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挺大。這安安靜靜的夜,咱就著這嘩嘩雨聲,閑聊一會兒吧。
明天是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
中元節的叫法,是道教留下來的,佛教叫盂蘭盆節。我們小時候沒聽過這些叫法,大人們只說是七月十五,孩子們都叫鬼節。
我是后來讀紅樓夢,知道了中元節的叫法,而且是個大節,是中國傳統祭祀節日之一,主要是懷念逝去的人,同時也有感恩之意。
和中國傳統文化里延承下來的各節都不一樣,中元節是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我常想,中元節能夠傳承至今,實在是太契合中國人的精神內核。它讓國人突然就集體停頓下來,去思念、去緬懷、去綿絮故人的親情、風范,讓情感不以空間消逝而中斷,真真是大智慧。
或許正是重視感情、不愿折斷恩情,才讓這個節櫛風沐雨代代相傳。
這幾年,有的地方以環保等名義較為排斥中元節,其實在我個人看來,是有些走偏了。一個社會少了情感的維系,或者說不再重視情感凝集與釋放,一定是蒼白和冰冷的。
而且,中元節這樣的節日其實是社會的軟化劑、潤滑劑。當活著的人的委屈、憤懣及不能與外人道的辛酸在這個節日以緬懷先人的方式得以釋放,它擔負了減壓和重新積蓄力量的功能。一刀切式的抵制或強行掉頭破壞了這種柔性價值,弊大于利。
事實上,早在十幾年前,文化部便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足見中元節的獨特文化價值。
歷史一定是向前的,不管怎么七拐八拐,甚至有時候掛了倒檔,但綜合起來看,未來一定好過現在。這也是人類一代代生存寄予希望的燈。燈,有時候不在現實中閃亮,但它把心里照得亮堂。如果沒有了希望,悲觀厭世就會盛行,人還如何前行?
我是一個堅定崇尚科學的人,但這和保護傳承傳統節日一點都不沖突。很多資深讀者知道,我堅定支持煙花燃放,我也堅定支持祭祀先人燒紙錢。這些儀式會不斷進化,但它一定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一定不是強制轉彎,不是一紙指令,而是自然而然的過渡。
當人們發現羽絨服更輕便、美觀、保暖的時候,老母親們就自然放下了做棉衣棉褲的針線。美,多數時候是過程;一個自然的過程之后,還能留下的,就是真正的美。
每到中元節前后,北京無數路口都會有人燃燒紙錢。但饒是中國首都,一樣沒有制止和驅趕。那年我還專門在“新海言”(當時還叫“新區晚參”)發了一張圖片,這邊是幾堆紙錢燒的正旺,遠遠的有消防車在旁駐守。你燒你的,我防我的。有火患立刻到位,沒火患互不打擾。這樣的畫面看得心里暖暖。
而今年的貴州,相關部門專門劃出來人們樂意去燒紙的地方,讓你燒,讓你祭奠,讓你充分釋放。人們踏踏實實在那里完成這個儀式,無須心驚膽戰。
我記得有那么一兩年,老家的人去燒紙就像做賊一般,為了不被發現,凌晨三四點就起床。本該堂堂正正的儀式感變得鬼鬼祟祟。現在看來,如此畸形又有何用?有些東西絕不可“一刀切”,即使“一刀切”,也完全切不動。天地人心,只要契合的,切斷了還會接續上,那是民心的力量。
如果人注定沒有情感,什么都不在意,那不如誰和誰都不要交往,弄一堆機器人去代替人類的各種活動。但人偏偏是有感情的,而且是組成人類社會絕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那么,有些東西就要注定讓度一部分給感情,如果一個半絲半毫都不污染的大氣空間里卻是一群無情無義的冰冷人,我們掙得那樣的環境又有何用?
因此,凡事都有一個平衡點。既不能洪水漫天,也不能一刀砍斷。況且,情感如水,抽刀不能斷,越堵越泛濫。倒不如因勢利導,涓涓細流,澆灌人心。
中元節前夜,雨聲急驟又綿綿,些許慨嘆,說與活著的和逝去的人聽。
我總是覺得,一個朝氣蓬勃的社會,絕不是管得有多嚴,而是放得有多寬。
每個人都會死兩回。第一次,是人自己停止了呼吸;第二次,是所有記得他的人也都離開了這個世界。所以,只要我們還活著,還記得,我們逝去的親人,就還在。祈愿他們在平行的世界里,都好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