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腰、拉伸、抽球,他以一記漂亮的扣殺讓對手無奈地搖頭。
把握住了賽點的馬龍本能地做了一個360度揮臂轉圈的慶祝動作,結束了他的奧運之旅。
這和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樣。
在巴黎奧運會乒乓球男團半決賽后,馬龍曾向媒體表示,他迫不及待地期待最后的男團決賽,并已經想好了獲勝之后的“比心”動作,作為自己在奧運會“最后一舞”的謝幕儀式。
當勝利真的來臨后的那一刻,他拉完球就順勢轉了一個圈,無意識地揮拳怒吼。
一切皆出自本能,完全來不及思考。
這是競技體育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時刻,永遠只產生于激情與靈感的雙雙迸發之時,就像避雷針的尖端集中了整個大氣層的電流一樣。
而那些數不勝數的、不堪回首的痛苦往事,也擠在這個最短的時間內震蕩發作。
36歲的馬龍恍惚間回到了6歲,記起了成為頭號輸家的那些日子。
?乖乖龍的冬
1994年深秋,鞍山市鐵東區新華街小學爆出了一則不大不小的新聞,6歲的馬龍在乒乓球臺前拉著一位高年級同學,非要繼續“打三球”。整個下午贏麻了的高年級同學一臉懵逼,干脆放水了第一球。
急眼了的馬龍沖過去和對方理論,大意是“不打不讓走,不輸不讓走,放水不讓走”。
結果,兩位小學生扭打在一起,場面一度混亂不堪。
馬龍是被老師送回家的。在不到5㎡的客廳里,老師和家長們一起,為馬龍講述“贏得起、輸得起”的競技道理,講述“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
然鵝,淚眼婆娑的馬龍就是不上道,一直嘮叨著:
我想贏,我要贏,輸球的滋味太難受了。
那一天,馬龍的父親用一個掃把,把他的屁股打得像是天上的彩虹,色彩斑斕。
(馬龍(左一)在業余體校接受訓練)
事實證明,批判的武器永遠劣后于武器的批判,從那一天起,馬龍就變了。
他變得太乖,太正常了。
面對失敗保持風度和謙遜,把痛苦和野心埋在內心最深處,這是普通人接受社會毒打前必然經歷的規訓,但它不適合競技體育,這是因為:
職業運動員其實就是古羅馬斗獸場中的野獸/角斗士,人們看著野獸廝殺,表演,歡呼,砸錢,而野獸唯一的選擇,只有贏。
對于獲勝的角斗士而言,只有比賽結束后的那一刻才是真實的,快樂的,而且快樂就只能停留那短短的片刻。
在一定程度上,馬龍的親屬和老師,錯誤地引導了一位GOAT級(Greatest of All Time,史上最佳)運動員的心態,幾乎耽誤了他的未來。
例如,苦練球技的馬龍后來轉學到鞍山市鋼都小學(注:這所學校是遼寧省重點體育學校),他的啟蒙教練石海梅就回憶道:
這孩子很特別。他特別乖,特別聽話,讓人省心。
但石指導也很擔憂:
這孩子太有禮貌了,我不得不要求他打球時多喊一喊,多揮一揮拳頭,一方面是給自己鼓勁,另一方面也是震懾對手。
27年以后,傳媒人呂彥妮采訪了東京奧運會金牌得主馬龍,她以“聽說東北人沒有不會打架的…”開頭,試圖拉近與被采訪者的心理距離。
然后馬龍迅速地回答:
我不打架,我就打球。
這個回答,直接就把見多識廣的呂記者整不會了…
呂記者覺得,馬龍不太像東北人,更不像一位冠軍球員。
(2021年,呂彥妮在訓練基地采訪馬龍,他安靜地坐在窗臺上,沒有傳說中的“霸氣外露”)
