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明晚出來坐坐唄?我看最近政策又鼓勵創業投資了,你看我這個項目再怎么改改BP,我想再找找錢。”
鄭總也是一起認識好幾年的小伙伴了,兩年前因為跑一個私單業務賺了一筆錢。
“現在公司收益怎么樣?一年能賺多少錢?”都很熟悉了,我一邊喝著牛尾湯,一邊直接問。
“收益還行啊,去年做了800多萬的業務,利潤有50多萬。”
鄭總能出來創業主要還是靠當年嘴甜、腿勤、會來事,大客戶一高興,就給他指了條賺錢的路。
“這幾年行情也不好,要是回款慢,這一年就白干了。”
我知道他的業務一年能賺100萬左右,但是刨去辦人員工資、辦公室各項開銷、商務費用的開銷,給背后實控人的分紅,最后落到自己手里沒幾個錢。
比起上班,當個小老板更自由,也更有面子。
“老鄭,你看過政策原文嘛?”我突然想到了什么,塞進嘴里一口海腸撈飯,又問了一嘴。
“沒有啊,在哪里看我都不知道。我看自媒體上不是都很興奮啊,說好多政策又一波利好創業者,還介紹說未來幾年最賺錢的賽道是什么什么...”老鄭也是嘿嘿一笑。
我突然感覺他頭上有什么綠油油的東西冒出來了。
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是繼2016年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來,國家層面出臺的又一部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政策文件。
前幾天一直關注三中全會,后來因為朋友的項目融資,我看完了整個文件。
其實對普通人創業不用激動,也沒有再提什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也沒有鼓勵大學生、年輕人拿著私房錢、借貸的錢、父母養老的錢出來創業。
畢竟靠夜市擺攤賣烤土豆能日入9000塊的只存在于影視劇或者擺拍中。
新文件的重點培育一批優秀創投基金、創投公司和投資人。
另外,為了解決創投機構“募資難”的實際情況,新提出了“創投17條”:
- 支持銀行與創業投資機構加強合作,開展“貸款+外部直投”等業務。
- 研究完善并購貸款適用范圍、期限、出資比例等政策規定,擴大科技創新領域并購貸款投放。
- 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可轉債募集資金并購科技型企業。
現在的創業和融資環境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對于不關注創業投資市場的創業者,很多人的認知還是停留在:
我去投遞個BP就有機會的。
但實際上現在市場上的融資環境和10年前比,已經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以后國內的創業投資機構會變得更專注,國有資本也會下場和專業投資公司、投資人合作,避免國有投資風險,優先投資有技術含量的科技公司,不再投靠“燒錢”才能獲得市場的公司。
發展創業投資是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重要舉措。
無論是有沒有創業投資政策,市場環境是什么樣的,融資的基本原則是一樣的:
第一,企業融資成功的因素非常復雜,不是說產品、技術或者團隊一項就可以完成。
實際上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市場、投資人、FA和運氣的綜合的結果。
例如西安某公司前幾年賭了一個細分賽道,掙扎了三年,連續虧損,除了兩個核心合伙人,高層都快走完了,結果正好去年趕上了AI風口,拿到投資了。
簡單說如果資產市場收緊,形勢不好,你所創業的領域無人問津,就算你在這個行業里面是翹楚,那也很難拿到融資,或者是很難獲得很好的融資條件。
例如西安一個公司做軟件開發,已經轉型SaaS好幾年了,但這條賽道連頭部的飛書都在裁員,資本的關注度可想而知。
我估計今年燒完天使投資,創始人又要去編PPT了。
同樣兩個公司,另外一家技術上不如你,但估值低、市場營銷做的好、返點高,很可能就比你先拿到融資。
西安的一個公司就是投流算法做的好,雖然只有幾個人,已經被杭州的資本盯上了。
融資是個綜合因素,千萬不要只考慮我在我這個業務上做得多快、增長有多好,跟競爭對手比我多有優勢……
我建議創業者一定要跳出自己局限的視角,把所有因素做合理的、全盤的評估,不要只考慮那些個人視角內的因素。
第二,融資最重要的是明確融資目標。
融資不只是單單找錢,還有投資人的資源、渠道、業務機會、背書、潛在的被收購機會等等很多考量要素。
所以融資目標這件事情,我接觸的絕大部分的創業者都沒有搞明白或者想清楚。
是找錢的金額?還是投資人的背書?還是加入到投資人背后的體系?還是為了解決一些特殊的許可證書?
這些深度思考都構成了你這次融資的“上策、中策、下策”,在不同的市場環境和時間節點、在不同的企業經營狀態和業務發展狀況下,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所以,創業者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 公司的商業模式怎么樣?
- 公司的業務情況怎么樣?
-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怎么樣?
- 創業團隊的配合怎么樣?
- 未來的市場拓展能力怎么樣?
- 創始人的路演和溝通能力怎么樣?
