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要到一年一度的秋招了,但最近爆出的兩個消息,給很多人潑了一盆冷水。
一個是很多高校要對2025級部分全日制研究生學制進行調整,從兩年延長到三年。
一個是中科大保衛與校園管理處要招4名管理助理,雖然是無編制的勞務派遣崗,但學歷卻要求研究生及以上。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來,碩士文憑,尤其是普通雙非的碩士文憑,性價比已經驟然下跌。
每一個大四學生在畢業前都會面臨兩個選擇:或繼續深造,或開始工作。
由于近年來就業形勢嚴峻,考研成為很多學生的首選。
目前,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兩種,學制通常是前者三年,后者兩年。
但最近,很多高校紛紛官宣專碩也要延長學制了。
廣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宣布,為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結合研究生教育實際,經學校研究決定,將2025級部分全日制研究生學制進行調整。
其中,化學與藥學學院的化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學制由3年調整為4年。教育學部的教育管理、現代教育技術、心理健康教育、學前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制由2年調整為3年。此外,文學院的學科教學(語文)、外國語學院的學科教學(英語)、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的學科教學(歷史)等大量學科教學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學制均從2年調整為3年。
不只是廣西師范大學,近期官宣延長研究生學制的還有沈陽理工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等。
多讀一年研究生,不只意味著晚一年踏入社會,也意味著要多交一年學費。
從去年開始,有多所高校都開始上調學費,而且漲幅還不小。比如:
電子科技大學今年5月發布學費調整的公告,從25屆學生開始,從6.9萬/生調整到8.4萬/生,漲幅1.5萬;深圳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更猛,學費直接從19.8萬漲到29.8萬,漲幅10萬元。
而要論漲幅比例最高的,則要數浙江大學的農業專碩、風景園林專碩、獸醫專碩、“一帶一路”臨床醫學項目制專碩和南開大學的資源與環境專碩,學費漲幅超過了150%。
其實早在兩年前,澎湃新聞就曾對全國147所雙一流高校2019年-2022年的全日制專碩的學費變化情況進行了統計:
三年間,這147所高校中有38所高校的專碩學費上漲,其中東華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的學費漲幅最大,達到了888%,從每年8000元直接暴漲至每年79000元。
而對比全國39所985高校2023年-2024年的研究生收費標準發現,其中至少有11所高校的學費將于今年秋季上漲,涉及58個專業。
雖然學費嘎嘎漲,但學生人數不僅一點沒少,反而越來越多。
從2014年我國全面實行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開始,截止到2023年的這十年間,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從54.09萬暴漲至130.17萬,擴招幅度達到109%,而專碩的招生比例接近六成。
與此同時,考研的難度系數也在逐年攀升。10年間,錄取率下跌了約5%。
從宏觀維度來看,延長學制可謂一箭三雕:一是減輕了就業壓力,二是提高了研究生質量,三是增加了高校收入。
但對于個人來說,就要因人而異了。
相較于十年前,考研的難度越來越大了,而上岸后則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才能換取這一張碩士研究生的文憑。
可即便持“證”也不一定能上崗。因為市場經濟的鐵律就是唯有稀缺的才是值錢的。
近兩年的經濟體感不用我多說,所以人才在需求端一直處于縮減的狀態,很多企業都在降本增效,減少人員的招聘的數量和薪資。
可在人才的供給端卻是一波接一波的高校畢業生涌入市場,今年更有創歷史記錄的1179萬高校畢業生步入社會。
而蓄水池的持續外溢,供需失衡的下場就是勞動力大幅貶值,很多崗位的要求也跟著水漲船高。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保衛與校園管理處的勞務派遣崗位招聘啟事竄上熱搜。
招聘啟事顯示,此次中科大招聘的4名管理助理,學歷均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但卻是沒有編制的派遣崗。
其實,早在2022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保衛與校園管理處就發布過一組招聘,同樣是勞務派遣崗,稅后薪資最高7600元:
綜合事務管理崗(1人),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專業不限,稅后薪資6200- 7600元/月;
視頻監控運維工程師崗(1人),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專業不限,計算機、信息技術相關專業優先,稅后薪資5800- 7400元/月;
消防管理崗(1人),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安全相關專業優先,稅后薪資6000- 7500元/月。
無獨有偶,去年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也發布了一個派遣崗的崗位需求,其中崗位1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專業不限,留學回國人員優先,英語熟練,可作為工作語言。