其實,和呂記者有相同看法的人還不少。
例如在1999年升入遼寧省體校時,馬龍優秀的靜態天賦、全面的技戰術水平被一致看好,體校特意讓第34屆世乒賽冠軍王俊來帶他。
但到了2001年,有不止一位當地專業人士評價道,馬龍這孩子基本功很扎實,但過于安靜、過于乖巧的性格,很可能阻礙他成為偉大的運動員。
而在人才濟濟的中國乒乓球圈,不成為偉大,就意味著平庸,就意味著告別表現的舞臺。
13歲的馬龍,面臨被省隊淘汰的尷尬境地。
但馬龍又是幸運的。
就在這一年,張怡寧率領北京女隊獲得全運會女團冠軍,她本人即將沖擊王楠的“一姐”地位。相比之下,北京男隊缺善可陳,只能目送王勵勤贏得世乒賽男單、男雙、男團項目的三個冠軍。
痛定思痛之下,北京隊開始全國范圍內選拔苗子,北京西城體校的教練關華安看中了邊緣化的馬龍,把他帶到了北京。
峰回路轉的馬龍,迎來了競技的第一個小高峰。
2002年,馬龍通過了國家隊的集訓,入選國家二隊。并在第一次參加國家隊升降級比賽時表現神勇,以第二名的成績升入國家一隊。 2004年,16歲的馬龍在全國錦標賽中擊敗劉國正、王皓等名將,決賽中憾負王勵勤,獲得亞軍,引發乒壇震動。 2006年,18歲的馬龍隨中國乒乓球隊出征不萊梅世錦賽團體賽,獲得了男團冠軍,這是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創下了當時年齡最小的世界冠軍紀錄。
年幼的乖乖龍,看上去熬過了最脆弱的冬天。
?像龍傲天一樣追逐勝利
2008年3月,馬龍奪得了亞洲杯男單冠軍,這是他的第一個有分量的男單冠軍。
20歲的鞍山小馬站在鎂光燈下,躊躇滿志,覺得整個世界向他展示了一條鮮花鋪就的大道。
在接受采訪時,他帶著青澀的傻笑,像精神小伙一樣喊麥:
鞍山小馬,龍馬精神,搶班奪權,就在今朝!
這一刻,他終于看起來像是東北人了。
馬龍火了,但關于馬龍的爭論,卻并未停息。
當時媒體認為,馬龍將是男乒的新一代的接班人,但蔡振華、劉國梁則謹慎地向媒體表示,馬龍的實力能夠和王皓相媲美了,但能否成為領軍人物還需要:
進一步考察。
什么是大佬們理想中的領軍人物?就是要具備舍我其誰的氣勢、六親不認的勝負欲,以及“自我以下皆戰五渣”的膽色。
這些特質,正是馬龍尚未表現出來的。
教練團隊需要的是龍傲天一般的天生贏家,但馬龍看起來更像一個人畜無害的普通青年。
劉國梁曾說,他指揮比賽時朝運動員招手,幾個隊員或是疾跑,或是沉穩地過來了,只有馬龍:
他蹦蹦跳跳地過來了,沒有一點霸氣。
其實,這也是劉國梁的一貫認知。例如在一則國乒訓練視頻中,他曾模仿許昕、馬龍等人開心的肢體語言,訓斥其過于友善、樂觀的性格:
整天就哈哈、哈哈地傻樂,沒個正形,等于自殺…哪有這么陽光的奧運冠軍?
意氣風發的馬龍,并沒有把這些規勸當回事,因為贏球才是硬道理。
但他不明白,一旦輸球,所有玄幻的大道理,馬上就會成為絕對的真理。
2006年,國乒隊首次啟用“直通賽”的選拔模式,新老隊員通過大循環比賽的方式,贏取參加大賽的3個名額(另外2個名額由教練組綜合評定)。
馬龍表現不俗,但在與陳玘的比賽中左腳意外受傷,最終輸掉了比賽。
含著眼淚的馬龍癱坐在賽場上,尚未等到主管教練秦志戩的安慰,就被總教練劉國梁不顧現場的記者與鏡頭,一頓輸出:
你腳雖然傷了,你手沒傷啊,你還是能打…我們隊員必須頂住,在對手面前不能體現出你很痛苦,不能讓對手看出你有顧慮!
