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通往世界的多扇大門,是對世界的巨大預習。
我們沒法活多個人生,但可以從書里體驗觀點,去往別處,感受抽離,又身臨其境,然后持續擴展自己的深度、廣度與密度。
所以,閱讀是有意義的,是極為美妙的。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
這一天是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等多個大文豪的紀念日。冥冥之中的緣分,讓這一天成為一個有儀式的載體,可以喚醒我們對閱讀渴望,催生享受閱讀的樂趣。
今年的世界讀書日,瀟灑姐在閱讀日專場直播中,從「奇遇圖書館」的52本書目里精選出了5本書,再次深入交流她的閱讀故事和感想。
當世界以加速度奔向遠方,智者選擇在字里行間棲居。
五一假期,你也可以選擇讓書頁成為你精神的錨,選擇一個清晨、一個午后、一個星空下,翻開一本遲遲未啟之書,向生命借來一座孤島,進入一個獨處的世界。
▲點擊進入視頻號主頁,查看直播回放▲
以下為本次直播的總結筆記
01
找到你的心田
《瓦爾登湖》
我眼中的這本書
當時間被拉長,精神凝固,一切都變得格外細致。
這本書的背景是在美國工業化大革命時代躍遷之時,梭羅是一個都市青年,他主動選擇從工業環境搬離到湖邊隱居兩年。但他也并非完全離群,他的許多朋友會來這里拜訪他。
他只是希望擁有更為簡單的社交模式。
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在變慢的時間里,感官放大之后文字間呈現的世界。梭羅在這里進行了一場以自己為主體的社會實驗。他反對把改善物質條件當作唯一的目標,認為「精神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并倡導樸素真實、清新自然的生活。
我所共情之處
人不只需要一個棲身之所,還需要真正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那就是你的瓦爾登湖。
這本書我讀的時間比較早,大概是在2008年的時候邂逅了它。
我能理解大家讀不下去的感受。當時我作為一個都市女郎,也是反復拿起放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描寫太細膩,甚至顯得有點無趣。
但重要的不是梭羅描寫的花鳥樹田,而是我們自己的花鳥樹田。
正處在AI浪潮大時代變遷之中的我們,似乎正失去細致體驗生活的能力。閱讀這本書,能上身體驗梭羅當時的感受,透過他的這扇門去體會原來體會不到的東西。
通過文字調動感官感受,讓你知道不是只有一種價值,也不只有一種美好,你所能攝取的這個世界給你的信息可以多種多樣的。這也是這本書給我們塑造的世界。
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因為人的精神審美與思考,在歲月之間可以通過作品畫面與作者思想穿越到今天,帶給我們的審美激動。
當時我被這本書所激發的興趣在于,梭羅在成為實驗的主體同時還能抽離出來審視;同時,在文學和哲理的基礎上,我能強烈感受到新舊時代的交界時他內心的掙扎。這其實和現在我們的心理機制很像。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農場。
你未必是一定要去戶外、去親近自然、或去隱居,你在哪里都可以,看書也可以。重點在于你能不能全神專注,重新獲得看待周圍世界的能力。
但凡我們今天能夠閱讀,生活的狂躁、迷茫和無所適從都奈何不了我們。
所以,你可以把這本書作為一本枕邊書。
當你局促、壓抑、焦躁的時候,當你認為這個世界已經是唯一的物質追求的時候,希望你能捧起這本《瓦爾登湖》,進入梭羅的節奏,境隨心轉,感受呼吸變得緩慢深沉。
感受書令你發散的想象力,給你的新世界。
02
與趁早萬分投契
《呼吸:我對時間有耐心》
我眼中的這本書
《呼吸》是中信出版的一本雜志書,分列多期多個系列,筆量很輕,可以分段閱讀,適宜作為一本枕邊書或是下午茶的搭配。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期《呼吸:我對時間耐心》。它的場景細分且具體,涵蓋幸福、生活、正念、創造力和逃離五個部分。
這本書通過人物專題訪談、特約作者供稿的形式呈現,同時也有很多交互性內容。通過這些具體樸實的文字,我們能夠知道這些人的心得與遺憾,了解他們如何成為了自己。
我喜歡這本書的「療愈」功能,從排版美工到文字故事,它都能讓人心情變好起來,能讓我們心的狀態從浮躁變安靜。
我后續也會作為特約作者供稿,如果大家有特別希望我寫的方向,歡迎留言告訴我。
特別“趁早”的一本書
很多話我們聽過無數遍,看似老生常談,但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夜里就會擊中你。
分享一些這本書的具體內容——
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
如何培養你的肯定性思維
第一,做時間的主人。提醒自己待辦清單上的每一項事物都是確定想做的,如果感到不知所措,就請查看日期安排,看看是否有一些事情屬于可以拒絕的范疇。
第二,為夢想創造空間。如果不確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讓大腦留出空間來思考這個問題。思考時關注自己的感受,問問自己,這個好的選擇會讓自己高興嗎?
