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身處喧囂,卻又獨自一人。我們總是超然物外,冷眼看著人間紛紛擾擾,時刻準備脫離人世。我們似乎從未擁有或者感受到真正的情感。
我們不主動跟家里人打電話,也不會主動聯系朋友。在愛情中,總是“忽冷忽熱”,我們渴望愛卻又抗拒愛,所以總是一邊靠近,一邊遠離。我們時常會靠挑剔別人的缺點來逃避問題。我們過分獨立,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能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漸漸地,冷漠無情變成我們的固有標簽。
事實上,在冷漠無情的背后,其實是極致的孤獨與恐懼。我們常常對社交感到無力、壓抑,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心理學上,把這種狀態稱為回避型依戀人格障礙。我們要么在原生家庭中時常被忽視、被否定或者被過度強調獨立。要么在成長過程中遭受挫折,被霸凌、被羞辱、被遺棄等等。
特殊的經歷讓我們對人生感到失望,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不被需要。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相信會真正得到他人的愛。
我們自卑、缺愛。于是我們筑起高塔,保持情感上的距離,避免自己去依賴、去親近。我們相信,我們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我們變得害羞、孤獨、害怕陌生人、陌生環境。久而久之,我們便感受不到愛,也不會愛了。
我們常常在自卑與缺愛的洞穴里步步深陷。我們曾做過很多天真甚至愚蠢的事情,我們會瘋狂的給不缺愛的人獻愛心,就好像窮光蛋在給億萬富翁捐款。我們連拒絕都怕傷害到別人。在收到禮物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感受到的不是驚喜,而是負擔,總是盤算著該怎么報答。
我們試圖療愈自己,卻在愛的期盼與不被愛怨憤的迷失自己,變得面目全非。然而,沒有人會因為缺愛而來愛我們。我們只能靠自己,走下高塔,融入人間。
首先,我們需要接納自我,學會理解和放下。沒有人不值得被愛,也沒有誰配不上誰,不必害怕被拋棄。從來就沒有人會被拋棄,哪怕沒有相伴而終,結束時我們也是平等的。我們無法真正回到過去,去拯救曾經的自己,我們只能放下,然后前進。
其次,對情感保持合理的期待、信任和依賴。期待,但不過分期待;信任,但不過分信任;依賴,但不過分依賴。我們接受“不完美”的人,接受不純粹的情感。進可攻,退可守,不被恐懼左右,不被過去束縛。
最后,學會溝通,適當坦白。不要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你不說,永遠沒有人知道你的訴求。溝通是相互的,我們表達自己,也傾聽他人,在溝通中慢慢磨合,尋求解決之法。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中說“家里的花自殺了,遺書寫道:一生不愁吃穿,唯缺陽光和愛”。我們可以自卑,但請不要痛恨自己;我們可以缺愛,但請不要停止愛自己。我們要把患得患失的時間用來充實自己,保持一顆勇敢的心,鮮活的活著。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