(2006年選拔賽,馬龍被現場訓話)
2010年世錦賽男團決賽,首發的馬龍2:3被德國球員波爾逆轉,讓教練組所有成員大失所望,賽后,劉國梁接受采訪時激動地評價道:
不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但中國隊仍然獲得了冠軍,因為先是馬琳扳平了比分,然后在決賽局里,“小將”張繼科連追三局力挽狂瀾,干脆利落地把斯韋思林杯攬入懷中。
這屆世錦賽中,馬龍敗走麥城,張繼科星光熠熠,這是兩位頂尖球員神秘命運的分岔小徑,也是中國男乒“領頭羊”之爭的分水嶺。
(獲勝的波爾振臂狂呼,馬龍成為其背景板)
張繼科和馬龍年齡相同、打法接近,但性格幾乎完全與馬龍相反——他桀驁、狂放、特立獨行、享受對抗的刺激。
16歲那年,張繼科在外出比賽時,借了隊中老大哥的信用卡參與了有博彩性質的某種“游戲”,結果直接把卡刷爆了,張繼科連夜跑路,幸而被領隊追回。
一怒之下,張繼科的指導教練劉國梁直接把他退回了省隊。小張梗著脖子不服氣,硬是頂著眾人“看衰”的目光,瘋狂地訓練,一盤盤地贏球,終于擊敗孔令輝,重返國家隊。
很多年后,張繼科還是栽倒在這個弱點上,“帝國的絕兇虎”淪落為“帝國的老虎機”。
這固然令人唏噓,但這也說明了張繼科的性格特點:
此人天生大心臟,對一切包含“勝負”的事物有著極強的執念。
于普通人而言,擁有“病態勝負心”特質是不幸的根源,但對于卓著的運動員而言,這是他們邁向神域、成就非凡的澎湃動力。
例如邁克爾·喬丹在與隊友一對一訓練中要求添加彩頭,只要輸了就一定要拉著隊友繼續玩,直到他贏厭倦了才罷休。而喬老爺在NBA“搶七”大戰的前一夜,還要跑去大西洋賭城通宵下注,然后第二天紅著眼睛加量訓練、手刃對手。
張繼科也是這樣一位“天生贏家”式的猛人。
張繼科球風霸道,經常以大范圍疊加反手襲擊擊潰對手,腰部動作很多,但他又患有先天性腰骶骨假骨裂,于是地球人都知道,張繼科的腰傷是他的弱點。
但很少有人利用他的弱點獲勝。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張繼科腰傷加重,他不顧劉國梁“儀容儀表體現精神狀態”的要求,國乒開會時直接就趴在地上聽講,毫無風度,宛若死狗。
但在比賽中,當韓國選手鄭榮植針對腰傷反復吊角度時,張繼科齜牙咧嘴地弓著腰,跑得比小將還積極,最終他硬是擰著老腰實現大逆轉,把對手干到面無人色。
張繼科的精神和斗志,讓他迅速把握住了隊內競爭的機會。
2010年直通莫斯科的選拔賽中,張繼科在決賽點贏了馬龍,贏得了一個寶貴的世乒賽參賽名額。
