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小小鐵板,變身汽車零部件,需要多長時間?
在天津武清區,答案是幾秒鐘。而零部件出廠后出現在北京汽車企業的總裝車間里只需60分鐘。這是京津冀共育的產業一條鏈。以闖的勁頭破除梗阻,以創的共識塑造“軟聯通”,發展的實踐印證了一點:改革創新,靠“膽”,也靠“識”。
如果說“膽”意味著勇氣,那么“識”則意味著深刻的認知和共識。有膽有識,才會有解題的思路、策略,才會形成以改革促發展的能力與自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產業”與“創新”是關鍵詞,傳遞出持續做強實體經濟的鮮明信號。在推進實體經濟轉型發展中深化改革,需要用好“膽”與“識”的辯證法。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對于新領域新賽道,大膽地闖;對于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堅決地破;系統地看、因地制宜地干,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起抓,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這是敢為人先與穩扎穩打的辯證統一。
膽大,基于心細。有膽量,不意味著蠻干,以辯證的思維、改革的眼光看待產業發展,會看到難點、堵點,也會看到潛在的增長點,看到破解難題的發力點。產業向智、向數、向綠而轉,離不開創新,這不只是技術上的創新,也包括機制上的創新、模式上的革新。在發展的“草原”上,有一種高成長性企業,善于“跳躍、奔跑”,被稱為瞪羚企業,科技成果產業化貫穿企業“跳躍”的過程。高成長性也意味著高需求,服務這類企業,既要勇于探索、敢于擔當,引金融活水,搭“起跳”平臺,創造條件讓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產學研高效暢通,讓“瞪羚”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促使更多“獨角獸”涌現;也要穩扎穩打,不打擾、不添亂,讓企業靜心謀發展。正所謂“得其法則事半功倍”,找到科學合理的方法和路徑,新動能蘊含其中、新活力充分涌流。
改革有勇氣,發展有朝氣。高質量發展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的突破和創新,保持攻堅的銳氣,鍛造克難的“利刃”,在“立”的基礎上果敢“破”,讓實體經濟長“個頭”、強“體魄”,我們定能走好高質量發展的新一程。
(天津日報評論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