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天津馬拉松鳴槍起跑。
1908年,《天津青年》雜志刊登了第四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相關內容,同時發出“奧運三問”:中國何時能夠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運動員何時能夠得到奧運金牌?中國何時能夠舉辦奧運會?
時光匆匆百年,如今,中國奧運健兒在2024巴黎奧運會上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天津選手王長浩與隊友合作獲得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金牌。這一刻,中國游泳的歷史再一次被改寫。這是中國泳軍首次奪得這個項目的奧運冠軍,也打破了美國隊長達40年的壟斷。
今天的中國,正努力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
艱辛努力的歷程,從國人開始了解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傳入中國算起,時間已經走過一個多世紀。站在百年時間節點回望,有天津這座城市的名字,因較早開埠、較早接觸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成為中國最先了解和傳播奧運思想、萌生奧運夢想的地方;有天津人的身影,張伯苓先生等人是中國現代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發展推動者,奧運會參賽運動員、冠軍簿上,天津人榜上有名。
第十三屆全運會開幕式在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舉行。
1984年5月民園體育場運動會。 資料照片
中國的奧運先驅之城
中國第一座室內籃球館在天津,籃球、足球、網球、乒乓球、壘球、羽毛球、賽艇、田徑……眾多出現在奧運會賽場上的體育項目,都是自天津“登陸”中國,再傳播到全國各地。
1899年,天津舉行了首屆學校聯合運動會,北洋大學堂、北洋水師學堂、北洋武備學堂等多所學校參加。這是中國首個校際體育運動會,也被認為是對奧運會的最初模仿。
民園體育場跑道設計的參與者、英國人李愛銳,是一位出生在天津的奧運會冠軍。
天津與奧林匹克運動的聯系千絲萬縷,奧林匹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離不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等人的推動。
1904年,在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兼職的張伯苓,從青年會干事饒伯森口中得知奧運會賽事盛況,并了解了奧運會所倡導的公平競爭和道德理想,引起好奇和共鳴。當眾表示,“我對我國選手在不久的將來參加奧運會充滿了希望”,并發出建議,“中國人應該加緊準備,在不久的將來也出現在賽場”。
1907年,在第五屆天津學校聯合運動會上,張伯苓以《雅典的奧運會》為題發表演講,首次提出“我國也應立即成立奧林匹克代表隊”,爭取早日參加奧運會。1908年8月,他受直隸省派遣赴美國參加世界第四次漁業大會,會后轉道歐洲考察教育,借機觀摩了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第四屆奧運會,成為親臨現場觀摩奧運會的中國第一人。
1908年,《天津青年》雜志刊登了第四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相關內容,同時發出“奧運三問”:中國何時能夠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運動員何時能夠得到奧運金牌?中國何時能夠舉辦奧運會?
1922年,在國際奧委會第20屆年會上,畢業于天津北洋大學堂的王正廷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被譽為“中國奧運之父”。
1924年,張伯苓、王正廷發起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這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組織成立的全國性體育組織。
為了實現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目標,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做出了巨大努力。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南京政府以“經費緊張”為由,宣稱不派中國代表參加。日本覺得機會來了,開始在東北大學學生劉長春身上搞動作。日方到劉家糾纏,許以高官厚祿讓其作為“偽滿洲國”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只因劉長春的不予配合而陷入僵持。
消息一出,國人震驚,輿論要求國民政府立即表態,資助劉長春代表中國前往美國參賽。南京方面以經費和準備不足為由,聲稱只能派觀察員出席。而這時,日本為占據位置,搶先替“偽滿洲國”申報了參賽名單,并被批復有效。
時任東北大學校長的張學良知道這個消息,立即站出來,捐資8000銀圓,幫助該校學生劉長春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
張伯苓也即刻行動起來,出面聯系中國體育組織,急電國際奧委會為劉長春報名,最終促成其參賽成行。
1936年8月,第十一屆奧運會由德國柏林承辦。這一次,“第二問”也有了答案——中國派出一支完整隊伍參賽。張伯苓一直是中國參與奧運賽事的積極推動者,對外與國際奧委會積極聯絡,對內奔波于各地組織選拔有實力的運動員,尋請外籍專家指導。作為中國體育協進會的掌門人,他以領隊身份被列入赴德名單,卻因時間沖突、分身乏術而遺憾缺席了。
抗戰勝利后,他組織召開體育協進會會議,建議申辦第十五屆奧運會,并預言:“奧運舉辦之日,就是我中華騰飛之時!”