開掛的人生無需解釋,馬龍眼睜睜地看著張繼科橫空出世,僅用445天就拿下了世錦賽、世界杯、奧運會三項冠軍,成為獲得大滿貫用時最短的乒乓球運動員。
被彎道超車的鞍山小馬,迎來了競技生涯中最唏噓的時刻:
他連續三次被攔在世乒賽決賽門外,長達十年的時間里,馬龍拿得出手的單打成績,只有一塊世界杯單打金牌。
張怡寧曾經自曝,她的獎牌被女兒拿來排列組合做游戲,她曾對女兒說,自己的銀牌很少,喜歡銀牌的話可以找王皓叔叔:
他多得是。
王皓叔叔很尷尬地活成了段子里的主角,畢竟他三次三家奧運會,三次獲得銀牌,是球迷眼中的“千年老二”。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昔日的天才少年馬龍,輸得沒有資格被編入段子。
因為在王皓闖入大賽決賽的途中,屢次出現一塊名為“馬龍”的墊腳石。
2009年世乒賽半決賽,王皓以4:1的成績擊敗馬龍。 2011年世乒賽半決賽上,王皓再度擊敗馬龍,且讓馬龍直接丟失了倫敦奧運會單打比賽的資格。 2013年,依舊是世乒賽半決賽,依舊是王皓,把馬龍的夢想擊碎。
劉國梁很無奈地表示,又想贏、又怕輸的馬龍,三次埋葬了自己。
而屢敗屢戰的馬龍,心態上也產生了波動。他長期排名世界第一,但面對一個戰績占優的對手,馬龍仍然肉眼可見地緊張。
球迷們鼓勵他“你和張繼科是雙子星”,馬龍略帶自卑地表示:
謝謝你把我和繼科放在同一層面,我就感覺吧,在成績上稍微低他一等。
甚至張繼科都看不下去了,他勸說馬龍:
你別這么乖,壞一點才能成事!
執拗的馬龍開玩笑地回應稱,你別這么嘚瑟,好好打球。
然后就迎來了2014年的乒乓球世界杯男單決賽,馬龍迎戰張繼科。
比賽非常激烈,兩人打成3:3,最后一局中,技術更全面的馬龍領先4球,卻被張繼科紅著眼睛追了上來,拿下兩個賽點獲勝。
當時,張繼科贏一球就嘶吼一聲,然后向全場觀眾作出“閉上嘴巴”,“屏住呼吸”的動作,完全hold住了全場。
當贏得比賽的那一刻,體育館內的球迷歡呼尖叫,釋放內心的緊張與激情。
張繼科怒吼著揮拳,繞全場一周,還在激動之下:
接連踢碎了兩塊場邊廣告牌。
就在這一刻,馬龍堅持著的普通人的三觀,還有他的自尊心,稀里嘩啦地碎了一地。
他一度想到了退役。
但一番天人交戰后,26歲的馬龍終于明白,想要成為競技體育的唯一,有些事情就注定要發生。
因為張繼科就是這樣的人,所以馬龍才要學著改變,成為這樣的球員。
而一旦他想走這條路,好人馬龍將被黑化馬龍所吞噬。
那么多年來,所有人都在馬龍身上看見了一樣東西,但那可能是他身上僅有的一樣東西了。
對于職業運動員而言,這是一種悲哀。
但現在,馬龍決定拒絕這種悲哀,向天空舉起他彩色的盾牌!
