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重慶三峽博物館公開展示江姐的最后一封信,不少人看后為之動容。
國事,家事,她事事上心。
國事方面,她相信革命一定會成功;家事方面,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兒子彭云,感謝家人幫忙照顧他的同時,又期望他“以建設新中國為志”。
如今,江姐已去世70多年,他的兒子定居美國,記者曾問他為何不回國,他的回答令人費解。
江姐,真名江竹筠,四川自貢人。
1939年,江姐入黨,正式參加革命。在負責學生運動期間,她與彭詠梧認識,并于1945年結婚。
婚后不久,江姐便生下一子,取名“彭云”。
然而,隨著內戰爆發,四川地區的革命形勢異常復雜起來,不少黨組織被摧毀,黨員被逮捕、殺害。
1948年1月,彭詠梧壯烈犧牲;6月,因叛徒冉益智的出賣,江姐在萬縣(今重慶萬州區)被捕,隨后押送到渣滓洞集中營囚禁。
才幾個月,兩歲多的彭云失去父親,成了半個孤兒,后又被迫與母親分離,不得不跟著親戚譚竹安一家生活。
入獄后,江姐非常思念家里人,寫了很多家書。
1949年8月下旬,江姐寫來第8封家書,問候譚竹安的狀況,談及革命形勢,最后再三感謝譚竹安對兒子的收養,并對兒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
誰也沒有想到,這是她的最后一封家書。
11月14日,特務將江姐和31位革命志士一同帶到電臺嵐埡處決。犧牲時,江姐才29歲。
至此,彭云徹底成了孤兒。
在譚竹安一家的撫養下,彭云茁壯成長,成了一個很優秀的人。
1965年,他以四川高考理科狀元的身份,考入當時頂尖高校之一哈軍工。
畢業后,他來到一家工廠上班,吃上了鐵飯碗。
1977 年,高考恢復,彭云再次備戰,考上中科院計算所研究生。
不久,他又成功拿到前往美國的公派留學生名額,來到美國繼續攻讀碩士與博士。
1987年,彭云學成歸國,在中科院上班。
本以為他會遵守母親的遺言,為國家的建設奉獻一生。不曾想,才回來一年多,他又折返美國。
原來,彭云在美國留學期間,被一家很出名的出版社看中,一直邀請他過去。
起初他并不樂意,直到回國后才改變想法。
在美國發展一段時間后,他應邀到馬里蘭大學教書,擔任終身教授。
近幾十年來,彭云偶爾也會回一趟中國,但住的時間都不長。
有一次他回來后,記者前去專訪,問他:“為什么不考慮回國工作呢?”
他毫不避諱地說:“在美國讀完博士后,我確實很堅定要回國的,可我回來才發現,國內的風氣使我不怎么滿意。”
記者問:“怎么不滿意?”
他接著說:“國內有兩個極端,要么太過于注重應用,要么太過于注重理論,而美國卻是理論和應用并重,我比較喜歡這種!”
和記者聊到最后,他帶著些許遺憾說:“現在國內好了一些,我是打算回來的,可我老了,回來也干不了什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