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嗅到了什么?
風起于青之末,而市場之變,往往始于商業巨頭的微妙一動。
近期,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開發的“海逸豪庭”項目,在東莞以出人意料的5折拋售,引發外界廣泛關注。
當這一消息傳開,商界一片嘩然。
囤地策略,這一曾經讓李嘉誠聲名鵲起的商業法寶,似乎在這一刻黯然失色。
市場的反響是迅速而復雜的。投資者在計算,分析師在揣測,普通民眾在觀望。每個人都在試圖從這一行為中尋找答案。
01
李超人的“囤地”策略
囤地,是李超人玩得最溜的游戲。
他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低價拿地,然后慢慢開發,等待土地升值,最后高價賣出。這種玩法,在內地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時期,可謂是屢試不爽。
當年,在上海、北京、成都這些地方,李超人靠著“囤地”策略賺得盆滿缽滿。
拿到土地后,并不急于開發,而是選擇慢慢開發,甚至故意拖延開發進度。
他利用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漏洞,每次只開發一點點,拖長開發周期,這樣既可以避免土地被收回,又可以等待土地升值。
這就像是在玩心理戰,等著市場慢慢熱起來,土地價值自然水漲船高。
比如,2001年他在北京拿下的逸翠園二期項目,硬是拖到2019年才出手,這期間土地價值翻了幾番。這種耐心和策略,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當土地升值后,李超人就果斷出手,高價賣出,賺取巨額利潤。
2004年,他在上海世紀匯廣場的地塊以1.2萬元/㎡的價格拿下,2016年以200億元賣給中國人壽,獲利124億港元。
2011年,他在大連的地塊以19億元拿下,2019年以40億元賣給融創中國,獲利21億元。
這些操作,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別的資本運作。但話說回來,這種囤地策略雖然讓李超人賺得盆滿缽滿,卻也暴露了他資本逐利的本性。
雖然在商業上無可厚非,但從道義上講,卻讓人有些不是滋味。
畢竟,房子對于普通人來說,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家的象征。當房價被推高,普通人的購房夢也就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李超人的囤地策略,雖然讓他在商業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讓他在道德上備受爭議。
02
教科書級“囤地”玩法
想當年,內地房地產市場一路高歌猛進,不少開發商靠“囤地”發了大財。
他們低價買地,坐等升值,時機一到就高價轉手,賺得是盆滿缽滿。但好景不長,如今風向一變,需求不再像以前那樣旺盛,競爭也變得激烈。
這種情況下,再想靠囤地發財,就得好好掂量得失了。
開發商們的“囤地”成本水漲船高,銷售壓力也越來越大,庫存積壓,資金鏈緊張。這時候,低價拋售,回籠資金,成了他們無奈的選擇。
就拿李超人來說,他在東莞的這波操作,可謂是教科書級的“囤地”玩法。
自從1999年以和記黃埔名義拿下東莞厚街鎮7000畝土地,李嘉誠便開始了這一高端住宅項目的打造。
靠著東莞經濟的飛速發展,土地價值暴漲,李超人想躺著就把錢賺了。項目以2000畝的高爾夫國際錦標級球場為亮點,曾一度被譽為亞洲最大的高爾夫別墅群。
2007年,因土地閑置過久,李嘉誠面臨高達7915萬元的土地閑置費。盡管如此,他并未急于開發,而是耐心等待市場時機。
原本,他是想等著市場熱起來,再高價賣出去,賺個盆滿缽滿。可誰想到,等了這么多年,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李嘉誠的“海逸豪庭”項目,從拿地到現在,磨蹭了25年,房價從高峰時期的3萬+跌至1.4萬元/㎡。
這下,李超人也坐不住了,決定以5折的價格拋售部分房源,價格區間在1.3萬元至1.6萬元每平方米,相比此前2.3萬元至2.4萬元的均價,降幅顯著。
這一策略性降價,并非倉促之舉。
東莞“海逸豪庭”項目的大甩賣,也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像李嘉誠這樣的商業巨頭,也得跟著市場轉,調整自己打法。
畢竟,做生意嘛,總得跟著形勢走。
在此背景下,李嘉誠5折降價拋售,或許正是對這一市場變化的敏銳回應。
不管怎么說,李超人這次大降價,無疑還是給那些還在沉浸在“囤地美夢”中的開發商敲響了警鐘。
市場變了,策略也得跟著變,不然,那些曾經的金礦,可能真的就變成了燙手山芋。
03
李超人,并非小打小鬧
事實上,自2013年開始,李嘉誠就陸續賣掉多個內地地產項目,當時還引發了“別讓李嘉誠跑了”的熱議。
他的降價風暴,幾乎橫掃了從內地到香港,再到英國,乃至全球的房產市場。
從繁華的上海、北京,到充滿活力的廣州、深圳,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不斷將手中的地產項目出售。
有機構數據統計,李嘉誠家族出售的資產總額至少超過2500億元人民幣。
一開始,大家還沒怎么在意,覺得可能就是普通的商業操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股“拋售”風潮愈演愈烈,有人坐不住了,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
有人擔憂,有人質疑,更有人高呼“別讓李嘉誠跑了”。好像他的離開,會帶走所有的財富和機會。這些聲音,隨著李嘉誠的拋售行動不斷深入,變得越來越響亮。
在此背景下,李嘉誠在東莞的“海逸豪庭”項目以5折低價拋售的行為就不足為奇。
考慮到長江實業集團自2013年以來,在多個內地城市的地產項目出售,以及近期其在全球范圍內的資產布局調整,“海逸豪庭”的低價拋售顯然是這一趨勢的延續。
李嘉誠家族的這一拋售策略,雖然在市場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但在其整體商業行動的背景下,并不令人意外。
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帶來一些損失,但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一種更為明智的選擇。
快速回籠資金,減少損失,為未來的投資做好準備,這正是李嘉誠一直以來的商業哲學。
在商業世界中,沒有永遠成功的策略,只有不斷適應和調整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