?夏焰之巨龍
回過神來的馬龍發行無路可退,于是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首先是瘋狂的加練。
為了提高體能,馬龍在夏天訓練完畢后,每天頂著高溫跑萬米。為了提高反手技術,他一遍遍地拉著陪練加碼,終于把陪練練哭了:
你都練成這樣了,還不夠,還要繼續啊…
馬龍說,他習慣右手持拍,在大運動量的加煉下,他的右臂比左臂:
粗了整整3厘米。
馬龍擔心左右手不協調,就開始訓練用左手吃飯、打球。
其次是心態的微妙變化。
在2010年世錦賽被波爾3:2逆轉時,馬龍依然維系著正常人的健康心態。
賽后劉國梁找他談話,問他輸球后是什么感覺。馬龍說沒啥特別的感覺,對面畢竟是波爾,輸贏都正常,這次輸了下次再贏回來唄。
幾年之后,馬龍有了新的感悟:
我覺得,這個答案可能不是他(劉國梁)想要的,他覺得我應該太遺憾、太懊惱,再有下次就得拼命干碎他。
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
看他們有時候拿完冠軍,哭,我有時候想我拿完冠軍我也哭。但現在,拿完冠軍我真哭不出來,好像這個情緒是有控制,有壓抑,爆發不出來。
他也體會到了中國乒乓球隊的殘酷性。
馬龍曾對記者表示,在國家隊,贏球是一項義務,而為了增大贏球概率,運動員要有一種“天天在高考”的覺悟。
例如國家隊規模一般在30人左右,前面的是主力,中間的是替補,后面的就必須去和二隊的打交流賽,打贏了留隊,打輸了就交流到二隊,年齡大一些就被淘汰。
就算是主力選手,壓力也很大,因為代表國家隊參加頂級賽事的名額非常之少。例如奧運會只有3個名額,其中兩人可以報名單打,世乒賽名額多一些,但也只有5人。
馬龍說,如果你代表自己打球,這很快樂,輸贏都不重要;但當你代表球隊出戰,就不能回避輸贏,至于快樂不快樂的,它不重要。
當勝利成為球員的一項義務而存在,這項運動帶給勝利者的快樂就變得極為縹緲。
但這并非一無是處。例如它就根治了馬龍患得患失的“選擇恐懼癥”:
在很多比賽的時候,其實我也有很多想法,但上場之后,你就要去承擔這個責任,就顧不上別的,也顧不上害怕了。
2011年廣州亞運會男團決賽前,馬龍因為腳傷而面臨退出,教練組詢問他想不想上場,馬龍站起來說:
我感覺還可以堅持,如果派我上去,就當沒傷病一樣,直接干就完事了。
然后,他就獲得了那屆亞運會的男團和男單冠軍。
這次經歷對馬龍的影響很大,也為他增強了在教練組心中的分量——在缺乏頂級賽事單項冠軍的那些年里,馬龍反而被認為是國家隊的“未來領軍人物”。
2015年蘇州世乒賽,27歲馬龍做好了“最后一次大賽”的心理準備——在他這個年紀,劉國梁已經手握大滿貫記錄光榮隱退。
在決賽前,馬龍特意做了一個新發型。因為他想留給自己一個瀟灑、帥氣的最后一次出場,萬一輸了,就當這輩子沒白來球臺。
馬龍以4:2戰勝傷病累累的方博,拿到了他第一個重量級的男單冠軍。
他忘情地跳上球桌,時而雙手握耳作傾聽狀,時而手指觀眾席,希望歡呼聲來得更猛烈些。
他就像一只野獸,一點兒也不溫良恭謙。
一年以后的里約奧運會,馬龍擊敗張繼科,奪得男單金牌,這是他的首個大滿貫。
馬龍推開了那扇緊閉的冠軍之門,屬于他的時代,終于到來了。
他奪得了雙圈大滿貫,成為巡回賽之王,并于2019年成就了世乒賽三連冠。
在2016年吉隆坡世乒賽時,《東京乒乓球新聞》節目在直播過程中,用六維圖展示了每一位選手的實力:力量、速度、技巧、發球、防守、經驗。
結果,馬龍獲得了六維全滿的評價,被日媒驚呼為“六邊形戰士”、“帝國破壞龍”。
?一個非典型傳奇的誕生
東京奧運會結束后,33歲的馬龍成為國家隊中年齡最大的球員。
但他還想堅持。
馬龍說:
有人說我今天又破了什么紀錄,其實我覺得,打比賽的年頭長了,做什么都是破紀錄,我只是堅持到了以前運動員沒有堅持到的時候。
但其實,乒乓球是一個規則迭代非常迅速的項目,很不適合老將堅持。
所謂“一代版本一代神”,很多叱咤風云的老將,沒有敗于自身競技狀態的下降,反而是輸給了規則變遷。
