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個新聞,說未來全國一半幼兒園都將變成養老院。
邏輯是接下來十年,“少子化”會達到高峰。
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僅902萬人,比上年下降54萬,有1.48萬所幼兒園關門倒閉。
為了生存,教育集團選擇紛紛轉向“人生的另一頭”謀求生路,將關閉的幼兒園轉變為養老中心。
剛剛浙江金華一幼兒園還被送上熱搜,這家幼兒園去年總共招了不到10個孩子,無奈改成“社區養老院”。
沒想到效果驚人,第一天全部招滿。
而幼兒園老師,也轉行成了護工,之前教孩子們唱兒歌,現在領著老人們唱紅歌,之前教孩子拍手操,現在教老人們打太極。
最可怕的是,當年被爸媽送到這家幼兒園學習的孩子,后來又送爸媽來同一個地方養老。
“朝陽”和“夕陽”也就隔著一扇門。
生育率下降,幼兒園一娃難求,大量幼兒教師將面臨失業風險,接下來還會波及到小學、中學和高校。
根據北師大教授喬錦忠建立的模型預測:
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數過剩,加上幼兒園,未來10年將有超過200萬教師再次“畢業”。
我認為這也是當下“要不要考教師資格證”,“教師有沒有前途”等問題的統一答案。
其實這兩年很多鄉鎮的小學和初中已經開始招不到學生,被迫關停,學生都集中到縣城上小學和初中。
這種狀況不僅存在于農村,三四線城市的某些區域和地段也同樣存在。這也導致當地學區房大降價。
而在2035年之后,大學招生也會下降,受影響較大的首先是一些民辦高校。
那時候幼兒園轉養老院也飽和了,那么這些閑下來的大學學校和大學教職工如何處置,將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題。
國際上倒是有不少參考案例,如日本2023年有200多所大學因為缺少生源而停止招生或者倒閉。
這些大學倒閉后,失業的教授轉業率僅有30%,而且基本清一色都是降維到中小學代課,如果不愿意就只能自謀出路,淪為“流浪教師”,也就是課外補習教師。
所以接下來大概率會發生兩種變化:
一是公立學校的老師待遇下降。
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學校以公立為主,教師工資的發放大多靠財政補貼,未來隨著地方財政收入銳減。
補貼收回,可預見未來中小學老師,包括大學老師收入都會被削減。必須提醒的是未來在學校合并整合過程中,有些人將被邊緣化。
二是取消中考分流。
現在很多家長苦惱考生太多,大學學位不夠分的情況,未來會因為新出生的孩子只剩以前的一半而順勢終結。
而且隨著勞動人口的減少,社會資源的分配問題也會變得更加復雜。
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將面臨更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會進一步加劇內卷。
日韓就是最好的例子,少子化、老齡化后,年輕人的生存環境非但沒改觀,反而更窘迫,為了爭取有限的資源,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
這種趨勢最終會加劇城市之間分化的推演,大量的農村和小城市成為空城和養老之城。
一個幼兒園,一個養老院,在大環境之下讓人看出了人性與人生。
大家有沒有發現,無數的幼兒園,都是父母從外往里看;而無數的敬老院,都是父母從里往外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在看自己的孩子。
從外往里看是幸福,從里往外看是凄涼,外面的人能等到孩子出來,而里面的人卻等不到孩子進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