及農業、漁業、工業、建筑業作業以及醫療衛生、搶險救災、文化旅游等領域。它以飛機制造為核心,涵蓋通航運營、綜合保障等,直接涉及新材料、電子、機械、能源等制造業以及培訓、售后、租賃、運營、商務、保險、信息等服務業。
上街區的通航產業是如何起步的?
2010年,在鄭州市的大力支持下,上街區乘著國家低空開放的東風,持續堅持技術創新發展之路,充分發揮人才、功能、區位與專業優勢,瞄準了當時比較冷門的通航產業。
此后,從無到有的通航產業一直是鄭州市委市政府和上街區委區政府重點培育和發展的產業。
2017年1月4日,鄭州市成功獲批首批國家通航產業綜合示范區,上街區是主要承載區。2019年,鄭州國家通航示范區發展指數在全國26個示范區中排名第六。完善基礎設施、引進項目、培育產業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上街區通航產業構建起“制造、運營、服務”三業聯動的發展格局,走在全國前列。
目前,鄭州國家通航示范區累計入駐通航類企業36家,機隊規模67架。鄭州國家通航示范區還積極利用轄區資源推進“通航+文旅”深度融合,航空科普基地近年來累計吸引研學團隊60萬人次,低空旅游載客起降萬余架次,成為河南最熱門的航空文化“打卡地”。
在鄭州國家通航示范區開展的航空科普研學活動
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經過多輪升級改造,上街機場目前已是全國條件最好的通用機場之一,飛行區等級達到4C,可滿足波音737-700、空客A320等窄體客機的起降需求。在這里連續舉辦四屆的鄭州航展更是讓“南有珠海、北有鄭州”的航空會展格局,成為業內共識。
十余年間,從“不識廬山真面目”到“我見青山多嫵媚”,從“將登太行雪滿山”到“輕舟已過萬重山”,上街區的通航產業發展已然邁上新臺階。
上下聯動 強鏈補鏈
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落實到科技產業發展中的重要體現,正日益成為國家聚力發展的產業“新賽道”。不少地方也把低空經濟作為經濟增長新引擎來打造。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有一定產業基礎的上街區,自然不會放過這次比拼“新賽道”并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瞄準低空經濟,上街區持續發力!
通航企業在開展無人機植保作業
2023年以來,在省市的支持下,上街努力推動相關管理體制完善,積極補鏈強鏈,低空經濟發展迎來一串 “利好”。
機場管理體制理順。
去年,省委省政府確定將省體育局所屬的上街機場航空飛行整體資產劃入新設立的中豫航空集團,這有利于上街機場經濟屬性和交通屬性的發揮,對于上街區低空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相關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上街區也在謀劃與中豫航空集團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合作機制,推動上街機場實現“投、建、營”一體化管理。
強鏈補鏈共同發力。
去年12月,河南航投集團與中航工業哈飛集團簽署中國飛龍增資擴股框架協議。重組后的中國飛龍總部和運營基地將逐步遷至河南,打造“立足中原、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通航龍頭企業。
作為民航局批準成立的第一家地方通用航空公司,中國飛龍主要從事通航運營、飛行培訓、航空維修等業務,是目前我國通航機隊規模最大、資質最全、作業范圍最廣、專業性最強的通用航空公司之一。據悉,中國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總部和主運營基地確定落地上街,這無疑將大大增強上街區通航運營的實力。
與此同時,上街區也積極赴北京、深圳、天津、西安、哈爾濱等地招商引資,一批直升機、無人機研發生產項目擬落戶上街區。
