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發揮好南通地處長三角中心區的區位、產業優勢,聚力推進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加快跨江融合、打造重要戰略支點城市,更好服務“上海龍頭帶動,促進長三角南北兩翼協調發展”,即日起,南通市科學技術局、江蘇省蘇商發展促進會共同推出“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發展”系列訪談欄目。希望通過系統介紹南通“引領型”、“鏈主型”科技企業在“科技創新、區域協作、跨江融合、產業帶動、戰略布局”等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向社會各界展現南通科技創新的全新風貌,為南通“打造科創強引擎,建設創新型城市”賦能助力。
“創新不分行業,任何領域都可以創新,也必須創新。”閆永杰篤定地說。
閆永杰是江蘇三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責新材)的創始人,是國內擠出成型生產無壓燒結碳化硅陶瓷的專利發明人,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擁有碳化物陶瓷研發及產業化10多年經驗。
作為一位科學家,閆永杰在創業過程中,始終懷揣著對科技創新的追求。三責新材成立于2017年,短短7年時間,閆永杰帶領團隊將材料開發、裝備開發、工藝開發和工程應用開發融會貫通,擁有核心材料和工藝知識產權50余項,形成了三責新材的核心競爭力,公司也一躍發展成為中國碳化硅結構陶瓷龍頭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企業。
2017年,三責新材落地南通,2020年,南通一期項目開工建設,2022年獲評江蘇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2年底企業將總部遷至南通開發區。“三責成立于上海,當考慮建生產基地時,我們的第一選擇就是南通。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布局下,南通的未來不可限量。接下來,南通也將成為三責做強做大的主陣地。”閆永杰強調。
近日,“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發展”欄目走進三責新材,與閆永杰博士面對面交流,其間,他向我們講述了三責新材的科技創新之路,以及與南通城共生共榮的故事。
從科學家到企業家
1981年,閆永杰出生于河南漯河,本科畢業于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博就讀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材料學專業。致力于碳化物、氮化物和硼化物陶瓷的制備工藝和產業化,曾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項目、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計劃(STS)項目、上海市戰略新興產業化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項目10余項。
2015年2月12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宣布了中科學高速后的辦院方針,即“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其中,“三個面向”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進一步指明了中科院新時期科技創新的方向。
兩年后,三責新材成立。“科技創業是每一個科學家的夢想。”在談到創業初衷時,閆永杰有感而發地說。對于閆永杰來說,走上創業道路的原因有很多,十幾年扎根材料研究,對行業的熱愛讓他堅信,注定要和材料打一輩子交道。除此以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科學家肩上的責任,他希望可以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來推動行業的發展,打造碳化硅陶瓷在工業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讓中國企業站上世界舞臺,和行業里的世界一流企業“掰手腕”。
放下“鐵飯碗”,閆永杰決心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在他的帶領下,三責新材自成立之日起,就深深地烙上了“科技興國”的印記。在持續的創新研發能力加持下,三責新材產品技術性能比肩法國Saint-gobain、美國Coorstek、日本Kyocera等國際巨頭,部分產品和技術打破國際壟斷,實現進口替代。實現了化工換熱管、高溫輥棒和方梁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
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閆永杰成功從科研領域轉型為企業家。但創業的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閆永杰直言,在創業過程中他也走過很多彎路,對于科學家出身的他來說,最大的挑戰來自思維的轉變,比如管理經驗不足、風險意識不強,直接產業的影響就是技術與最終產品之間的工程化、產品化“鴻溝”。?
