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一直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和印度等地,但是近期卻出現了反轉,有跡象表明蘋果再將生產線重新轉移回中國。這看上像是小孩的過家家。
但是不可否認,蘋果一直在嘗試供應鏈進行多元化,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作為降低風險的一個策略。但是蘋果在印度的生產并不順利,并且屢遭挫折。
生產效率和良品率低是蘋果繞不過的門檻。印度工廠在組裝iPhone 15時,良品率僅為五成左右,遠低于蘋果的標準。這也意味著2條線生產的iPhone手機,相當于一條生產線的產量,導致制造成本增加一倍。
由于印度的供應鏈不完善,需要從中國大陸進口大量零部件,從而影響到iPhone的生產效率。由于印度對于中企的限制,導致這些關鍵的供應商很難在印度落地。
印度工廠的衛生管理也是一個大問題,而大腸桿菌超標,直接影響到iPhone的市場銷售。
印度工廠在衛生管理方面存在問題,例如大腸桿菌超標,iPhone 15銷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跟這個因素有關 。
此外,勞資糾紛和工作環境問題,也會讓工廠被迫停產,而勞資糾紛,導致工廠設備被破壞,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供應商帶來了很多成本問題,這也讓供應商對蘋果表現出不滿。
印度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物流不順暢。而印度的投資環境和監管政策的多邊性,也影響到外資企業的投資信心。
蘋果通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總結,發現iPhone15銷量不佳,可能跟印度制造有關。因為iPhone 15經常遭遇退貨,為了消滅庫存蘋果必須采取降價的方式去銷售iPhone。導致蘋果在多個市場的銷售都落于競爭對手,這讓蘋果無法從iPhone身上賺取更多的利潤。
為此,蘋果公司決定將部分產能重新轉回到中國,而比亞迪、立訊精密等大廠已成為蘋果的新代工伙伴,加入iPhone 16的代工行列。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曾訪問中國,與比亞迪、立訊精密等企業會面,并且強調中國大陸企業合作的重要性。盡管蘋果面臨各種政治壓力,但是美國大選可能幫助蘋果減輕了這種壓力,讓蘋果有更多的選擇去制定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策略。
蘋果將部分產能轉回到中國,不僅是一次戰略調整的嘗試,同時也是對中國制造實力的認可。更是為了能夠借助中國供應鏈,讓iPhone重新獲得更多市場份額的一個策略。
這也進一步說明美國國內政治多變,從而影響到美國企業的政策,這種不斷的變化可能會長期持續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