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衫女俠|文
財商俠客行|出品
贈書
在文末留言
我們將選出最走心的三位小伙伴
各送出
《漫步華爾街(原書第13版)》一本
截止時間:2024年8月19日10:00
符合條件的讀者
請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贈書”,聯系“小財迷”
書名:漫步華爾街(原書第13版)
作者: [美]伯頓·G.馬爾基爾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一本50年前寫的書,還能指導我們如何在當下贏得財富嗎?
除非這本書是《漫步華爾街》。
自1973年第1版面世以來,《漫步華爾街》已經更新到了第13版,也是這本書的50周年版。
在50周年版中,作者伯頓·G·馬爾基爾談到了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一些投資,包括加密貨幣,比特幣、狗狗幣;包括網紅股,美股近年來最瘋狂的散戶大戰華爾街;包括木頭姐的主動管理型ETF。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華爾街華麗的外衣之下,都是郁金香球莖熱背后如出一轍的人性。
馬爾基爾指出,世界越復雜,簡單投資策略越是獲得投資成功最保險的途徑。
01
伯頓·G·馬爾基爾(Burton G. Malkiel)10歲就開始翻閱報紙看股票行情。
當時的小男孩被每天出現在報紙上股票欄目里的數字迷住了,他很好奇:
“股價是怎么變化的?為什么會變化?這些數字中是否存在什么有意思的模式?”
后來,馬爾基爾從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和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畢業,第一份職業就是到自己從小向往華爾街,在一家頂級投資銀行擔任市場專員。
之后,他還在一家跨國保險公司擔任投資委員會主席,擔任過先鋒集團(Vanguard)的董事會成員。
在華爾街閱盡繁華之后,馬爾基爾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回歸學術,在該校執教。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馬爾基爾也是一位成功的市場參與者。
恰恰是如此豐富的經歷和多層的身份,讓馬爾基爾擁有了透視華爾街的眼睛,他認為,個人想要在華爾街取得勝利,并不需要什么高深莫測的金融知識。
1973年,馬爾基爾的《漫步華爾街》一經面世就成了暢銷書,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震動華爾街的判斷,也是過去50年經常被引用的一個觀點:
“一只蒙著眼睛的大猩猩向不同公司的股價列表投擲飛鏢,也能選出一個收益表現與專家所選一樣好的投資組合。”
后來,馬爾基爾優化了這個比喻:
“扔一條毛巾覆蓋于股票列表之上,買入并持有股市某個大型指數的所有成分股。如此選定的投資組合,其投資業績很可能會超過專業人士管理的股票基金。”
02
50年前,馬爾基爾寫下了這個判斷,事實上,他也是這么做的。
《漫步華爾街》面世三年之后,美國首只指數基金也誕生了。當時先鋒集團預期這只指數基金能賣出2.5億美元的基金份額,結果最后只找到了1100萬美元份額的基金認購人。
馬爾基爾就是其中一位。超出他想象的是,50年的時間里,美國的指數化投資最終竟達到了數萬億美元的規模。
而指數基金的回報也證明了馬爾基爾當初的判斷。
假設在第一只指數基金上市的時候(1977年初),某位投資者將1萬美元投在指數基金上,并選擇紅利再投資,那么到2022年初,這一投資組合的價值就會達到214.35萬美元。
03
為什么指數化投資反而能夠戰勝華爾街的專業人士呢?
