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周朝享國“八百年”(約數),但是若仔細研究西周三百年與東周的五百年在制度上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了解一下準確劃分。周分西周(前1046﹣前771,立都鎬京)與東周(前770﹣前256,立都洛邑,以秦國于前256年滅周為終點)。東周以"三家分晉"為中界,前為春秋(以魯國編年史《春秋》得名,前770﹣前476),約294年;后為戰國,由劉向編《戰國策》得名,以周貞定王姬介繼位年(前476)為始,秦統一中國(前221)為終,約255年。西周與東周制度相異,東周前期的春秋與后期的戰國制度也有區別,故以"周八百年"籠統議周制,失之粗疏。但周代又有制度的一貫性,這便是君治在變異中趨于確立,不過西周是天子之下的君治,東周是諸侯分轄的君治。
但西周晚期,君統與宗統或兩分或合一:《蠡駒尊》銘文記,某貴族稱"萬年保我萬宗".貴族與天子屬同一宗族,二者是親戚關系,此為君統、宗統合一;《鰲方彝》銘文載,某貴族稱"萬年保我萬邦",貴族與天子宗族兩分,二者是君臣關系,此為君統宗統分野。
到東周,君統、宗統進一步悖離,如晉國被魏、趙、韓三家瓜分,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認可三家分晉,此為春秋一戰國分水嶺,繼之,齊國發生田氏代姜,周安王冊命田和為齊侯,周天子已不能制止宗法秩序的紊亂,對君統被異姓取代的做法予以正式承認,表明君統與宗統已然脫鉤。
當然,東周王室宗法控制力式微,并不意味宗法制的整體衰頹,各諸侯國內部的君統依舊遵循宗統,如姬燕、姬魏、嬴秦、贏趙、羋楚等在整個戰國時期一直沿襲下來,秦漢以降諸王朝也是君統﹣宗統合一(嬴秦、劉漢、李唐、趙宋、朱明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