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確診糖尿病已經快8年,剛開始時血糖也控制得過得去。
他的病情真正加速惡化,是從去年開始的。家人說他那陣子老喊腳麻、夜里口渴、體重掉得快,一開始以為是年紀大了、工作累。
直到今年4月,老沈突發昏迷,被送進重癥監護室,醫生下了診斷:高血糖酮癥酸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沒能搶救過來。
這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而是一個緩慢而沉默的過程。
醫生事后告訴家屬,老沈在過去兩年里,尤其是每年夏天的飲食習慣幾乎是用刀子在割他的血管。
很多人不理解,夏天吃點涼的、喝點甜的、來點重口味,怎么就成了“慢性自殺”?其實問題就出在你把一些東西當飯吃,而不是偶爾嘗嘗。
尤其是下面這六樣,醫生在講解老沈的病例時幾乎是一項一項點出來的:
第一是冰鎮飲料。老沈幾乎天天一瓶可樂或冰綠茶,有時還要加點冰塊,說是解渴。
可你知道嗎?這種飲料的含糖量,能高到讓你的血糖飆升。尤其是空腹喝冰飲,腸胃吸收速度更快,血糖就像坐電梯一樣“嗖”地上去了。
糖尿病人本來胰島功能就差,這一刺激,胰島細胞更受傷,血糖波動大,長此以往,就加速了并發癥的發生。
第二是綠豆湯。別誤會,綠豆本身沒問題,問題是你喝的那碗綠豆湯,糖放了多少?很多人家一煮就是加半碗白糖,甚至還有人用冰糖煮,喝下去的不是清涼解暑,而是隱形的血糖地雷。
老沈夏天幾乎天天來一碗,還美其名曰“清火”,可醫生說他血糖曲線圖上,每年6月到9月都明顯異常。
第三是冷面和涼皮。
這類食物升糖指數極高,說白了就是吃了容易立刻拉高血糖。而且很多人吃得時候喜歡再來點辣油、甜醋、花生醬,味道是香了,可血糖和血脂也跟著炸了。
老沈晚飯時經常一碗涼面就對付了,還覺得比米飯健康,可這種高碳水低蛋白的組合,對糖尿病人來說特別危險。
第四是燒烤。夏天一來,夜宵攤火起來了。
老沈到了周五就固定約幾個老哥們喝酒擼串,一次吃個十來串,覺得“油點兒才有勁”??蔁咀畲蟮臍皇怯?,而是它在高溫下產生的致炎物質,這些東西會讓你的血管老化、內皮受損,加快動脈粥樣硬化。
而糖尿病人本身血管脆弱,這種反復刺激很容易引發心腦血管意外。
第五是甜玉米、糯玉米。很多人以為玉米是粗糧,其實甜玉米的含糖量很高,尤其是煮熟之后,淀粉轉化速度快,升糖速度堪比白米飯。
老沈為了“健康”,把米飯換成了一大根玉米,結果反而“以糖養糖”。
第六是水果當主食。蘋果、葡萄、西瓜、榴蓮……老沈最愛西瓜,夏天一天能吃一整個,冰鎮過的那種,一吃就是半個。
你可能以為水果天然健康,可問題是:糖尿病人吃水果不能看體積,要看“糖含量”和“升糖速度”。而西瓜就是那種典型的“升糖快、糖含量高”的水果。
你以為吃了“水分”,其實吃的是“甜蜜負擔”。
醫生說,老沈的血糖控制不住,并不是他不吃藥,而是他沒意識到,自己的飲食已經悄悄背叛了控制血糖的原則。
尤其是夏天,本該是養生的季節,結果卻成了糖尿病人最難熬的幾個月。
為什么夏天特別容易出事?一方面,天氣熱,人容易口渴、沒食欲,就更傾向于吃些涼的、甜的、清淡的東西,而這些恰巧是升糖快、代謝負擔重的類型;另一方面,很多糖尿病人誤以為“吃得少就沒事”,實際反而容易出現營養不均、低血糖反跳等情況,血糖波動更大,傷害更深。
那該怎么辦?醫生給出的建議不是“啥都別吃”,而是吃得聰明點。
口渴時別一口氣灌冰飲料,而是小口喝點溫水,或者用檸檬片泡水,既解渴又不刺激胃腸。
想喝綠豆湯?那就別放糖,煮的時候加點百合、荷葉、薏仁,既降暑又不升糖。
涼面想吃?可以用蕎麥面代替普通面條,搭配煮蛋、豆腐干、黃瓜絲,增加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減緩升糖速度。
水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精選、限量,比如小番茄、黃瓜、火龍果這種低糖水果,每次吃一小碟,不當飯吃。
玉米可以吃,但建議選老玉米、糯性低的品種,吃的時候搭配蛋白質類食物,比如雞蛋、豆制品,別單吃。
燒烤想吃?可以自己在家用空氣炸鍋做點低油的雞胸肉串、香菇串,少鹽少油,控制份量。
關鍵是,你要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有“賬本”的,每一口吃進去的東西,血糖都會記得。
你今天吃得隨意,明天身體就會用癥狀提醒你。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當回事。
老沈的故事不是個例,而是很多糖尿病人都可能走的那條“看起來沒事,其實在傷害自己”的路。
如果你家里也有糖尿病人,或者你自己正處在“糖前期”,請記?。?strong>夏天不是放松警惕的季節,而是需要更加精細管理的時期。
氣溫升高,人體代謝加快,任何飲食上的松懈都會被放大。
醫生還提醒說,糖尿病最怕的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血糖忽高忽低的波動。
而夏天正是這種波動最劇烈的時候。
不信你可以回憶一下,是不是一到夏天,你更容易口干、乏力、沒胃口、情緒煩躁?這些其實都可能是血糖波動在作祟。
不要以為控制血糖只是“少吃糖”。
真正的控制,是對生活方式的整體調節。你要學會看食物的本質,而不是看它的外表。
你要學會搭配、節制、規律,而不是靠一時的“自律”來維持。
記住一句話:糖尿病不是吃出來的,但可以吃壞的;不是一天形成的,但可以一口口加重的。
老沈走了,可他留下的教訓值得每一個人警醒。
別等到并發癥來敲門,才想起醫生的叮囑。
你現在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決定三年后的身體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