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晚,“重返未來2024”思想峰會在杭州舉行。來自人文社科領域的八位“大觀學者”——劉擎、施展、李筠、孟慶延、張新剛、翟志勇、許小亮、周林剛——與華大基因CEO尹燁、零碳元宇宙智庫MetaZ的創始人陳序展開了一場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重返未來2024”思想峰會由大觀學術小組發起,愛道思人文學社主辦,老板電器共同研創。本次峰會主題為“新時空 新鏈接”,聚焦于當下由科技發展帶來的“新大航海時代”,旨在討論科技發展將如何重新定義人類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認知,以及這一進程對于未來人類社會的意義。
大觀學術小組成立十余年,大觀學者結合本土視角和世界視野,圍繞“中國何以中國”的元問題進行過無數次充分討論。“新大航海時代”正是在這個元問題基礎上的開拓和延展。
作為大觀長期的事業合伙人,老板電器總裁任富佳在會上做開場發言,他談道:“看似遠離商業實務的人文社科知識,其實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解讀復雜世界的底層思維方式。而這種底層思維方式,讓我們能夠系統地拆解并理解現實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我希望我們的企業始終能夠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因為我相信,當科技和人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交融的力量,它迸發出來的能量才是最強大的。”
兩個半小時的思想峰會,諸位大觀學者及特邀嘉賓分別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展開討論,充分探討了科技與人文、歷史與未來、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種種聯結和沖突。
01.
技術與時間
在峰會的第一部分“時間篇”論壇中,大觀學者、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劉擎為該論壇做引言。他指出,在當代社會中,技術發明為我們節省了大量時間,表面上看,我們擁有了大把的時間,結果卻是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承受著嚴重的“時間饑荒”,時間成為巨大的壓力,讓人感到恐慌、焦慮,甚至失控。劉擎教授認為,單一的時間觀在當代已經解體,每個人都生活在“多重時間感的疊加狀態”中,于是導致了“時間錯亂綜合征”。
華大基因CEO、“時間篇”主題演講嘉賓尹燁從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他對時間的看法。他談道:“生命最大的奇跡莫過于克服了死亡,窮其解數讓基因傳遞并逐步掙脫了時空的束縛;而人類最大的奇跡則莫過于將文明傳承,想盡辦法讓文脈傳遞并漸漸擺脫了無知的蒙蔽。”
而在接下來“時間篇”的圓桌討論中,孟慶延教授、張新剛教授、周林剛教授分別從各自的專業視角探討了技術與時間的關系。
大觀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孟慶延從個體的角度出發,討論了現代人對時間的理解和體驗,以及這種體驗如何影響我們對意義感的認識。他指出,技術為我們節省了大量時間,但是我們將節省下來的時間重新切碎,進而切碎了我們自己。今天的我們對于時間的感知和農業社會的人們已經完全不同,農業社會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工業社會開始把人的時間精確到分鐘、精確到秒,當代人對于時間的切割和管控更為細碎。人們在對時間的無限切分中,成為了“停在表面”的動物。
談及技術對于時間意識的改變,大觀學者、山東大學教授張新剛進一步解釋了人類社會如何從古代的循環史觀演變為當代的線性史觀。他指出,從工業社會以來,人的時間觀念就被技術和機器重塑著。從農民到工人的轉變,就是自然時間到流水線時間的轉變。而按照技術的進步邏輯,人應該被機器和AI解放,但是這又與政治的邏輯,以及共同生活的邏輯,形成了某種張力和沖突。
大觀學者、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周林剛則從歷史意識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技術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隱憂。他認為,技術在兩個方面重塑著我們的歷史-時間觀念。第一個方面涉及技術的本質。現代技術比較徹底地展現了技術的本質:速度。人的時間意識本身就是由這個世界的速度所界定的。第二個方面涉及技術與人的關系。技術通常是在“目的—手段”的模型中被思考的,其中人是目的,技術是手段。這個思維模型的局限性隨著技術的發展會越來越明顯,因為技術發展有自己獨特的邏輯,更有其超越于人的時間的時間步伐。因此,我們現有的歷史意識可能會失效,那會帶來非常深遠的后果。而在舊歷史意識可能失效的前提下,我們需要重新建構技術時代的時間意識。
02.