馬爾基爾提出了“隨機漫步”的觀點。他認為,股票價格的短期波動是無法預測的。
而投資的魅力卻在于,成功與否,取決于對未來的預測能力。
傳統上,投資界的專業人士給資產估值的方式有兩種:堅實基礎理論與空中樓閣理論。
堅實基礎理論就是分析股票的內在價值,在證券價格低于其內在價值時買入,當證券價格高于內在價值時便賣出。
這也是我們熟知的價值投資,格雷厄姆、巴菲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人物。
空中樓閣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凱恩斯,在他看來,成功的投資者力求估計出什么樣的投資形勢最易于被大眾建成空中樓閣,然后在大眾之前先行買入,占得市場先機。
對于這一理論,凱恩斯有一個很著名的比喻,叫做“選美比賽”。
他認為,參與股票買賣,好比參加報紙舉報的選美比賽,誰的挑選最接近大眾的選擇,誰就將獲得比賽的獎賞。
但馬爾基爾損了點,他說這一理論說白了就是“博傻”。推崇這一理論的人認為,只要以后能找到愿意天真地以5倍于實際價格買入的人,那么現在以3倍的價格買入也完全沒問題。
04
在瘋狂追逐金錢的過程中,市場參與者將價值的堅實基礎拋諸腦后,轉而沉迷靠不住卻又令人興奮不已的臆想,以為自己也能建成空中樓閣,從而在短時間內大發橫財。
馬爾基爾復盤了歷史上的幾大泡沫。
17世紀初的郁金香球莖熱,“貴族、市民、農夫、機工、海員、男仆、女傭,甚至煙囪清掃工和老年女裁縫都不亦樂乎地涉獵其中”,說價格不可能再漲的人,看到親戚朋友大發其財,便在一旁大為懊惱。
300年前的英國,南海泡沫引發了一波新股發行熱潮。當時有人設立一家公司,招股說明書上說,“該公司從事一項極具優勢的事業,但無人知曉是什么事業”,就這,5小時內便被搶購一空。
南海泡沫中有一位知名的“受害者”——艾薩克·牛頓,他有一句名言:
“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動,卻算不出人們的瘋狂程度”。
在更成熟發達的現代,人們的理智也并未進化多少。
1929年9月5日,美股暴跌,史稱“巴布森崩盤”。在下跌的過程中,內在價值理論的先驅者之一、耶魯大學的歐文·費雪說,
股市已到達一個看似“永不跌落的高位平臺”。
話音剛落,災難性的暴跌便如同雪崩一樣席卷華爾街,當時美國娛樂周刊《形形色色》(Variety)進行了大力報道,題目是“華爾街潰敗”。
馬爾基爾認為,在市場上的不斷輸錢的人,正是那些未能抵制郁金香球莖熱一類事件而被沖昏頭腦的人。
05
大眾的瘋狂,讓人嘆為觀止,但華爾街的專業機構就能做到心智健全嗎?
20世紀90年代,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機構交易量已占到所有交易量的90%以上,機構成為了市場的絕對主力,但在20世紀60~90年代,這些專業投資者也參與了好幾場明顯的投機運動。
20世紀60年代,統治華爾街的魔笛是“增長”。當時增長型公司,比如IBM和德州儀器,市盈率都在80倍以上(一年之后分別變成20多倍和30多倍)。
《新聞周刊》引用一位經紀人的話說:
“投機者以為無論自己買入什么股票,價格都會在一夜之間翻倍。可怕的是,這種事居然真的發生了”。
與之隨行的是新股發行熱潮,當時發行的新股,只要名字上帶有“電子”(electronics)這個詞,就變得非常搶手,這一時期被稱為“電子熱”。
甚至,這一時期很多招股說明書的封面上都用粗體字印下風險提示:
“本公司無任何資產,無任何盈利,在可預見的將來已不能支付股利。”
但即便這樣,也無法阻止投機者大把掏錢認購新股。
看到這里,是不是有點時空恍然的感覺?2015年A股的“互聯網+”熱潮,上市公司只要蹭上“互聯網+”的題材,股價就能大漲特漲,而這種戲碼,早在50年前的華爾街,已經登臺上演過。
20世紀60年代中期,華爾街又興起了集團企業浪潮。
通過收購公司創造新的增長神話,收購造船廠變成了“船舶系統”,新礦采掘場變成了“太空礦物分部”,鋼鐵制造廠變成了“材料技術分部”。但2加2并不會等于5,有時候甚至還小于4,集團化的增長煉金術被識破之后,“去集團化”又成為了一種新的流行。
這不就是盛行A股的并購重組?原來老祖宗就在華爾街。
20世紀70年代,華爾街立誓回歸“明智合理的投資原則”,于是“漂亮50”的時代開啟了。當時的藍籌股被比喻為傳家寶,永遠不會被賣掉,因而也被稱為“一次性抉擇股”。只需做一次買入的抉擇,從此,你的投資組合管理問題就一勞永逸了。
這波行情的推動者是華爾街的機構投資者,但他們全然漠視了一個事實:任何規模可觀的公司都不可能保持足夠的增長速度來支撐80倍或90倍的市盈率。
A股的“核心資產”行情,不也正是“漂亮50”的翻版?
