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四年,經典觀察類IP重啟,《我家那閨女2024》登陸芒果TV,宣告回歸。
這檔首播時曾引發不少話題效應的綜藝IP,在2020年停播前就已經展現出疲軟態勢,加之這幾年經典綜藝IP重啟卻反響平平的例子不少,市場和觀眾需求也早就與四年前大不相同,這讓冷眼不免為《我家那閨女2024》的表現捏把汗。
但節目播出討論度還不錯,《我家那閨女2024》是一檔會員節目,只有芒果TV會員才能看,即本身有觀看門檻。在這種情況下,它在抖音綜藝熱度榜最高排名第4,芒果TV播放量破2億,四位女兒中的朱旺旺還成了這一季的話題擔當,甚至有網友表示“只愛看旺旺那趴”。
可以說,旺旺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盤活了節目,同時也為“素人這張牌該怎么打”,提供了絕佳的分析樣本。
旺旺,誰允許你在綜藝上“演我”
這一季的閨女陣容由柳巖、于文文(第二期退出錄制)、盧昱曉和朱旺旺組成,其他三位閨女初亮相,或是宅家做飯、或是收工返家,或是跨城搬家,而到了我們旺旺這里,畫風一轉——打工。
在五分鐘左右,旺旺就貢獻了屬于她的第一個綜藝名場面:一開始進公司不是助播是生活招商,也不擅長做幕前,但因為公司多給了五千塊錢,“我就覺得還挺好的”。提到第一次加薪,旺旺臉上那種不自覺浮現的笑容,讓所有打工人都很有共鳴。
而這只是朱旺旺一系列名場面的開始。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好不容易等來了休息日,旺旺和公司其他兩位主播約好了一起逛街吃飯。仨人買蝦稱重時,聽到師傅報出112元的價格,旺旺直接破音“怎么這么貴”,這下意識的反應又是讓人會心一笑。
閨蜜聚餐酒足飯飽,三個人靠在沙發上聊天,慶子和旺旺都承認,自己現在看起來成功但實際上很焦慮,“我總在想我們這個行業將來還會存在嗎?如果這個行業存在,那我這個崗位還會存在嗎?”
第二期節目,則堪稱“打工人的噩夢”。一開篇就是旺旺和另外幾名同事的每月述職,在電商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她們要不斷提出新的想法與商品組合模式,才有可能長久留住“所有男生女生們”。
旺旺絞盡腦汁琢磨的提案“主播們的過年計劃”,沒有得到老板的完全肯定,李佳琦指出這個提案“邏輯混亂”“這個算法正確嗎”“沒有擊中痛點”,即使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旺旺那一瞬間的失落。
其他閨女的生活愜意悠閑,旺旺的生活幾乎全部被工作填滿。提案被批后,找資料、找同事跟著一起復盤,再次提案前一天睡不著,半夜三點打語音電話,請同事再幫自己過一次提案。有意思的是,工作含量如此之高的內容,觀眾不僅不覺得煩,反而很愛看。
因為節目中的旺旺,就像是一面鏡子,鏡頭記錄的是她,其實也是我們每個普通人的工作日常。她所煩惱的、困擾的,也是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會遇到的,所以旺旺的部分帶來的情緒共鳴,要遠遠強于其他幾位閨女。
冷眼印象很深的有這樣幾個小地方:
第一次提案時,看到前面兩個同事接連被否,旺旺手上不停抓緊最后時間修改PPT,別說是打工人,學生黨也會覺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打工回家就算再晚,也要和家里的寵物玩一會,因為那是為數不多的、屬于自己的放松時間,而且“看到毛孩子,媽媽就算再累也覺得值得”;
即使休息日,手機永遠不離手,習慣性隔幾分鐘看看有沒有新消息,生怕錯過工作上任何一點事,“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工位上”,在這一刻具象化了。
也難怪每到旺旺這趴,就會有觀眾說“旺旺演我”。
“演我”,某種意義上,是“懂我”。
因為在幾位出演者中,她與我們普通人的距離最近,大家看她就像看到自己,所以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共鳴,加之旺旺本身是爽朗不做作的性格,她在節目中的拼并不是出于“我想卷死大家”的目的,而是“我覺得這個直播間很重要所以要努力”的責任心,這就更讓人共情她、喜歡她。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旺旺的工作是大眾化的,伴隨著直播電商的興起,很多人就在從事助播這個職業,而這份工作又和文案、策劃等職業有相通之處。也就是說,旺旺在工作中處理問題的方式,對于觀眾而言是可以直接拿過來借鑒的。即使職業不同,她一路打怪升級的思路也可以作為一種參考。
