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數·數字經濟工作室原創 作 者 |有 叔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網絡空間中也充斥著各種不實信息和謠言,為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比如近日網絡上突然出現“蔚來宣布破產”的虛假信息,直接把企業“謠沒了”,你說這后果嚴不嚴重,蔚來法務部也立即發布聲明澄清,并對此報了警。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編造、散布謠言是違法行為,等到要承擔法律后果時,后悔也來不及了。
網絡謠言無孔不入,個人、企業、社會皆受其害
網絡謠言往往伴隨著低成本、博人眼球的特點。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渴望新奇、刺激的內容,而謠言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它們像病毒一樣,在社交媒體上迅速擴散,引發關注。而背后的推手,往往出于各種目的,如追求點擊量、制造話題、攻擊競爭對手等,不惜編造謊言。
根據公安部披露的案例,有網民傳播某網紅“下海”賣淫等謠言信息及淫穢視頻,惡意“造黃謠”對相關當事人實施侮辱誹謗。公安機關查明自媒體從業人員聶某鵬為吸粉引流,收集色情信息,惡意拼接“造黃謠”文章,使用微信公眾號發布,最終導致該信息大量傳播,對當事人的聲譽造成極壞影響。
樹大招風,知名企業往往是網絡謠言的中傷目標,造成的后果也很嚴重。宗慶后生前接受采訪時曾說,“我們(娃哈哈)其他沒有什么困難,最大的困難是網絡謠言給我們造成的。”當時他以娃哈哈曾經最成功的大單品營養快線舉例,從2014年開始,就有謠言稱營養快線陰干后可做避孕套,后來演變成喝了會得白血病、產品受肉毒桿菌污染被緊急召回等等。根據娃哈哈的統計,這些謠言共傳播1.7億次,受其影響,營養快線本來可以銷售4億箱,結果那個時段只賣了1.5億箱,損失相當于200億元。
針對產品質量的網絡謠言無疑會損害品牌的社會美譽度,還有些無中生有的謠言,會對品牌的社會形象造成不良影響。8月3日舉行的2024年巴黎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決賽,中國選手包攬金銀牌,但在比賽過程中,部分觀眾的不理智觀賽行為在網上引發爭論。從直播畫面看,現場一些球迷在加油助威時出現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有觀眾做出侮辱性動作,有網友稱傳聞該女子是伊利的員工。
“網友稱”“傳聞是”,根本沒有事實根據的謠言就這樣產生了。謠言之所以被傳播,是因為它結合了熱點事件,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作為2024年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乳制品合作伙伴,伊利的工作人員出現在奧運賽場是件合乎情理的事,因此網友們對這條謠言就降低了警惕性,伊利也無辜“躺槍”。
這個事件不僅有損伊利的聲譽,更是涉及到中國品牌的國際形象。于是伊利果斷報警并公開聲明該當事人非本公司員工,體現了企業在維護自身利益、捍衛社會公正上的擔當。之后,率先發表不實言論的那位網友在微博上發布了聲明,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向伊利道歉,這個和伊利沒有一點關系的事件終于告一段落。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基于公共關系的角度,大型企業在面對謠言時,迅速、透明地回應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當今社交媒體極速傳播的時代,任何企業不論大小,都可能因為一個謠言而受到巨大影響。伊利的及時回應和報警行為,展現了其應對危機的能力和魄力,對維護企業形象至關重要。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有些捕風捉影的謠言都能影響到公司的市值。2023年10月13日上午,京東集團港股股價大跌,一度跌超12%,報每股103.5港元,創上市以來新低。當天中午,微博“京東發言人”發布消息稱:我們關注到有謠言稱“劉姓商人涉嫌違法被抓“,該謠言被別有用心的人刻意發布在京東相關新聞動態下,以混淆視聽、操縱輿論。我們對此惡劣行徑表示強烈憤慨,并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在社會層面,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地震發生后,安徽宿州網民劉某輝為吸引眼球,在閑魚平臺發布售賣某品牌羽絨服鏈接,造謠稱“出售援助甘肅震區的羽絨服,先到先得”等,導致“援助災區的羽絨服被倒賣”相關謠言廣泛傳播,造成惡劣影響。安徽宿州公安機關迅速將劉某輝抓獲歸案,之后被法院依法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
不實“吹捧”也屬謠言,會擾亂人們對真相的辨別
還有一種謠言,聽上去是在吹捧,可實際后果卻是負面的。比如國內社交媒體上,曾出現過不少國家向華為訂購全新5G手機的消息,比如,沙特下了一千萬美金的訂單、俄羅斯購買了數百萬部手機等。
可是這些內容,后來全都被華為官方給辟謠了。華為手機海外大賣當然是好事,這些所謂訂單看起來非常令人振奮。然而這些沒有根據的亂說,很容易引發不良后果。這些“購買”華為手機的客戶國家,要么是西方一些國家積極拉攏的盟友,要么就是他們的敵人。這樣的不實消息很可能會被西方媒體截圖,造成一些不利于華為的后果。
還有一條很像“冷知識”的假新聞一度在網絡傳播——“華為以驚人的66萬噸牛肉進口量榮登中國最大牛肉進口商之位”。科技巨頭成了肉類進口龍頭,和之前那些海外手機訂單一樣,看上去挺振奮人心的,然而這也是謠言。
華為官方微博發布澄清聲明表示:網傳“華為是國內最大的牛肉進口商”純屬造謠,由此關聯肉價波動、國際局勢等,更屬無稽之談,請勿傳勿信。根據中國商務部相關數據,2023年我國牛肉及其副產品進口數量約277.2萬噸,而華為2023年進口牛肉約100噸,約占全國進口總額的0.003%。
炮制這樣的“吹捧”謠言,博取流量是一個重要目的,利用大家對華為的關注和愛國熱情,吸引網絡關注。但結合最近牛肉價格一度下跌的背景,養殖戶、商販和相關企業都在賠錢,這時候,如果看到華為大量進口阿根廷牛肉的新聞,網友會怎么想?肯定有人會覺得,牛肉價格大跌,是和華為的“不務正業”有關。
因此網絡謠言不僅對企業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其更大的危害是把真相混雜在謠言之中,讓人們喪失對真相的辨別能力。人們經常是為了一個虛假的謠言而表現出種種不適當的行為,尤其是面對有關自己切身利益的謠傳,人們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斷力,從而從內心深處覺得這就是真的,一傳十,十傳百,到最后,弄得全社會人心惶惶。
法治、技術雙管齊下,對網絡謠言“零容忍”
梳理各地發布的整治涉企網絡侵權亂象典型案例會發現,遭遇網絡謠言的企業以民營企業居多。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它們的生存發展,不僅關系到市場公平,更關系就業民生,關系無數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如果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網絡謠言的抹黑,只會讓民營企業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最終受傷的是廣大普通百姓。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編造、散布謠言是違法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承擔侵權責任。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散布謠言,構成犯罪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造成嚴重后果的,最高將被處以七年有期徒刑。
制止網絡謠言,需要法治、技術雙管齊下。一方面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對網絡謠言“零容忍”,通過依法懲治形成有效震懾,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另一方面,要注重新型技術在反網絡謠言領域的運用。通過改進網絡實名認證,構建網絡謠言識別模型,相關平臺要加強內容識別預警等手段,加強對企業及個人的保護,降低取證、維權難度。
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在網絡空間不能胡亂發聲。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都應遵紀守法。凈化網絡環境,打擊網絡謠言,需要廣大網民共同努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攜手共建清朗網絡家園。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