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蘿卜快跑”無人駕駛出租車在武漢火了。它的車費比出租車低不少,10公里路程,“蘿卜快跑”車費為4元-16元,普通網約車則要 18元-30元。
與此同時,武漢出租車從業者數量不斷下降,“蘿卜快跑”的訂單量卻飛速增長,同比增長了430%。
網約出租車、送外賣、送快遞曾被調侃為新“鐵人三項”,這幾個行業容納了大量再就業群體,是城市社會民生的兜底。然而,隨著 AI 應用快速發展,這些兜底行業面臨“被取代”的挑戰,“被取代”的焦慮在人群中蔓延。
比如有人擔心,如果無人駕駛大規模普及,網約車司機還怎么生活?以后失業了,連網約車這最后退路都沒了。
這種觀點雖有一定道理,但明顯在營造焦慮。歷史上,汽車取代馬車,自行車取代黃包車,可馬車夫、黃包車夫依然能找到新的生活方式。我們不應過分放大科技的風險。拒絕無人駕駛潮流,就像清朝閉關鎖國,最終可能“落后挨打”。
短期看,放棄無人駕駛似乎在保護司機,長期看卻是在禍害后代。
“蘿卜快跑”真的在大規模取代網約車司機嗎?其實中國推進無人駕駛進度很慢,哪怕在武漢,也就投放了 500 臺汽車,最多取代 500 份工作。
從積極方面看,“蘿卜快跑”為出行提供新選擇,乘客認為其有不拒載、不坑人、不用看臉色、價格便宜等優點,依靠先進傳感器和算法能精準應對路況,有助于減少事故。
但它也面臨問題,比如 7 月 7 日在武漢與闖紅燈人員發生輕微接觸事故,引發安全性討論。此前還有市民投訴其運營時速度慢、無故停路中間、綠燈停滯、紅燈沖入路口、轉彎卡頓等,可能導致擁堵。
關于是否會聯想到自己失業,這是一些人的擔憂。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發展推廣,傳統網約車和出租車司機工作可能受影響,但不必過于恐慌,技術發展應用是逐步過程,會創造新就業機會和職業類型。
就像其他技術變革,某些工作會被取代,同時催生新行業崗位,比如無人駕駛技術會帶動技術研發、測試、維護、數據分析等領域就業需求。人類的靈活性、同理心、溝通能力等特質很多情況下不可替代。
對于“蘿卜快跑”這類服務,要在完善技術、確保安全前提下逐步推進。相關企業應重視解決現存問題,如提升車輛反應速度、優化系統應對復雜路況等。
同時,政府和社會應關注可能受影響的就業群體,提供培訓、轉崗支持幫助他們適應新就業形勢。
馬斯克還有更瘋狂想法,準備讓特斯拉車主加入出租車隊,這意味著早上特斯拉送您上班,之后它能無人駕駛跑滴滴賺外快,下班再來接您。您上班它跑副業。
如此一來,買車時您還會考慮其他品牌尤其國產車嗎?若大家都選特斯拉,國產車未來堪憂,汽車產業可能像芯片產業被美國卡脖子。
所以中國必須搞“蘿卜快跑”,研發自己的無人駕駛系統。因為無人駕駛不只有中國企業在研究,美國谷歌、特斯拉早就布局十幾年。
今年4月,馬斯克宣布特斯拉將于8月8日發布無人駕駛出租車 Robotaxi。
有人說,如果中國現在不做無人駕駛,很可能又被美國卡脖子。華為芯片制裁還歷歷在目,無人駕駛賽道中國不能重蹈覆轍。
由于“蘿卜快跑”省掉人工成本,打車費用更低。同樣11公里路程,滴滴快車收費35元,“蘿卜快跑”只收18元。在“科技”和“低價”優勢下,“蘿卜快跑”在武漢僅投放500臺汽車,2023年就跑了73萬單,讓網約車司機收入銳減。以前在武漢跑網約車一天10小時能有400 多收入,現在只有兩三百。
可以想象,若“蘿卜快跑”加大投放規模,武漢網約車司機可能大批失業。而且“蘿卜快跑”不僅在武漢,還在北京、上海、深圳等 11 大城市試點。人工智能取代的第一個工種或許就是網約車司機。
有人說:百萬漕工衣食所系。不能讓人工智能搶掉底層百姓糊口營生。
但中國企業只有掌握無人駕駛技術,才能和美國科技巨頭同臺競爭,中國汽車產業才能跟上美國不被淘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