馬爾基爾指出,這段歷史給予我們的教訓就是:對股票進行定價時,投資者的證券評估風格和風尚可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有時候,股市的運行就很符合空中樓閣理論所做的闡述。正因為如此,投資游戲有時可能極其危險。
06
但歷史仍在重復。
進入21世紀,互聯網泡沫讓約8萬億美元的市值蒸發一空,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全球經濟衰退,21世紀20年代初,模因股和加密貨幣價格也遭遇了巨大的泡沫,馬爾基爾說,把這些泡沫中的任何一場比作郁金香球莖熱,對郁金香花朵都有失公允。
多數泡沫的發生,要么與某種新技術相關聯(如電子熱),要么牽涉某種新的商業機會(如有利可圖的貿易新機遇的出現導致了南海泡沫的形成)。
在對財富的無腦追逐中,市場制造了諸多反常現象。
2000年的新股發行熱潮中,dot.com公司成了新的財富密碼。比如當時有一家網絡公司叫ezboard.com,它的主營業務是生產一種被稱為衛生紙的互聯網紙張,幫助網民在虛擬社區里“擦大便”。
當高估值無法解釋的時候,就會有網紅分析師聲稱傳統的估值標準已經不適用,并創建出各種可用于股票估值的“新標準”。
但歷史告訴我們,所有過度繁榮的市場終將屈服于引力定律。
馬爾基爾認為,要在股市中賺錢并不難,只要購買并持有指數基金,就能獲得相當豐厚的長期回報。真正難以避免的,是受到迷人的誘惑時將自己的資金投向短期快速致富的投機盛宴中。
比如模因股泡沫,交易游戲驛站的買家遵循的是“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這一咒語式的信條,一把就YOLO了。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馬爾基爾則讓大家想想南海泡沫期間荒唐可笑的新股發行:“該公司從事一項極具優勢的事業,但無人知曉是什么事業”。
是不是如出一轍?
07
如何判斷一只股票是否值得買入呢?
馬爾基爾介紹了華爾街流行的技術分析與基本面分析兩種方法。他認為,這兩種方法都存在缺陷,投資者可以綜合使用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但即便如此,預測股價是非常困難的。
馬爾基爾認為,股價以隨機漫步的方式進行變動,實際信息的形成是隨機的,是不可預知的。研究過去的股價信息,或研究基本面信息,都無法預測實際信息。
有效市場理論、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以及論述風險和收益之間關系的各種資產定價理論,全都建立在股市投資者行為理性這一前提之上,而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并非像經濟學模型假設的那樣理性,有四種因素使得非理性的市場行為得以存在,分別是:過度自信、判斷偏差、羊群效應、損失厭惡。
08
馬爾基爾指出,從歷史上看,能夠持續勝過市場平均指數的極為稀少。
無論對股票堅實基礎價值所進行的基本面分析,還是對市場建造空中樓閣傾向所進行的技術分析,都不可能帶來可靠的出色結果。即便是專業投資者,當他們將自己的投資結果與向圓靶投擲飛鏢選股的結果進行比較時,也一定會羞愧地低下頭來。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應該如何避免成為被收割的韭菜,漫步華爾街,實現財富的增長呢?
馬爾基爾提出了三種方法。
第一, 省心省力漫步法,投資指數基金。
馬爾基爾認為,標普500股票指數大約代表了美國所有上市股票3/4的價值,在漫長的登山途中打敗了多數專家。購買這一指數的所有成分股而構建一個投資組合,是一種輕松的擁有股票的方式。
第二, 親力親為漫步法,4大選股規則。
投資具有巨大的魔力,即便是馬爾基爾,也承認自己的退休賬戶100%投資于多元化指數基金,但自己也喜歡用少量的資金買個股,因為“這樣做很有趣”。
他總結了自己成功選股的4條規則。
規則1:所購股票限于盈利增長看起來至少能夠連續5年超過平均水平的公司。
規則2:絕不能為一只股票支付超過其堅實基礎價值所能合理解釋的價格。
規則3:買入投資者可以在其預期增長的故事之上建立空中樓閣的股票會有幫助。
規則4:盡可能少交易。
第三, 使用替身漫步法,聘請華爾街專業漫步者。
這相當于不去挑選單匹“有望獲勝的快馬”(股票),而是挑選最為優秀的“教練”(投資經理)。
09
馬爾基爾的《漫步華爾街》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不管是一位剛剛入門的投資小白,還是征戰股海多年的投資老兵,每一次翻閱,都能在當中找到自己在投資道路上曾經踩過坑、走過的彎路,你以為的“不一樣”,其實在古老的投資山岳里,太陽底下并沒有新鮮事。
這其實更是一本韭菜防收割指南。馬爾基爾通過復盤歷史、剖析各類投資理論和策略,最后都在告訴大家一句古老的箴言:
“如果有什么東西太好了、太不真實了,那么就是太好了、不真實。”
在投資的世界里,能夠保護我們財富的,就是我們要認識到:任何東西若看上去太好、不真實,那毫無疑問就是不真實。
留下你的精彩評論,把好書帶回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