如何打破這些壁壘?閆永杰的解決方法就是和市場站在一起,相信資本的選擇。成立以來,三責新材幾乎每年都有融資,2018年完成A輪融資、2020年完成B輪融資、2021年完成C輪融資、2022年完成D輪融資、2023年完成Pre-IPO輪融資,投后估值30億元。
“融資是雙向選擇的過程,融資讓我們對市場、行業、產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一輪融資都推動著三責更往前一步。”閆永杰表示,他希望三責新材未來能成為一家先進陶瓷平臺型的國際企業,履行好“三責責任”,即“為客戶負責、為員工和股東負責、為社會負責”。
創新無止境
責任如何履行?閆永杰指出:“材料學的產品都是看不到的,我們希望在看不見的世界里服務整個先進制造業。”
碳化硅陶瓷作為一種重要的結構陶瓷材料,憑借優異的高溫力學強度、高硬度、高彈性模量、高耐磨性、高導熱性、耐腐蝕性等性能,廣泛應用于精細化工和制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電池材料、光伏和半導體等領域。
“新材料組成新裝備,新裝備催生新工藝,新工藝創造新產品。”閆永杰說。
例如在光伏電池片生產領域,碳化硅陶瓷具有更高的熱承載力,可經受1200℃高溫,耐氫氟酸腐蝕,替代石英材料作承載硅片的晶舟和舟托部件,使用時間由5個月延長至兩年以上,綜合性價比提高30%,節能10%以上。
光伏制程產品
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產業,起點在研發。目前,三責新材擁有70余名研發人員,50余項發明專利,并長期與西北工業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鄭州大學、南通大學等單位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建設了三責新材先進結構陶瓷市級研發中心、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在武漢、長沙和佛山建有區域化研發中心。
三責新材在碳化硅陶瓷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擁有核心材料自主知識產權,強勁的新產品、新應用開發能力,成功將碳化硅陶瓷應用于光伏懸臂梁等關鍵組件,提高了產品的耐高溫和承載能力,為光伏電池制造工藝的迭代升級和技術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三責新材在現有擠出、模壓、注漿碳化硅陶瓷成型的工藝技術上,成功開發了3D打印碳化硅陶瓷成型技術,同時3D打印碳化硅陶瓷部件實現了商業化落地。利用高致密、高強度、高純度3D打印技術在高性能陶瓷的成型制造領域發揮潛力,創新開發了粘結劑噴射成型技術和氣相沉積增密技術,制造的碳化硅陶瓷的密度達到3.05g/cm3 以上,室溫最高抗彎強度達到250MPa 以上,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突破了傳統陶瓷加工和生產的技術瓶頸,為陶瓷關鍵零部件的應用開辟新的途徑,為解決傳統制造問題和挑戰提供了全新3D打印的可能性,推動了技術和裝備顛覆式發展。
耐腐蝕換熱產品
“新材料的替代需要時間,最終追求的是極致的性價比,我們對傳統材料的替代在進一步加強。”閆永杰說,“團隊攻克了無壓燒結擠出產品專利技術,實現進口替代且業績持續翻番;突破了碳化硅陶瓷的3D打印技術的量產化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指標達到傳統注漿和等靜壓工藝水平,大大推動復雜碳化硅陶瓷部件的工程化應用。”下階段,三責新材會繼續加大在碳化硅陶瓷領域的產品開發和規模化擴張,向先進陶瓷和碳化硅材料的綜合平臺進發。
共生共榮
今年3月15日,三責新材南通二期高精度高純度半導體設備用碳化硅部件項目在開發區開工。這是繼鋰電池、光伏用碳化硅部件后,三責新材在半導體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項目預計2026年投產,屆時三責新材整體銷售額將突破6億元。
2022年,閆永杰將三責(上海)遷址南通,南通也正式成為集團總部,建有集團業務、財務和人力資源管理中心。此外,三責在全國各位也布局了多個先進陶瓷和碳化硅材料研發中心。
在談到為什么選擇南通時,閆永杰重點指出了三個理由。一是地理位置,二是人才優勢,三是產業底蘊。近年來,南通大力推進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大工程,聚力發展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具有江海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三責新材所處的碳化硅陶瓷領域是新材料產業中的一個細分賽道,2023年,南通新材料產業規上企業共392家,產業鏈條逐步完善,涵蓋了24個制造業行業大類。
在碳化硅陶瓷的應用領域中,精細化工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方向,單單在如東,就有新材料相關企業400多家,特別是精細化學品和新型化工材料兩大產業,在南通都已形成了十分完善的產業鏈。而這些,為三責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產業沃土。
“在南通的7年時間中,我們與當地石墨、化工、新材料行業的頭部企業都有合作,只要與產業鏈相關的,我們都會積極推動,希望通過三責的創新技術,更好地賦能南通以及整個長三角的工業發展。”閆永杰說。
展望未來,三責新材將瞄準六大戰略型新興產業領域,比如電池材料、光伏、半導體市場等,將產品更好地應用到新興領域中,從而推動產業的進一步升級。閆永杰計劃把三責新材的發展重心放在南通,在創新區建立新材料研究院,通過與更多的科研院所一起,加大在前端陶瓷材料領域的研發,全力以赴把技術做好。他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加入到產業鏈中來,大家合力,共同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文、采:顧璐璐;圖片:企業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