不過,聘用人員不解決北京市戶口和事業編制,工資待遇按國家和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有關規定執行,與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簽訂勞動合同。
就是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勞務派遣崗,可在公示的擬錄用人員名單里,卻赫然顯示,一名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的女生被錄用了,一下子竄上熱搜。
隨后,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也回應稱 :“崗位1的聘用人員確實是哈佛大學畢業,還是正規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她比較認可我們單位的業務發展方向,覺得有發展潛力。”
沒編制的崗位都要求碩士畢業,并且還吸引了哈佛畢業的“留子”,有編制的崗位就更不用說了。
今年,一名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的應用物理博士上岸安徽省靈璧縣鄉鎮公務員。
還有一名哈佛畢業的碩士上岸杭州市余杭區教育局。
2022年,更有一位北大的物理學博士上岸北京朝陽區的城管崗位。
為了一張穩定、體面的長期“飯票”,從學霸到學渣,全員都在考公考編。而就業取向的高度趨同,則讓所有人都在一個賽道上卷到飛起。
以2024年為例,招錄職位數為18948,較去年增加了1293個職位;招錄人數為39561人,較去年增加了2461人,增長6.6%,創歷史新高。
雖然招錄人數一路水漲船高,但與此同時報名人數也在暴增,招錄比更是一直居高不下。
記得我剛上大學時,學院里的老師就是本校畢業的碩士生;而等到我畢業時,學院招聘的都是美國留學回來的博士生。
不只是高校和體制內工作,很多平平無奇的基礎工作,都要求碩士起步,一些名企大廠更是非985/211不要。
去年,中石油校招的一個行政崗,有819人報名,470人通過審核,而且是一水的清北等國內名校和海外名校的畢業生,內卷到發指。
毫無疑問,在步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后,學歷正在以光速貶值。
隨著大學一輪又一輪的擴招,學歷的稀缺性正在逐漸降低,其作為篩選工具的有效性同樣也在減弱。
上世紀70年代,中專學歷足以轟動全縣,90年代的大專文憑也讓人艷羨。然而,時值當下,很多985高校的本科畢業生也難以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曾經,知識的確可以改變命運。
在野蠻生長的增量時代,無數小鎮做題家們憑借高考突出重圍,在大城市安家落戶,實現階級躍遷。
但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了存量時代,依靠上大學、考名校來換取好工作的這條路徑依賴已經被打破。
因為知識本身從來就和多金、和財富沒啥關系。
在市場經濟中,稀缺性決定了價值的高低。
過去的中國,知識極度匱乏、人才極度短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掃盲、是普及基礎教育。而正是知識的匱乏才造就了學歷的價值,也讓我們形成了這樣一個刻板印象:
認為只要考上大學、考上名校就能出人頭地,就能財富自由。
但走到如今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本身不再是稀缺資源,并且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變得越來越多元。
2023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高達60.2%,大學生無論如何也算不上稀缺了。所以,高等學歷的普遍性自然就削弱了其作為價值符號的作用。
換句話來說,就是學歷不值錢了,文憑不吃香了,尤其是一些文科和天坑專業。
顯然,未來的教育會回到其本來的價值軌道上,朝著去功利化的方向發展,而個人特質和市場需求將成為決定學歷價值的關鍵因素。
說白了,你就是要在有價值的賽道上把自己搞稀缺。那啥叫有價值,很簡單,就是市場有人買單,而且不止一個人買單,而是一群人買單。
這么來看,未來的發展道路就很明晰了:
適合學習的,或者說適合高考這套機制的,那就繼續卷學習,然后進體制、進名企。因為對于普通人而言,主流賽道的入場券依然是名校文憑。
不適合學習的,那就盡早開啟第二賽道。一個人總有自己擅長和熱愛的東西,也只有天生擅長,你才能不知不覺在里邊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深耕,從而脫穎而出,讓自己具有高價值。
人生路漫漫,誰知道你曾經種下的哪顆豆,在未來的哪一天就能結果子了呢?重要的是拋開得豆的功利心,先去踏踏實實的種豆。
那么關于學歷貶值,我們就真沒啥可焦慮的。
首先,不管你焦不焦慮,伴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它都會貶值,不會以你的意志為轉移。有焦慮的功夫不如多盤盤自己手里牌,或者多觀察觀察孩子的特質;
其次,學歷雖然會貶值,但我們在受教育和學習過程中所收獲的個人綜合素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持續學習的動力,才是個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立足和發展的關鍵。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生活就像騎自行車,要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那我們就騎著自行車往前走,多鍛煉多讀書,總沒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