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建院“紅色八桂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赴龍州縣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
近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紅色八桂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一行14人赴崇左市龍州縣下凍鎮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弘揚當地紅色文化,促進當地國防安全教育貢獻了積極力量。
追尋革命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紅色八桂行”實踐團先后赴龍州起義紀念館、紅八軍軍部舊址、龍州起義紀念碑、擁軍泉、知青井、連城要塞遺址和友誼關——兩莊炮臺等紅色教育基地考察學習,沿著歷史的脈絡逐一參觀。一件件斑駁的文物、一處處革命舊址都靜靜地訴說著紅八軍和左江各族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事跡。
實踐團成員參觀龍州起義紀念館
實踐團成員在擁軍泉前合影
賡續紅色血脈,青春挺膺擔當。實踐團依托龍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挖龍州革命故事,把龍州紅色文化資源作為藍本,拍攝了7個紅色視頻,制作了20多個宣講課件。實踐團先后赴那花村、兩莊村、下凍社區等地開展紅色宣講。通過開展宣講,不僅加深了青年學子對革命歷史的認知與理解,還為推動當地紅色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
宣講員楊君寶分享《最后的黨費》
宣講員楊友田分享《走進龍州黨史,感受信仰力量》
強化國防意識,厚植愛國情懷。實踐團赴那花口岸開展巡訪972界碑活動。那花口岸劉警官為成員們講述了戍邊故事,破譯界碑“密碼”。實踐團在“第三代護邊人”凌賜成的帶領下,在布局村空均屯開展了巡邊護邊活動,并一路聆聽凌賜成分享他與界碑的故事。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攀登,實踐團成功抵達958界碑,成員們認真檢查界碑情況并進行擦拭。通過親身體驗,實踐團成員深切感受了邊民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為他們筑牢國防安全思想根基,用青春擔當踐行愛國主義奠定了基礎。
邊防民警劉警官為實踐團成員介紹那花口岸情況
實踐團成員與守邊人凌賜成在958界碑合影
共話初心使命,傳承奮斗信仰。活動期間,實踐團先后赴那花村、布局村、春秀村、兩莊村、下凍社區等地與村委開展座談交流,雙方圍繞村情、基層組織建設、征兵宣傳、文化教育、鄉村振興、產業扶持等問題展開深入交流。此外,在各村委的陪同下,實踐團先后探訪了“三代護邊人”凌天忠、凌賜成叔侄,“三代參軍入伍”陸代光、陸軍尉父子,用一生踐行黨員初心使命獲頒“光榮在黨的50年”紀念章的周元湖、周伯林夫婦,自衛反擊戰軍人周國強等10人。成員們圍坐在老黨員、退役士兵身邊聆聽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
守邊人凌天忠為實踐團成員分享守邊故事
實踐團成員聆聽陸代光分享抗戰故事
實踐團成員與周元湖、周伯林夫婦合影
實踐團成員與周國強合影
美育賦能成長,藝術浸潤心靈。實踐團先后帶領兩莊村、下凍社區的小朋友們開展了生動有趣的紅色書畫活動。帶隊的石明成老師結合動畫《三十六個字》介紹了漢字中的象形文字,并邀請小朋友們通過筆墨書寫象形文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小朋友們還積極參與到團扇繪畫和手工制作活動中,運用簡單的線條和豐富多彩的顏色,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繪畫作品。
實踐團成員指導小朋友手繪團扇
書畫活動合影
“紅色八桂行”實踐團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
(文/石明成 黃丹紅 圖/朱運基 張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