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大學(xué)
都在“母親大學(xué)”找到了力量
壹
早期體驗
精神分析課堂上學(xué)習(xí)的“早期體驗”四個字讓我印象深刻。
童年記憶中,一睜眼,媽媽就不見了。我就去找媽媽(這可能是有意識之后,嬰兒期,一直哭,沒有回應(yīng)的事也可能會時常發(fā)生),先去廚房,廚房里沒有人,并且冷鍋冷灶,就去外面找,外面也沒有,找不見就會哭,媽媽從來沒有說過她早上會去干什么,如果找不到了媽媽可能就去做什么了,在家里等她一會就回來了之類的話,后來又多了一個和我一起找媽媽的人——抱養(yǎng)的弟弟。我比弟弟大3歲。弟弟哭的時候,我哄不住他。
記得有一次好像是冬天,弟弟光著身子在大門那兒哭著要媽媽。不停的找媽媽,可能就是童年我對媽媽最深的感受。
甚至成年后,以前打電話的時候,如果媽媽不接,我就會一直打下去,一直打下去,后來直到情緒崩潰為止。如果電話打通了,我就會和媽媽大吵一架,我會質(zhì)問他去哪里了,為什么不拿手機?為什么不接電話?至于想和媽媽說的什么事情,可能都忘記了,最后兩個人鬧得不愉快,掛電話結(jié)束。
今天通過學(xué)習(xí),我知道了,我一直停留在早期體驗里,那種體驗帶給我非常深刻的感受——不安全感。
對嬰幼兒來說,媽媽就是他的安全感??墒俏?guī)缀趺恳惶煨褋?,媽媽都不見了??抟矝]人應(yīng),沒人搭理,沒人安慰。所以我有一種深刻的不安全感。這就是早期體驗。
雖然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個成年人,可是我一直在找媽媽,這也是童年未完成事件。所以說,早期體驗,童年經(jīng)歷,0-6歲。對一個孩子來說,即使不會表達(dá),感受也是深刻的,是刻在骨子里的。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非常有道理的。之前遇到一個16歲初中生,對她媽媽非打即罵,和爸爸對打。
通過了解,1到6歲,父母做生意,交給爺爺奶奶帶,6歲后回到父母身邊,父母生了一個妹妹,小時候不敢打媽媽,打他妹妹,后來長大了,開始打媽媽,和爸爸對打。
你以為的省心省事(交給老人帶)可能就是以后的隱患和障礙。所以,呼吁年輕的父母們,當(dāng)你有了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帶,事事有回應(yīng),件件有著落,凡事有交代,給她一個幸福、溫馨、愉快,安全的早期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