一系列新項目的落地,將助力上街區通航產業的整體規模和實力的壯大,推動低空經濟快速發展。
科技創新 蓄勢賦能
除了政府層面“自上而下”的推動,上街區的通航企業也在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增強競爭力,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鄭州海王實業有限公司是鄭州國家通航示范區內的國家專精特新企業。歷經8年研發,該公司于2023年8月獲頒全國首張地效翼船開工許可證,成為全國唯一一家集地效翼船研發、生產、銷售、運營于一體的企業。
鄭州海王實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制造的“海王一號”地效翼船進行海水試飛
據悉,地效翼船主要貼近水面或地面的0.5米~6米高度內飛行,速度為每小時100~500公里,有著“水上飛機”之稱。由于不用耗巨資建場站、修跑道、機場,大大節省了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和投資,民用和軍用方面均有明顯優勢。
在鄭州海王公司總裝車間內,一架 “海王一號”地效翼船正在組裝,其外形上半部像飛機,下半部則像船。“地效翼船是‘會飛的船’。它不需要機場,可以在海上起降,行駛速度卻比船快。” 該公司總設計師喻玉華介紹說,“海王一號”可以搭載12人,最大航程1000公里,最大行駛速度約每小時220公里,是傳統海上運輸的5到10倍。作為行業領軍企業,鄭州海王還注重引才匯智,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工業631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以集聚創新動能。
由于地效翼船可以到達一般船舶和飛機難以到達的島嶼和水域,在交通運輸、觀光旅游、應急管理等方面應用前景廣泛。“目前‘海王一號’意向訂單60余架,首批產品預計明年下半年交付客戶。”該公司董事長張德安介紹說,該公司研發的全球首款無人駕駛地效翼船“海王二號”也已完成第一階段試飛工作。
其實,所有的“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背后都是“厚積薄發”。從2015年到2025年,海王公司用“十年磨一劍”的堅持,走完了從研發到量化生產這一段路,其中艱辛不難想象。
海王公司的發展,何嘗不是上街通航人堅忍不拔精神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我國無人機產業異軍突起,發展勢頭強勁,正在成為國民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鄭州國家通航示范區既有載人飛行器領域的躬耕者,也有無人機領域的探路者。
2015年落戶上街的河南三和航空工業有限公司,最初主要研發載人自轉旋翼機,公司研發的“太陽之鷹”自轉旋翼機填補了國內空白。2017年,看好無人機市場的廣闊應用前景,該公司開始將研發重心放在應用場景更加廣泛的無人機上,成為國內較早研制大載重縱列雙旋翼無人機的企業,也是中部地區為數不多的無人機生產企業。
幾年來,三和航空研發的縱列雙旋翼機型經過升級迭代,載重從最初的50公斤發展到現在的400公斤;應用領域也從最初的農林植保,發展到現在的物流運輸、城市消防、森林消防、應急救援等多個方面。在國內大載重工業無人機生產領域,三和航空目前處于第一梯隊。
該公司展廳內,紅色的S100消防無人機很是亮眼,這是三和航空自主研發的一款適于城市高空滅火救援的利器。“當城市高層發生火災,我們的消防無人機可以從消防車車頂起降,搭載滅火劑或高壓水管進行滅火。”說起這款產品,三和航空行政總監岳庭語氣中滿是自豪。
該公司的另一款無人機則在應急救援方面大顯身手。“這款SG500無人機起飛要求低,去年夏天曾經參與涿州應急救援,在空中架起‘移動基站’,助力災情嚴重區域恢復網絡通信。”岳庭介紹說。
科技賦能,“頭雁”領飛,上街區低空經濟漸入佳境。
多措并舉 期待騰飛
低空經濟是一片“新藍海”。如何推動其實現高質量發展?