例如小球改大球,21分制改11分制,有縫球變無縫球…甚至球拍膠水的改變,都能逼退一批冠軍球員。
但馬龍每年都在改變。
中國隊的老對手奧恰洛夫曾評價道:
馬龍會一直改變自己的打法。如果你回顧他2年前、4年前和6年前,會發現他在技術上總是有變化。以前,他打正手,跑動很多?,F在,30多歲的他,把反手練得很強…
馬龍之所以能夠成功求變,得益于他的天賦,他的晚熟,但歸根到底在于他的堅持。
2019年某個國乒休息日,劉國梁去訓練館溜達,發現空蕩蕩的館內,馬龍和他的教練秦志戩在球臺邊加練接發球。劉國梁當天在朋友圈中發文稱:
30個沖下旋擊中29個!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更努力。
(馬龍與教練秦志戩)
為了得到更多的大賽機會,馬龍做了他所能做的,包括黑暗的另一半——派系爭斗。
國乒的傳統,是以奧運會為周期進行新老更替,每屆奧運會都是2老帶1新。而打破這一制度的,是“那個不懂球的胖子”。
按照梯隊建設理念,馬龍在2016年奪冠后,參加完東京奧運就會退役,把機會和資源讓給新人,爭取球隊長久地保持戰斗力。
但在當時,國乒似乎并沒有冒出好苗子。
于是,一系列讓人看不懂的操作開始了。
(此處省略522字)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結果。
有人認為,不遵循梯隊建設的結果,是造成人才斷檔的誘因。但也有人認為,新老更替不能一刀切,到點就退出,而應當以成績說話。
馬龍也表示很無奈:
如果我的時代結束了,那誰的時代會開始呢?既然沒有人登場,還不如我自己來…
巴黎奧運會結束后,馬龍獲得了他的第六塊奧運金牌,成為奪得奧運金牌最多的中國運動員。
他表示這是他的最后一舞。
他的傳奇即將結束,但他的人生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這些年來,中國乒乓球男隊的故事風云詭譎,但大體上分為明暗兩條主線。
明線的主角是熱血少年張繼科,他在上半場懟天懟地,自己為自己戴上了皇冠,又在下半場轉職墮落天使,由喧囂歸于沉靜。
暗線的主角是普通青年馬龍,他是上半場的頭號輸家,痛定思痛之下把一切做到極致,將一切由洵爛歸于極簡。
他們都是競技體育的王者。
和“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群眾體育不同,競技體育是殘酷的。
事實上,所有聽起來“無風險,無痛苦,無代價”的故事基本都是假的,就與大學城附近逢人必發的人流小廣告一樣離譜。
馬龍的教練秦志戩曾說:
其實他乖并沒有什么不好,這是一種禮貌,一種素質,在我們這項運動里,他的性格讓他過得不那么瀟灑,但他是一個有深度的人。 霸氣這兩個字,不是體現在臉上,應該是由心里面逬發出來的東西,那是最實的東西。
馬龍的特殊之處,是他以普通人的心態躬身入局,在反復的錘煉下健全心智,點亮圣火,成就神格。
很多年以后,馬龍回顧起自己波瀾壯闊的職業生涯,那是一個讓普通人感同身受的傳奇故事,故事的中心思想是:
哪怕行刑隊用四倍的子彈,也不能將我們打倒。
——(全文完)——
寫在后面的話:
1,競技體育是最慕強的,能成為GOAT的球員,在天賦、勤奮、心性方面都站在頂端。很多用人單位招募應屆生時,對于體育特長生情有獨鐘。因為體育生缺點千千萬,但有一條是公認的:他們的對抗性無敵,抗壓能力遠超同儕。
2,這篇文章寫寫停停,花了四天時間。結尾部分我很不滿意,但還是發出來吧。我個人認為,張繼科是天生吃體育飯的,而馬龍的心性更接近于普通人。前者讓人膜拜,后者讓人欽佩。
3,以極大的痛苦寫完這篇拖更的文章后,我將回歸主線,說一說近期的經濟,包括但不限于財政改革,金融熱點,還有我們熟悉的,城投舊事。
覺得有趣,請關注公眾號:將軍箭
14 Aug 2024
點擊“分享”和“贊”,感謝你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