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句話是作家柏楊老人說的,聽上去很刺耳,但若是換成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好像就容易接受了很多。
1
現在正值奧運會期間,下面就借著這個話題聊聊中國人在賽場上的團隊協作精神。
如果你關注體育賽事,就會發現:我們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體操等項目上的成績非常好,歸納一下就是單人或者雙人的項目玩得很好,但需要團結協作的項目就比較一般了。
這能說明我們團隊協作的能力弱嗎?
好像也不能完全說明,倒是能說凡是隔著網子的體育項目,都比不隔著網子的玩的好。這實際上講的是我們怕對抗,像足球、籃球、橄欖球這些需要身體直接對抗的項目,大都不盡如人意。如果再碰上歐美的對手,只要一對抗就敗下陣來,除了有意志和風格上的問題外,身體天賦上的差距也是原因之一。
再比如說,我們乒乓球打得好最大的原因是天賦好,乒乓球對速度、力量的要求不高,但對轉身、轉彎,尤其是腦子轉彎要求很高,比如旋轉,它很大的成份是智力;而網球也是個人的,但它對速度、力量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們的網球成績比乒乓球就差了很多。
2
相比日韓,我們的文化基因中的個性要強烈得多,這也是地域廣闊和文化多樣性所帶來的。但相比歐美,我們必須以團體和團隊精神取勝。因為個體越強大,它就越強調個性;個體越弱小,它就越強調團隊——不對我們的團隊精神妄自菲薄,但在體育競技方面,我們的團結協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若是將目光從賽場上放在工作或者生活娛樂,這個團隊協作精神的發揚好像也不盡如人意——聚是一盤沙。
就拿工作來說,相信任何單位都會提倡、號召“凝聚團隊力量”“發揮團隊凝聚力”。表面上看一派和諧,但背地里都是暗流涌動——特別是大點的企業,都在打著自己內心的如意算盤,即便自己一身正氣,但也阻止不了他人勾心斗角,甚至被卷入其中。
再拿野球場來說,我們跟20歲左右的小年輕打籃球時,發現他們個個都打得很好,但基本上都是單兵作戰的狀態,隊友之間還時不時埋怨幾句,反而打不過我們更重視配合的叔叔們——當然,我們都是從“少時做獨狼,大了才重視團隊力量”這樣一路過來的。
這是生活中的個例,可能也是大家身邊的現象。
3
如果非要剖析深層次原因,或許是因為傳統封閉的小農耕作經濟體制,導致我們在生產方面并沒有嚴格的協作需求,也沒有產生與之對應的配套文化,只有通過強權限制、強行推廣去維持整體構架。
如果我們的團隊精神根植于此的話,那確實很難立住,任何時候都得有外力來“擰成一股繩”才行。這樣看來,《團結就是力量》只是一首鏗鏘有力的好歌罷了。
說得再不中聽點,團隊合作精神在很多時候只是口頭上的提倡而不是真正的執行,因為合作意味著平等。但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平等:
你和領導是隊友,他喂你一個球你感覺燙手,你逮住機會了還得想辦法喂給他,表現出他有多優秀。沒有心無雜念的狀態,真的很難做到真正的合作。
4
當然,這種說法也有很大的問題,且不應該圍繞“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是條蟲”這個站不住腳的結論,找片面的觀點去佐證它。
中華民族具有團結協作、眾志成城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質。
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以家族和部落為單位開始在黃河流域集體耕種,治理水患,抵抗蠻族入侵這幾樣沒有團隊合作根本無法展開,也就沒辦法生存下來。
在歷史上,無論是抵御外敵入侵、建設偉大工程,還是應對自然災害、實現科技突破。后面各個朝代的各大工程,無論是長城還是大運河還是都江堰,都必須是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的。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集體主義思想,中國人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才創造了無數輝煌成就。所以團隊和集體主義是中國人血脈里流淌的。不存在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的可能。
所以,上千萬個中國人就是一條巨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