素人閨女朱旺旺,就這樣為這個經典綜藝IP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素人這張牌,終于用對了
2020年,《我家那閨女第二季》播出,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顯示,除了開播前兩期收視排名靠前外,12期節目播下來,《閨女》的收視始終徘徊在5-10名左右。
不難發現,《我家那》系列在2020年選擇與觀眾暫別,一方面是受外部條件制約,錄制沒有過去那么方便;另一方面,觀眾需求變了。
明星作為被觀察者,明星的直系親屬作為觀察者這種模式,誕生于2016年。那時候抖、快、紅等平臺尚未興起,觀眾沒有看到明星私下一面的渠道,更好奇“爸媽眼里的明星”,所以該模式一炮而紅。
可是現在看明星私生活的渠道太多了,沒有新鮮感了。更重要的是,明星因為工作性質特殊距離普通人的生活實在有點遠,如果《我家那》系列還保持著全明星陣容的話,那很難撬動這屆觀眾。
舉個例子,這一季于文文的部分,一上來就是她從北京跨城搬家到長沙,因為錄制《乘風破浪》時喜歡上了這個城市,干脆買了個房。換作我們普通人,有這種“喜歡一個城市直接買個房”的可能嗎?
當然,純粹的素人除非本人特別有意思和綜藝感,不然也很難捕獲觀眾,“都是普通人,憑什么要看你”,而朱旺旺,妙就妙在她是素人,又不是素人。
首先作為李佳琦直播間的助播,“所有女生的好朋友”旺旺靠著在直播間真誠又機靈的反應,收獲了不少“互聯網姐妹”,因此她有一定的原生關注度。
其次旺旺的從業經歷有故事性,就像她自己說的,網友覺得她拿到了大女主劇本。二本畢業,專業也不對口,從一個月五千塊的招商做起,成長為現在獨當一面的模樣。觀眾會好奇,96年的她,是如何做到的?
最后與其他素人出身的“網紅”相比,旺旺在人設標簽上更有優勢。有些網紅靠美走紅、有些因有錢揚名,而旺旺是靠“打工仔”的形象被大家認識,天然就有親切感。
角色選對了,如何處理也很重要。冷眼很高興地看到,《我家那閨女2024》這一次沒有強行去給素人加繁雜的人物關系和故事線懸念,而是原原本本記錄她的生活。
這對于有素人參演的節目很重要。就算是朱旺旺這樣有一定名氣的素人,對觀眾來說也只停留在“知道有這么個人”的認知度上。強行去做新的關系,反而會讓內容顯得割裂與笨重。
旺旺的部分乍一看全是工作,但全記錄工作不意味著節目不能打動人。或者說,當代人的生活重心就是建立在工作上,工作中有壓力、有自我懷疑,有升級打怪,也有走心和催淚的部分,甚至說從工作方式和態度中,能夠逆推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可能經歷過什么樣的過去。
第二期節目中,經歷了第一次提案打擊的旺旺,把原選題優化后進行二次提案,并且獲得了老板認可,這個案子可以推下去了。當時觀察室的部分嘉賓很不解,就算這個行業新陳代謝很快,優秀如旺旺也不必壓力大到這個地步。
提案會結束后,旺旺和李佳琦坐在一起聊天,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旺旺說,她這么努力工作,是為了獲得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她怕大家會離開她。而這個問題的根源,又與旺旺童年時父母離婚有關,人物懸念這不就自己出現了嗎。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讓素人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就足夠了。
另外,幾期節目追下來冷眼還有個小小的感覺,或許這類觀察節目中,觀察間的設置也應該發生些變化了,父母看自家孩子是節目的核心當然要保留,但其他嘉賓顯然不需要那么多了,有1-2位負責見縫插針向長輩們提問,補充一些背景信息就夠了。說實話,這一季除了媽媽們之外的嘉賓多達4位,聽感上有點聒噪。
綜藝用工荒的問題一直存在,星素結合或者說以素人為主角的節目,是未來的趨勢。這張牌打好了是王炸,打不好直接啞炮。旺旺這樣的女生并不是孤例,網上還有大量這種有一定知名度、有親和力又很真實的“半素人”,未來“講好素人故事”,幫助素人絲滑嵌套到現有綜藝模式中,或許是市場要面對的新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