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讀經典
西方名家隨筆系列
瓦爾登湖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蒙田隨筆
培根論人生
『瓦爾登湖』
[美]亨利·戴維·梭羅 著
潘慶舲 譯
編輯推薦
《瓦爾登湖》是“大地上的詩人”梭羅的代表作,他于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瓦爾登湖邊林中建起一座木屋,由此一部自然文學的不朽經典逐步醞釀成型。1847年,他完成了初稿,又歷經五年的反復修改、增補、潤飾,向讀者奉獻出了這部成為世界文學名著的林居紀事。
作者簡介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國散文家、詩人和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被稱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其文簡練有力、樸實自然,是于日常生活中不斷尋求精神維度的典范。
譯者簡介
潘慶舲,中國資深翻譯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英國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致力于東西方文學翻譯與研究,譯有美國長篇小說《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國悲劇》等。
內容簡介
作為西方文學名著的新版,本書的價值在于在權威譯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全新修訂,將梭羅于瓦爾登湖畔的遐思再一次完整地呈現于讀者眼前,處處蘊含著作者對人類價值體系的反省和批判,既是一部自然流淌的自由之書、自然隨筆和自力更生的生活指南,也是富有思想性和力量感的現代諷刺作品。
精彩書摘
我并不覺得
比湖中大聲喧笑的潛水鳥
更孤獨,而且,
我也不覺得
比瓦爾登湖本身
更孤獨。
在那些日子里,
賦閑乃是
最誘人的事業,
它的產出也最豐富。
我們必須看到
白己的極限被突破,
到從未漫游過的地方去
自由地生活。
如果你造了
空中樓閣
你是不會徒勞無功的;
樓閣
本該造在空中。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法]讓-雅克·盧梭 著
袁筱一 譯
譯者推薦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盧梭去世前的作品,沒有完全完成,生前也并沒有出版,甚至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出版它。這十篇漫步是盧梭對自己的一個交代。他在嘗試著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生活哲學。“對孤寂生活抱有強烈的興味,甚而再也不想離開這種生活”,說到底,不過是驕傲的嗟嘆而已。
——袁筱一
作者簡介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譯者簡介
袁筱一,華東師范大學法語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致力于法語語言文學專業翻譯理論研究工作,譯有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勒克萊齊奧《流浪的星星》、盧梭《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等。
內容簡介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國哲人文豪盧梭的最后作品。里面的十篇漫步者遐想錄,是盧梭“為自己而作”。它記錄了他自己在漫步和品味大自然時的所思所感,盧梭的心靈觸感在文中一覽無遺。正如盧梭所說:“我所做的與蒙田做的是一樣,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他的《隨想錄》完全寫給別人看的,而我的遐想錄則完全是寫給自己的。”書中展露了盧梭推崇感情、贊揚自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同時它也憑著自身發放的光耀,照亮了無數在世俗社會當中卑污的靈魂。它跟美國哲人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樣,講述的都是一個孤獨隱居者與大自然對話的故事。
精彩書摘
我的遐想錄完全是
寫給我自己的。
有一天,我老得不能再老了,
真的是垂死之時,
如果我能如同自己所希望的那樣
仍然身處孤寂之中,
再回過頭去讀它們,
我會想起我在撰寫它們的時候
所得到的那份
溫馨的感覺。
我將整個兒地投入
與我自己的靈魂的
甜蜜溫馨的交談之中,
我的靈魂
是他們唯一無法從我身上
奪走的東西。
我需要一個稱心的愛人,
我正擁有著她;
我渴慕鄉間的生活,我也得到了;
我無法忍受束縛,我又完全自由,
也許比自由更好,
我只聽從我的愛好,
做我愿意做的事情。
我所有的時間都
充滿情意綿綿的關懷,
充滿一派田園風光。
而耐性、溫柔、順從、
正直、不偏不倚的公正,
都是我們帶得走的財富,
我們可以拿來不斷地充實自己
而不必擔憂死亡會使其喪失價值。
『蒙田隨筆』
[法]米歇爾·德·蒙田 著
朱子儀 譯
編輯推薦
《蒙田隨筆》與《培根論人生》《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一如蒙田所言,這是一本“誠實的書”,寫這本書只是出于家庭和個人的目的,自己死后親朋好友“可以從中找回我的性格和情緒的某些特征”。
作者簡介
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懷疑論者。作為思想家和散文家,與那個時代許多頭腦僵化、只知板起面孔宣道說教的作家不同,他率直地講述自己的經歷、抒發內心的感受,奉行的是“勇敢、快活的懷疑主義”,他對人世間眾多話題的探討是基于一種強調人之天性的生活哲學。
譯者簡介
朱子儀,文化作家和翻譯家。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著有《流亡者的神話——猶太人的文化史》《禁書記》等,譯有房龍著作《倫勃朗的人生苦旅》《入侵》等七種,以及《房龍傳》《梭羅日記》等。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了蒙田的三十篇隨筆,約占蒙田全部隨筆的三分之一。書中,蒙田放棄神學家、哲學家慣用的枯燥晦澀的文筆,面對讀者猶如面對親朋,煮酒烹茶侃侃談去,充滿了人性自由、科學知識的人文思想,為歐洲文學侃出了一種生氣勃勃的新形式。
名人推薦
世人對生活的熱情,由于這樣一個人的寫作而大大提高了。
——德國哲學家尼采
文如蒙田其人,不管他說的時候多么一本正經,其中總是透露出無窮的魅力。
——法國文學評論家圣伯夫
能隨興之所至地講述自己,將自己靈魂中的迷惘困惑、變化無常,乃至自己的缺陷都全景式足斤足兩、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這種手法只屬于蒙田一人。幾個世紀過去了,仍然有不少人站在這幅自畫像面前,凝神注視,看到其中映出自己的容顏,而且看得越久看到的就越多,看到他們從來都無法看到的東西。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培根論人生』
[英]弗朗西斯·培根 著
張和聲、程郁 譯
編輯推薦
這部小書稱得上一部人生小百科。薄薄一本小書,竟能令人讀出種種況味。你可以把它當作生活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跡官場的厚黑學。按照培根的說法:“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食,個別的書則須細嚼慢咽,充分消化。”這部小書,值得讀者細嚼慢咽,至于見仁見智,相信讀者自有考量。
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隨筆集》《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跌宕的仕途鍛就他哲人的思維,變幻的人生成就他精練的文字。其作品內容涉及廣泛、文字簡練,論述精辟,堪稱散文體的典范。
譯者簡介
張和聲,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譯有《歷史學家的技藝》《培根隨筆集》《山的那一邊》等。
程郁,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著有《清至民國蓄妾習俗之變遷》,譯有《池田大作思想小品》。
內容簡介
這部隨筆是培根一生的經驗匯總,篇幅不大卻內涵豐富。
“論真理”“論人的天性”等,讓我們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
“論王權”“論野心”等,讓我們看到一個熱衷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
“論婚姻與獨身”“論愛情”等,讓我們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論作偽與掩飾”“論嫉妒”“論野心”等,讓我們看到一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精彩書摘
論財富
對蠅頭小利,不可太精明。錢有雙翼,時來時去。伺機撒手放飛,方能招財進寶。
論逆境
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喜,逆境鑄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容易暴露惡習,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論憤怒
怒氣猶如粉碎的墜物,打在地上,毀了自身。
論學習
讀書令人充實;討論令人機敏;寫作令人謹嚴。
隨身讀經典
觀照經典與自我
點擊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