張伯苓、王正廷等推動奧林匹克在中國發展的先驅們在中國舉辦一屆奧運會的夢想,終于在2008年實現。
奧運冠軍李愛銳永久展區。
中國籃協主席姚明參觀天津籃球發祥地——東馬路天津市少年宮。
奧運會留給天津的財富
2008年北京夏奧會舉辦,實現了張伯苓先生等人在中國舉辦一屆奧運會的愿望。天津,張伯苓先生的家鄉,不但成為該屆奧運會的協辦城市,還獲得了為北京夏奧會吹響“開場哨”的機會——2008年8月6日,北京奧運會足球比賽在天津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拉開帷幕。
“天津雖然是協辦城市,但是工作標準和北京是一樣的,工作強度一點不亞于北京。”參與了北京夏奧會天津賽區組織工作的天津市體育局退休干部孟憲東說。
他回憶,剛獲得協辦城市資格后,大家還處于懵懂狀態,但是都知道這是一次讓世界了解天津的機會。隨后他和同事們參加了北京奧組委組織的多次培訓,組織運行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各職能部門鼎力支持,全市人民理解配合,天津賽區圓滿完成任務。
奧運會協辦城市的經歷,給了天津舉辦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信心。此后東亞運動會、全國大學生運動會、2017年全運會在天津成功舉辦,都得益于北京夏奧會協辦工作的錘煉。
“北京夏奧會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知道了什么是國際標準。”北京夏奧會后,參與東亞運動會、全運會組織工作,并負責其中媒體運行部分的孟憲東說,在北京夏奧會組織工作中學到的工作方法,為后面幾個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成功舉辦,打下了重要基礎。
借幾次大型綜合性運動會舉辦的東風,天津體育場館建設上了幾個新臺階。很多高校和非中心城區的區域,有了高質量的運動場館,為全民健身提供了空間。
天津的群眾體育發展在全國有口皆碑。2017年天津全運會更是開歷史先河:增設群眾組比賽。
作為奧運競賽場館和天津全運會開幕式場所的“水滴”,在承擔競賽任務的同時,也成為大眾日常健身之處,見證中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努力。
由天津田徑隊退休教練于文仲組織的公益性中長跑訓練營,每周在天津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有三次活動。于教練在全國的“跑友”中知名度頗高,特別是“天馬”成功舉辦后,很多外地“跑友”慕名到此尋求于教練的指導,有人甚至春節假期來到這里跟隨訓練營訓練。
如今“排球之城”“運動之都”建設快步前行,天津人的健身環境越來越好。
近年來,我市體育設施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和提升行動。編制實施《天津市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天津市“十四五”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整體解決方案》等文件,為破解體育設施建設用地、空間、資金等問題提供政策支撐。將體育設施建設納入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高品質生活創造行動、城市更新提升行動等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持續擴大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推動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城鄉區域均衡發展。聚焦老城區和人口密集地方健身設施缺乏的實際,探索走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城市金角銀邊+老舊小區改造+公園綠地+山地資源+舊廠房改造”等路子,推動土地、資金等資源向體育健身設施傾斜。圍繞“群眾健身去哪兒”難題,積極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每年開展“場館開放日”活動,在全民健身日、國家法定節假日期間都會加大開放力度保障群眾健身。采取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市級財政轉移支付等形式,每年投入約1.2億元建設體育健身設施,同時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據統計,目前我市共有體育場地3.32萬余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94平方米,極大滿足了市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身需求。
今年8月3日,一場“村BA”賽在寧河區東棘坨鎮張老仁村進行。比賽不但吸引了現場六七百名觀眾,而且還有四萬余人在線觀看直播。誰能想到,比賽場地原是一處垃圾坑,在區體育局的幫助下,村里利用環境整治攻堅行動的機會,將這里改造成藍紅白相映的多功能燈光球場,村民可以在這里打籃球、踢足球、打羽毛球。
來打球的、來看球的,吃了張老仁村的美食,買了村里的特產,度過一個愉快的周末。文體旅相得益彰。