其實很多都思考不足,這時候可以請第三方來做咨詢顧問。
去年西安的一個人力資源公司融資成功,目標很明確,就是把自己的業務賣給一個大公司,自己變成一塊新業務的負責人。
算是給自己變相找了份工作,挺有水平的。
另外也要思考外部環境,比如資本市場是不是景氣、行業是不是上升狀態、有沒有同行最近獲得融資的新聞和案例。
知己知彼且目標明確,創業者才能知道在面臨選擇時如何取舍,或者碰到問題時如何靈活應對。
一定不是:既要、又要、還要。
第三,不要對股權有太過的執念。
股權融資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包括種子輪、天使輪、A輪、B輪等,每一輪融資通常對應著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和需求。
如果對股權有執念,感覺自己很值錢,盈利狀況也非常好,還可以選擇債務融資嘛,現在銀行的各種貸款產品也是非常豐富的,科技貸、高企貸、數據貸、政策貸、租金貸...
但需要按時償還本金和利息,否則就變成老賴了。
坦白說,融資也是一種銷售,賣的就是公司股份和股權。公司賣的是有限的股權,投資人就是買家的角色,又是合伙人的角色,還可能是未來并購你的金主。
融資遠比大客戶銷售難太多了,融資賣股權中的溝通過程是反銷售常識的,經常是考驗人性的博弈。
去年短劇最瘋狂的時候,西安一個女孩為了讓某老板投資自己當女一號的短劇公司,不到200萬就和大哥簽了“賣身契”。
如果創業者在認知和經驗都不足的情況下,等到協議簽訂,后面公司發展好了會出現很多事后讓人扼腕嘆息的結果。
賣便宜了,或者被一票否決權制約了。
在商業世界中,舍棄和爭取是博弈的一部分,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在這個博弈中如何取得平衡。
確實有人是剛創業就收獲團隊和資本關注,這也是極個別現象。
大部分創業者都是自己栽了坑才能有深刻的認知,畢竟認知這個東西,或多或少都需要“學費”。
第三,別等到資金短缺時再融資,融資一定要在很賺錢的時候去融錢。
如果創業在在已經或者即將面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去融資,會面臨以下困難:
- 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合適自己的資金;
- 成本高,可能只注重時間;
- 銀行等資金方是盈利機構,很少會雪中送炭;
- 增加資金鏈斷缺與企業倒閉風險。
其實融資不是幾個月就能完成的事情,個別案例不能看做普遍現象。
對于創業者來說,在企業成立之初就一定要花很多時間思考并驗證:
商業模式。
這個過程可以是邊走邊看,但只有企業變強了,有市場競爭力了,對風險投資公司才有吸引力,這時候風投才會想到投資你。
沒有盈利的企業想要獲得風投資本,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很多創業者在經歷一段時間融資失敗之后會埋怨投資人要求太苛刻,其實在今年的大環境下,各行各業都很難。
創業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的事件,什么時候都想著用別人的錢來創造自己的事業,我覺得這樣的創業者也很難把企業做大做強。
在企業流水和利潤都不大的情況下,創業者應該想的是如果把自己的企業做好,做大,而不是一味的想著融資,很多創業者認為自己就是缺錢所以企業才會做不大的,如果有錢了,就會怎樣怎樣……
其實這些都是自己的片面想法,真正給到錢了,大概率還是做成個零蛋。
西安一個老板前幾年投了2000多萬創業,現在一年的流水也有5000多萬,聽著是個賺錢的生意,但投資人評估完商業模式后發現利潤率是負數,更像是一個資金盤的生意,果斷退出。
現在都是2024年了,仔細想想周圍還有哪些產品或者公司是靠燒錢搶占市場?已經到了靠模式打天下、靠思想打天下、靠團隊去戰斗、靠創新和差異化去提高競爭優勢。
錢是資源,不可以沒有,但光有錢一點用都沒有。
我自己覺得現在國內媒體、社會對創新失敗的容忍度,低得令人發指。
因為資金鏈斷裂,很多優秀、努力又認真的創業者被限高或者定為老賴,還是要從法律上為創業者提供保護和方便,例如強制注銷經營異常的小微企業,允許個人破產,允許創業貸款容錯。
媒體和公共教育也要提高大眾對創新失敗的認知,認識到創新失敗同樣是探索過程中的寶貴經驗,是通往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要過分捧高踩低。
在對創業者或者創業公司的宣傳報道中,媒體應保持客觀和平衡,不僅報道成功案例,也要給予失敗案例適當的關注,但要以建設性和分析性的方式呈現。
媒體應積極宣傳那些即使面臨失敗也不放棄的創業者故事,強調他們的堅持和勇氣,以及從失敗中學到的寶貴經驗。
如果這個社會最敢于冒險、創新的人得到這樣的結果,對于創新發展才是巨大的阻礙。
分享產業園、城市更新等產業地產招商運營、產業培育、產業投資的經驗和案例,承接委托運營、方案策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