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軍號”。
7月19日,江蘇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會議上強調,要牢牢把握“為全國發展探路”的重大要求,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責任感推進改革。
為此,無錫于次日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會議指出,無錫要著力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戰略部署搶先落地、率先見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無錫新實踐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改革向前,無錫正加速奔跑。
產業強市 攀高逐新
今年1—5月,無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全市33個行業大類中,30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同比增長。從重點行業看,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電氣機械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通信電子業、汽車制造業、黑色金屬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均呈現同比增長態勢,其中增速最高為25.1%。
亮眼的經濟成績單的背后,是無錫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
眼下,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已成明確的時代要求。全會也再次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新春伊始,積極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的行動,便在無錫快速展開:
2月27日,無錫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發展大會召開,重磅布局“新型工業化”,吹響了建設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的沖鋒號。
在實踐層面,“465”現代產業集群正成為這座制造業強市攀高逐新的“核心密碼”:
無錫素有“物聯網之都”的美譽,超4000億的物聯網產業規模占江蘇省半壁江山;被公認為全球高精尖技術競賽場的集成電路產業是無錫最具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爆發力的“王牌產業”,超2000億的產業規模占到全省1/2、全國1/8;超2000億規模的無錫新能源產業正擦亮“新能源裝備之都”的耀眼名片;六大生物醫藥產業園全面起勢……
作為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鄉鎮企業“蘇南模式”的發軔地,工商名城一直是無錫最重要的注腳、最鮮明的標識。
全會指出:“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當下,緊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窗口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正涌向無錫,并逐步轉換為可觀可感的實際行動。
合成生物領域今年一開年就快速掀起一波攻勢:首月無錫合成生物產業園揭牌,緊接著濱湖、錫山、惠山等板塊或發布發展規劃、或布點專業園區、或落地研發機構,紛紛發力拼搶這一萬億級賽道。
空間是寶貴資源,未來的競爭一定程度上是空間的爭奪。在梁溪,以東方空間為鏈主企業布局空天產業生態圈,東方空間產業園2月正式開工,打造集基礎研究、研究設計、生產制造、集成應用、平臺服務于一體的完整鏈條。
根據規劃,到2027年,無錫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將分別達43%、55%,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經濟等重點發展未來產業整體規模突破2000億元。
如此錫城,“未來”可期。
創新聚能 開放共贏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全會將創新放在了突出位置。
“創新”二字無疑是無錫的一張特色名片。2023年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9%、連續十一年位居全省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升至3.4%,創新能力評價位列“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地級市第二。
企業是創新體系的主體。阿斯利康帶動一批醫藥產業鏈上下游項目紛紛落地;SK海力士、華虹等晶圓制造龍頭項目帶動設備、零部件及材料領域的頭部企業在錫布局;極電光能建設全球首條GW級鈣鈦礦光伏生產線;東方空間、藍箭航天、微納星空等項目加速商業航天產業鏈在錫布局……
大院大所作為重要的創新策源地,成為無錫的關注要點。沿著一條11.8公里長的“院所路”——山水東路,江南大學、東南大學無錫校區、中國船舶七〇二所、航天新氣象、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接續布局,“奮斗者”號、“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從中誕生。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這里的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實力如此突出。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全會要求:“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而今,無錫正持續升級發布“強智聚才”工程系列配套實施辦法;拓展更加有效的引才路徑,深入實施“城市獵頭計劃”,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西三角等地區設立“雙招雙引”站點;打造更具活力的聚智平臺,辦好2024太湖人才發展大會、“太湖杯”大賽等品牌活動,吸引集聚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相匹配的人才方陣。
一方面是創新聚能,另一方面則是開放共贏。
全會提出:“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眼下,長三角一體化加速推進,無錫則致力于更好擁抱“大上海”,聚焦互聯互通、產業科創、民生保障等領域,主動發揮產業互補、科創聯動、鄉賢資源等優勢,立足長三角,務實推進與粵港澳、京津冀的戰略互動,吸引更多資源要素在無錫集聚、配置、增值。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全會提出:“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 而無錫正全力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強支點城市”
今年一季度,無錫完成實際使用外資18.2億美元、增長7.6%,增速保持全省前列。
當地時間5月28日至6月5日,無錫代表團出訪法國、比利時、德國,開展經貿文化交流系列活動。9天時間,代表團一行日夜兼程、密集拜訪近20家跨國頭部企業,務實高效開展招商洽談、合作對接。期間,總金額12.37億美元的34個合作項目成功簽約。
實實在在的項目就是開放合作的最好見證。當下,騰美投資、遠景動力、鷹普航空、盛合晶微等重大外資項目已向無錫投下了“信任票”,在提升無錫對外開放能級的同時,也推動、吸引更多相關項目落地。
改革為民 初心不渝
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答好“生態文明建設”這道時代必答題?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無錫市歌《太湖美》這樣唱道。
如何在新時代唱響“太湖美”?2007年以來,無錫在太湖治理上累計投入1250億元,實施7200余項重點工程,在GDP總量增長接近4倍的同時,太湖無錫水域水質藻情達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總磷濃度較2007年下降了53%,去年上半年太湖被生態環境部評為“良好”湖泊。今年1—4月太湖無錫水域水質保持Ⅲ類,目前還未監測到藍藻水華發生。
回眸過去一年,無錫的“含綠量”持續攀升,無錫市是全省PM2.5平均濃度和優良天數比率唯一“雙達標”城市,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95.8%,河流型斷面優Ⅲ比例持續保持100%,是全省國省考斷面唯一監測到Ⅰ類水質的城市。
在綠色錫城的大美風光中,更能看見百姓的幸福笑容。
全會提出:“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時代演進中,無錫追求詩意與繁華相融,人文與經濟共舞。
近年來無錫市著力建設文化發展體系,積極推進長江、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無錫美術館、市文化藝術中心、交響音樂廳等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全面開建。
持續開展“百宅百院”“百匠千品”等文化工程,推動文藝創作多出精品,從“高原”邁向“高峰”,精心運營“鐘書房”、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文化場所,努力探索文化體制改革的無錫模式。
一個個全新的文化空間誕生,承載了塑造城市新名片的新期望,更寄托了市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全會還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而今,“百姓富”已成錫城鮮明特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9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1.72:1、蘇南最優,年均新增城鎮就業15.6萬人,村均集體經營性年收入超過790萬元。
不僅如此,這座城市已經連續四年登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在中國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50強城市中躋身前十。
749萬無錫民眾正在“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中觸摸到無限的幸福。
當市民在“市長在線·民聲留言板”傳遞心聲,當孩子們踏上校園定制公交,當鄉鎮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即可享受三甲醫院的優質服務,當環衛工人吃上“暖心早餐”……無錫老百姓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改革春風拂過煙波浩淼的太湖,泛起幸福的漣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