第三,重新關注那些被擱置的事。如果你長期以來都忽視或否認自己的夢想,請嘗試把它們從落滿塵埃的角落里解放出來,看護他們成長。問問自己可以嘗試哪些方法,邁出走向夢想城的第一步。
完美的一天
從頭開始寫以下問題與練習,幫助你設定完美的一天。首先要什么?寫下來……
生而為人的故事
從出生起,我們的人生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故事,關于我們個體的故事,我們與他人連接的故事,每一個都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敘事豐盈了生命體驗,甚至有時候能夠改變我們的人生走向……
為什么集體活動令人快樂
因為集體活動釋放天性、放松個性邊界,讓我們彼此連接……
讀這些文字,我會感覺像是我們趁早星人的合編故事,精神內核與我們十分相配。我們相信與踐行的,在這個世界的其他角落也有著同樣的理念。
所以我們為什么要讀書?
為能識別出那些曾經堆積的文字背后所閃耀的人間真理,為在廣袤的世界里因說著同樣的話而遇見的共鳴。
03
保留你的主體性
《烏合之眾》
我眼中的這本書
二十年前我上GRE課程時,被當時的講師羅永浩老師種草推薦了《烏合之眾》,轉頭我就入手了一本。
這是一本社會學著作。書中指出,個體一旦融入群體,理性思考會被“群體精神統一性”取代,容易被裹挾進狂暴的負面群體之中,并用群體的惡掩蓋自己的壞。
這本書的力量穿透到網絡暴力泛濫的今天,通過對歷史群體現象與機制的研究,你會更加了解一個善良理性的人躲在屏幕后面成為鍵盤俠的原理,透視人在群體之中被染上了無意義的情緒化和低智化的路徑。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人為什么會變成這樣?自己是否可以不變成這樣?在可能被傷害的時候,如何抵御和辨別?如何自我保全、不參與甚至與之反抗?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你一個確定的答案——當你受到群體的惡意、面對一場網暴時,你能保持清醒,避免淪為網絡時代的“烏合之眾”。
為世界保有更多善的火種
許多優秀的人都經歷過一些不該發生的網絡暴力事件,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可是法不責眾,個體的惡就被無聲地掩蓋。
谷愛凌因為傷病退賽而被網暴。一位趁早星人因為染了粉色頭發被網暴至放棄生命。我也會在許多平臺上受到許多莫名其妙的語言攻擊。
這些語言也是有力量的,會對人造成切身的傷害值,把人推向崩潰。
我希望媒體的公正性能夠監督和管制群體的無理性,而不是任由狂暴的情緒泛化,掀起負面的滔天巨浪,吞噬傷害到個體。我也希望媒體能夠正向疏導和引導群體的情緒,去往精神更健康、生活更正向的方向前進。
而作為個人,希望我們能夠盡早識別和預防,不被裹挾、不被淹沒、不被影響、不盲目從眾,保持批判性思維,保留我們的主體性,為世界保有更多善的火種。
04
心想·事成
《人類簡史》
我眼中的這本書
我們一手破壞,一手修補。我們是智人的后代,如此荒誕渺小,又如此偉大。
這本書講人的惡,也講人的智,是一本淵博而通透的書,上天入地、涉獵廣泛。這些浩瀚的知識點你不用全部記住,只需要抓住一個觸動到你的點就可以了。
我被這本書深深震撼的一點是,它將人類能夠從碳基生物成長為食物鏈頂端生物的原因給出了兩個答案——
一是人類因為有語言,會講故事和傳播故事。
二是人類聽取了故事后擁有了夢想和信念,并基于信念塑造了這個世界,信所未見,創造未見。
而這個世界,屬于「會講故事的人」和「能夠相信故事并把它建造成現實的人」。
《西游記》里,唐三藏是阿爾法頭狼,他負責敘事和信念;孫大圣是貝塔,他負責把師傅描述的敘事實現。所以,唐三藏“心想”,孫大圣“事成”。
而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如此,有人心想,有人事成,有人直接心想事成。
人有夢想就有意義
夢想是遠方,是支撐自己每天醒來的那股氣。
中世紀的人也會感到快樂,因為他們對來世產生了集體錯覺。但錯覺的意義也是意義,因為會讓你充實且愿意為此而活。