近日,市體育局聯合市商務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印發《天津市培育體育消費新場景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進一步深化“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跟著賽事去旅行”“戶外運動活力山水”等活動落地生根、力爭培育出體育消費品牌的具體舉措。
根據《方案》要求,重點培育6種類型體育消費新場景,包括激活體育賽事消費新場景、豐富體育場館消費新場景、打造近山親水消費新場景、挖掘體育融合消費新場景、拓展數字體育消費新場景、創新體育潮玩消費新場景。我市將大力推進體育公園、滑板公園、全民健身中心、籠式足球場、社區戶外微場地等運動場地及設施建設;以“工廠風”“國潮風”為建設風格,打造體育休閑空間,因地制宜建設社區多功能運動場;鼓勵舉辦街頭籃球賽、街頭田徑、體育夜市等活動;著力培育文化中心、五大道、金街、津灣廣場、意式風情區等消費聚集地,引入時尚體育、潮流演藝、休閑競技、文化創意等元素,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消費新場景。
2024國際田徑街頭挑戰賽(女子撐桿跳高)在津灣廣場舉行。
新改造的河東區富民體育公園增加了許多“互聯網+”的新型體育模式。
傳承“以‘體’育人”精神
今年的巴黎奧運會405名中國參賽選手中有14名來自天津,包括女排世界冠軍李盈瑩、王媛媛、東京奧運會女子蹦床冠軍朱雪瑩、舉重世界冠軍劉煥華、高爾夫球世界前五殷若寧等人。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五星紅旗首次飄揚在現場,來自天津的籃球隊隊員張長祿擔任旗手。幾十年來,參加奧運會的天津體育健兒逐屆增加,北京冬奧會上,也有天津運動員雄姿英發。
2000年悉尼奧運會,天津姑娘桑雪在跳水女子十米臺雙人比賽中摘金;四年后的雅典,李珊、張娜、張萍與隊友一起上演超級大逆轉,戰勝俄羅斯女排奪冠;2008年在北京,新一代“吊環王”陳一冰奪得兩枚金牌……十幾名天津運動員登上中國奧運冠軍榜。更讓人驚喜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土生土長的天津小伙兒閆文港獲得男子鋼架雪車銅牌,不但是中國在該項目上的首枚奧運獎牌,也為天津體育書寫了奧運冰雪運動新篇章。
家鄉健兒成績如此輝煌,足以告慰張伯苓先生等推動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發展的先驅們。更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在奧運會上取得佳績的運動員,退役后依然以傳承奧運精神為己任。
在女排奧運冠軍、天津市體育局副局長李珊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2024年巴黎奧運會手繪風格的海報,畫中巴黎街景與奧運比賽項目融為一體,宛如一個巨大的游樂場。“我特別喜歡這張海報。本屆奧運會將很多比賽放在了巴黎街頭廣場舉行,城市與奧運會相得益彰,體現了奧運會是全世界青年人的盛會的理念。”
奧運會對青年的巨大影響,李珊深有體會。2000年,20歲的她隨隊出征悉尼奧運會。奧運會的盛大、文化多樣,各國青年人在賽場上、奧運村里的友好交流……她感受到了參加其他比賽無法體驗的東西——“參加了悉尼奧運會,感覺自己打開了眼界,更深刻地理解了體育的意義、作為一名運動員的責任和目標。”李珊說,悉尼之行讓她體會到奧運文化對于青年的意義,“青少年盡早接觸到奧運文化,可以加深對體育的理解,提升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
國際奧委會前主席羅格先生曾經將張伯苓與顧拜旦做了一番比較——張伯苓與顧拜旦先生是同時代人,他與顧拜旦一樣,首先也是一位教育家,并且是一位體育家。張伯苓在顧拜旦重新創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僅僅幾年之后,作為天津南開中學的創始人之一,他認識到,在提倡普及與參與體育的同時,把教育與體育結合在一起具有重要意義。
張伯苓先生“以‘體’育人”的理念,今天依然影響深遠。
李珊認為體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社會應該加大對青少年體育工作的關注。“如果有可能,讓孩子從小參與到多個體育項目中去,特別是參與到集體項目中去,在學校多開展集體項目運動。這樣不僅僅讓孩子們盡早嘗試不同項目,可以及時發現優秀苗子,不錯過運動發展敏感期;更重要的是體育對人格的塑造極為重要,參與體育訓練的孩子走上專業道路、成為職業運動員的肯定是少數,但是這樣的經歷會讓他們終身受益。”
無論是參與創辦“哪吒體育文化節”,提高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對體育的關注度與參與熱情,還是加強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李珊以及天津的體育工作者們都努力在天津這個“排球之城”“運動之都”,播撒“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奧運精神的種子。(記者 耿堃 孫震 姚文生 崔躍勇 趙建偉 吳迪 通訊員 劉澤瑞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