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塵谷行知
世事紛擾,人間滄桑。生命如漂浮在大海里的一葉孤舟,一起一落之間,便已經歷了所有的輪回之境。
點一盞心燈,觀前程往事;修一寸清凈,察萬象變幻。
聽過這么一句話:“凡是你所擁有的,還會再加倍地賜予你。凡是你沒有的,連僅有的也要拿走。”
生活中很多人會很困惑,為什么財富亨通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富貴,而那些生活拮據的人總是越來越貧苦。
一顆種子在剛開始萌芽的時候,一旦澆水太多,就會導致迅速枯萎。而如果你放任不管,它就能漸漸成長壯大。
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個道理其實只要輕輕一點拔就會讓你開竅。
每一顆種子里面都蘊含著先天的生長潛質,如果你不通過人為的干預,那么自然的化育之道便會加倍地為它提供生長環境。
反之,通過人工培育的方式打破了種子內在的生物特性,那么,所結的果實味道會變質。
這一點你可以親自去體驗,當你把自己的心靜下來后,就在你的“當下”狀態去細品水果,你會發現它的滋味很難與你融合在一起,這是因為外在事物所反饋給你的東西已經失去了它最真實的顯露方式,是經過修飾和偽裝了的,它所缺失的是最“自然”的那一面,“凡是你沒有的,連僅有的也要拿走”。
人的生命修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展望現世,圍繞在大家身邊的都是“利益至上”的思想方式,我們的心地里面早已被污濁的物欲所蒙蔽,即便你的內在潛藏著無窮的智慧力量,也已經被雜念習氣所左右,每個人最缺少的是自然、純真的那一部分生命狀態。
于是,越缺少自然,就活得越拘泥、越壓抑。越缺少純真,就感覺這個世界越復雜,越看不清人生的方向。
有人告訴我說,修行者就應該把自己所悟到的東西無條件地奉獻給他人。
我沉默了,一個人何以會持有這樣的思想意識呢?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謬誤,獻不獻給你并不是我自己能主導的,如若我刻意為之,則所傳達出來的東西就會變質,事實上,任何人都沒有資歷把所謂的“智慧”轉向給世間一切眾生,只有老天爺才有這個本事。
正如 《道德經》里面所述的:
-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無論是“天道”還是“人道”,都是在遵循著自然的平衡法則,一旦打破這種平衡狀態,事物的運作過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每個人在各自的世界里清歡,或欣喜,或感傷,或癡情,或灑脫,你的困惑之境我沒辦法開解,我的成長道路你無法參與,唯一能夠拉接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的,是一種“心靜容萬物”的信念。
當你的心緒舒緩得如平靜的湖面的時候,即使萬物的倒影在水里面搔首弄姿,卻再也沒能擾亂我們的心緒,仿佛你和天地萬物互相融合,互相包容。
在這樣的淡泊中,智慧生了出來,便可體察人生的真實韻味,證悟生命的本來面目。
- 《菜根譚》: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
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在于自己內在的真心不顯現,而能夠讓真心顯露的方法就是把各種各樣的雜念清理干凈,達到澄澈無染的境地。最終做到“閑時心不迷,忙時心不亂”,以從容不迫的氣魄洞察到事物運行的天機。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外在事功的顯赫大小,只在于他的底層生命力,生命力越強大,則無論經歷怎樣的風霜雨雪,他都能重新復盤自己的人生。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位年輕人在面臨人生的窮途末路時,去深山寺廟里尋求一位得道高僧,禪師用一壺溫水給年青人沏了一杯茶,當年青人慢慢抿了一口茶后,卻感覺這杯茶沒有什么味道,于是問禪師這是怎么回事。
禪師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另外再幫他用滾燙的開水沏了一杯茶,年青人嘗試著喝了一口,卻發現比剛才所喝的那一杯茶更加清香怡人。
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禪師笑著說:“雖然是同一種茶葉,但是由于所使用的水不同,自然會沖沏出不一樣的茶水。用溫水沖茶的時候,因為水的波動性不大,所沖出來的茶清淡無味。而用開水沖出來的茶則彌漫著一股清香,因為開水的激烈波動,使得茶葉在水里面翻來覆去被沖沏,把里面的香味倒逼了出來。人生如茶水,你越安于現狀,越散發不出人格特質。越在困苦中磨煉,就越容易把自己的潛力激發出來。”
聽了禪師這一番話,年輕人這才恍然大悟。
不經風雨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你不逼著自己成長,就不可能自在灑脫地舒展自己的生命之樹。
心靜是成長的第一步,只有徹底地靜下心來,你才會知道自己的弱點在什么地方,你才會知道該怎么在人生的諸多不順中,找到你生命的復原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