技術與空間
在接下來的“空間篇”論壇中,施展教授、零碳元宇宙智庫MetaZ創始人陳序、李筠教授、翟志勇教授、許小亮教授圍繞空間這一維度,探討了技術對于新空間的塑造,以及新空間對于人類社會結構、權力體系、法律秩序的深刻影響。
大觀學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施展首先指出,隨著技術的演化,今天可以類比于五百年前的大航海時代,我們正在面臨一種新的空間大發現。一系列數字巨頭為代表的全球性公司崛起,既有的空間秩序可能發生新的重要演化。數字巨頭在某種意義上構成海洋本身,它是漂浮在世界市場這個海洋之上的二階海洋。在這個二階海洋當中,傳統空間里的一系列邏輯都不一樣了,數字平臺、個人與主權國家的關系將會被重構。因此,新的空間大發現時代,我們亟需一種新的格勞秀斯式的思考,去幫助我們厘清問題。
零碳元宇宙智庫MetaZ創始人、“空間篇”主題演講嘉賓陳序提出了他對于新空間的看法。他認為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三類空間,分別是定義稀缺的空間,被信息定義的空間,令時間自由的空間。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很多通用技術,但是它們從來沒有像人工智能這樣,對技術創新的本質產生影響。最后他談道,“我期待一種去中心化的人工智能,也就是個體都能夠形成和人工智能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會形成帶有個人特征的、個人得以永恒化的數字生命。”
大觀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筠繼續指出新空間的迅猛發展對于我們經驗世界的挑戰。他談道,我們很多人總是以人類最熟悉的“土地經驗”去想象新空間,然而它的有效性在這個時代呈指數級衰減。新空間意味著舊權力結構的失效和新權力結構的生成,而在這個背景下,數字巨頭所代表的私權力勢必會對各種版本的公權力產生沖擊。
作為大觀學者中的法學界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翟志勇與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教授許小亮從法律秩序的角度,探討了技術對空間的改造,以及新空間所需要的秩序構建。
翟志勇教授首先提出數字空間是陸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間,數字空間是陸海空天的數字維度。而新的數字空間必然有新玩家,那就是數字平臺公司。數字平臺天然就是全球性的,這也必然帶來數字平臺與主權國家之間的持續沖突,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需要呼喚新的法律,那就是數字全球法。數字平臺應該主動將自己定義為全球性公司,主動承擔全球性義務和責任。
許小亮教授進一步提出了“數字世界共和國”的概念。在這個數字新空間中,所有人形成了“普遍共聯狀態”,但同時也讓人們陷入另一種困境中,那就是隱私無時無刻不被侵蝕和侵犯,以隱私權為核心的權利體系能否適應這個新世界的邏輯,也成為新空間發展中的一大問題。
通過對數字空間的探討,參會學者一致認為:在數字世界,僅僅依靠個人難以拯救自己,只有依靠類似于現實世界國際紅十字會這樣的組織才可能實現。而在數字世界,這樣的組織需要靠我們發揮想象力去推動。
會議最后,愛道思人文學社CEO呂航女士表示,“愛道思人文學社始終和大觀學者站在一起,在不同的領域展開課題。我們將化身浮橋,在新大航海時代肩負起應有的擔當,一起探索未知的未來。”
一個全新的大航海時代已然來臨。在這個新時代當中,我們面對的是信息的海洋、數據的洪流,以及由此產生的無限可能。面對未知的數字海洋,我們既需要企業界的種種創新性實踐,也亟需思想界的學者幫助我們提出正確的問題,從而引領我們找到正確的航道。本次“重返未來”思想峰會正是站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匯點上,聚集來自企業界及學界的思考者,通過兩個半小時的深入對談,展現了這個時代最銳利的探索和思考,朝正確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