人有夢想與意義,大腦就會產生快樂的電化學。但這個電化學產生的具體元素因人而異,因此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選擇什么才是有意思、有意義,可以激發自己腦電化學的。
這再次回歸了我們人體的主體性感受。我們需要認識自己是什么,什么讓自己更快樂,判斷的依據只能是個人的主觀感受。
所以當你覺得這件事值得做時它就值得,跟別人沒有關系。
對我來說,我是承載了人類簡史發展而來的一個小小智人,我的祖先一代代活了下來,開疆擴土、征戰創造,所以等來到我這里時,我便覺得人生不應該躺平,不屬于歲月靜好。
人類不容易,所以不能輕輕松松糊弄,不能糊里糊涂消耗。
人類需要夢想和創造,延續先賢傳承下來的最大力量,終此一生散發光芒。
人類的歷史是殺伐決斷、血流成河、殺人如麻的歷史。不問誰對了,只問誰留下了。
但人類的歷史也是敘事與夢想的歷史,能把原本沒有的故事創造出來。
所謂「開智」,不是指會做多少題,而是會自己樹立一個夢想,并敢為之排除萬難去實現,在過程中創造從未有過的未來。
05
世界本荒誕 唯我格格不入
《局外人》
我眼中的這本書
這是一本五六萬字的小書,具有很強的文學性。二十多歲的加繆以第一人稱視角撰寫了這部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冷漠與疏離,來探討存在的荒誕性,體現出了當時加繆等存在主義流派哲學的學者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
這個故事的質感大概描述的是這樣一種場景:你既不知道這個事從何而生,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背后只有無意義。周遭的人所說的話、定的規矩、做的事讓你隨波逐流,但你本身只有一種無意義感。
放心,這不是一本很壓抑的書,相反,它很酷。它辭藻樸實,句短好讀,但穿透出來又有深刻的道理。
你對我是荒誕的
存在主義與志趣有非常深刻的聯系。志趣是我們花時間和投入精力所做的讓我們感覺充實的事。
存在主義主張我們被拋到世間,所做的事情與選擇都是無意義的,必須自己找到志趣,追尋意義,這一生才會有意思。
《局外人》所描述的疏離感,是在面對不理解或不能融入的環境時,個體對強加在自己身上的約束的一種反抗。
這是一種哲學性的反抗——因為我不知你從何而來從何而起,所以我沒有辦法順從你;也因為不理解你,沒辦法與你為伍。我覺得是你的意義是你賦予的,我暫時沒有賦予我人生這樣的意義,因此我沒有辦法奉行你所強調的主義和你相信的事情。
當個體對大環境價值觀并不認同時,就會產生疏離感,認為世界荒誕而自己格格不入,身在其中卻沒人懂自己。這是哲學上的「迷茫」。
所以,當你感到格格不入,當世界要求你表演悲傷、愛情或信仰時,加繆告訴你,忠于自我即是對荒誕最有力的反擊。
閱讀不是堆量,所以我不推崇一年讀400本書的閱讀方式。
我相信的是書需要慢慢讀、深入讀,將從書里吸取到的結構和體系納入自己的體系。
好書值得反復看。
你需要將書里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核心觀點吸納,并在自己的體系中內化出新的結構,把這本書創造的價值永遠加諸自己身上。
所以,請繼續深入地充分地閱讀。
閱讀之后,你或許可以成為一個更好、更積極、更篤定、更有觀點、更切實的人。
點擊下方書名,即可購買對應書籍:
1. 《瓦爾登湖 》
2. 《呼吸 》
3. 《烏合之眾 》
4. 《人類簡史 》
5. 《局外人 》
以上是本次瀟灑姐在世界讀書日主題直播的直播總結。
閱讀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對可能的抵達。
這個假期,愿你在書里遇見更清醒的旅人、更遼闊的遠方,成為那個不會被假期結束帶走的自己。
將閱讀寫入本月的計劃,開啟一段浩瀚之旅。
此刻,翻開第一頁,就是啟程。
假期愉快!
來「奇遇圖書館」
和瀟灑姐一起讀完52本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