立足實際,著眼未來,上街區作出謀劃。
據鄭州通航試驗區管委會主任穆文濤介紹,上街區將圍繞一個目標,抓牢四個方面,打造五個基地,強化低空經濟產業培育,加快推動低空經濟成形成勢,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新質生產力。
“圍繞一個目標”,即以建設全省通用機場網絡主樞紐和打造全省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核心為抓手,力爭通過3~5年,引進培育低空經濟相關企業50家,龍頭企業3家,“專精特新”、高新技術企業20家,低空產業經濟規模突破5億元,建成全國領先的國家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范區。
“抓牢四個方面”即抓牢基礎設施、制造維修、運營服務、飛行保障。
基礎設施方面,加強與中豫航空集團深度合作,配合做好上街機場“投、建、營”一體化管理,真正發揮全省通用機場網絡主樞紐作用;制造維修方面,以中國飛龍落地為契機,引進無人機制造企業落戶,加大各類低空飛行器的研發制造,重點發展固定翼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整機產品;加快搭建多元化維修體系,為低空飛行器的全生命周期保障提供支撐;運營服務方面,積極承接中國飛龍總部及運營基地落地,加強與北大荒等龍頭企業合作,深化“低空經濟+”應用,打造國內一流的通航運營產業集群;飛行保障方面,謀劃建立河南低空飛行服務中心,推動通信感知一體化等新技術融合應用,切實提高低空飛行保障水平。
“打造五個基地”,即打造無人機產業基地、航空應急救援基地、通航運營服務基地、航空文化旅游基地、通用航空會展基地。
首屆航空植保嘉年華活動現場
無人機產業基地建設方面,構建“研發+制造+服務+應用”深度融合的無人機產業生態系統,申建全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打造全省無人機產業發展核心;航空應急救援基地建設方面,推動河南省航空應急救援中心和鄭州市綜合性應急保障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應急救援、醫療轉運、搶險救災等民生業務,全力打造“空地結合、多方聯動”的航空應急救援網絡;通航運營服務基地建設方面,大力發展航空物流、智慧交通等新型應用場景,形成“作業飛行+公共飛行+新興消費飛行”的運營服務體系,打造河南特色通航運營服務品牌;航空文化旅游基地建設方面,優化航空主題研學產品,發展“航空博物展示+航空科技體驗+航空主題教育”產業新形態,推出“低空看河南”旅游項目,提供全新視角的立體化旅游產品供給;通用航空會展基地建設方面,創新“會展+產業”模式,推進鄭州航展由大眾展向專業展、普通展向精品展、綜合展向特色展、傳統展向新型展轉變。
低空經濟發展,需要整合區域合力,在更高層面上強化頂層設計很有必要。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航空經濟發展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常廣庶建議河南省編制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全盤謀劃中長期低空經濟發展,統籌空管改革和經濟發展。“建議出臺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政策以及相應的財政、金融、產業、監管等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低空空域分類劃設、低空航線網絡構建、飛行審批程序優化、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政策。”
當前,全國各地都圍繞低空飛行器制造賽道爭奪,但場景基礎設施、應用運營、配套服務等卻很冷清。常廣庶建議,河南應進一步挖掘和創新無人機“急用、好用、管用”的應用場景,推動低空經濟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推動無人機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
目前,上街區立足轄區資源,已經在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打造方面進行探索。
今年以來,上街區結合自身特點,提出了打造全省首個新型智慧城市低空經濟示范區的構想,編制了無人機綜合運營服務中心建設方案,目標是打造全域智慧城市管理示范應用,并將成功經驗復制為可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推廣的典型,從而形成品牌,拉動低空經濟快速增長。穆文濤表示,希望通過全區采購形式打造無人機綜合運營服務中心,推動無人機飛行服務全域覆蓋,建立全省首個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旗艦店,著力打造低空經濟應用示范城市。
在上街區通航大廈,箱狀的無人機自動機場緩緩打開,一架無人機從停機坪起飛,沿上街區主干道開展空中巡邏,無人機上高清攝像頭拍攝的畫面實時傳回展示在大屏幕上,沿路情況一覽無余。鄭州鯤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炬告訴記者,公司已在攝影攝像、現代植保、智慧城市、環境監測、測量測繪、公共安全等多個行業開展無人機技術應用服務,公司開發的無人機綜合管理平臺也在政府部門得到應用。
既有系統謀劃,又有先行先試,期待上街區低空經濟“飛”得更穩、更遠。
本報記者 武建玲 通訊員 張蕊 王曉寧 郅文倩
本版圖片均由鄭州通航試驗區管委會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