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長
在后疫情時代,世界各國經濟結構迎來重塑,通貨膨脹的惡性效應讓大家深受其害。不同于西方國家,日本依舊深陷其中。
據日本外務省的公開數據顯示,因為三年之久的疫情導致供應鏈堵塞和地緣政治沖擊,使得國內通貨膨脹久高不下,這是日本國內經濟擺脫長達數十年的增長乏力和通縮壓力循環的一種方式。面對這種情況,在美聯儲等歐美國家主要央行提高利率控制物價時,日本央行卻在國內通脹加速之際依舊將將利率維持在了低位。
對于日本央行的這種行為,簡單理解就是通過維持最低利率,利用價格的暫時飆升來促進經濟一直穩定,實現經濟增長的通脹,也就是企業可以以成本上升為由提價,從而增加收入,進而提高員工工資。隨著口袋里的錢越來越多,消費者可以花更多的錢,從而創造一個積極的經濟循環。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有種不一樣的感覺。面對當下的經濟形式,不論是美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還是中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大家都有不同的解題思路。而日本這種做法,也獲得了一定的效果,那就是一些大財閥在財報中公布了巨額的營收和利潤,工人也實現了加薪。對此在今年初,日本央行上調了政策利率,認為國內經濟已經實現了它所設想的工資與物價之間的“良性循環”。
但結果并不如愿。
在過去三個季度,日本經濟中有兩個季度出現萎縮,而德國則后來者居上。因為日本央行一直醉心于維持低利率,不僅讓通脹升高,還促使日元大幅貶值,使得進口食品、燃料和其他必需品突然變得更加昂貴。面對成本的提升,國內消費者的第一反應則是大幅削減支出。而對于一些小企業,也并沒有像一些大財閥因此受益,面對同時提高的價格和工資,居民消費需求不振,消費疲軟拖累了日本經濟,這是對日本央行低利率姿態的回應。
一直把利率維持到較低的水平,對于消費者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擔心未來幾年通脹率將繼續超過工資漲幅。專家分析表示日本央行希望,通過推高工資讓通脹再次發生,短期內的通貨膨脹就能夠轉化為長期通貨膨脹,但出人意料的是疲軟的消費支出和不斷貶值的日元,都對國民對未來失去了信心,而這就是日本幾年來貨幣政策的最大失誤。
不可否認,不斷貶值的貨幣不論對任何國家的居民而言都是不好的消息。消費的慣性在長時間形成之后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通膨,雖然企業人工工資雖然有所上升,但沒有跟上物價上漲的步伐,導致截至今年5月,經通脹調整后的工資連續26個月下降。經通脹調整后的消費者支出已連續四個季度下降。日本經濟持續萎縮。
面對現實情況,日本內閣將截至2025年3月的財年經濟增長預期從1.3%下調至0.9%,主要原因是下調了對消費支出的預期。經濟學家認為,日本難以應對物價上漲的影響的一個原因是,官員們很難擺脫過去沒有通脹時旨在鼓勵通脹的長期政策。他們表示,官員們原本由于加息可能抑制需求而不愿加息,這樣的顧慮現在已經改變,他們認識到,消費者支出可能出于對持續高通脹的擔憂而更加敏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