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何在這個社會上獲得更多的認同感?
可能會有“學歷”、“事業”、“家庭”等一系列的答案,被不同的人說出來。
但不管是哪個答案,都需要跟這“一個人”聯系到一起才行。
而最能代表這“一個人”的,就是從出生一直伴隨著的——姓名。
在身上獲取到的成就越來越大之后,這“一個人”的姓名也會得到更大范圍,以及更長時間的流傳。
古往今來,可能對于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有些人都不太清楚其到底做了些什么。
但只要提到這些人物的姓名,就會有一個感覺:“挺有名的”。
因此在取名這件事情上,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會予以十足的重視。
不過現在有了一種現象,就是曾經在農村更為常見的“按輩分取名”這種方式,變得越來越不流行了。
反而是一些比較有“網感”的名字,在農村逐漸多了起來。
那么這種現象的發生,究竟有著怎樣的緣由呢?
一、按輩分取名因何而來
有著數千年傳統文化的中國,在取名字這件事情上是非常有講究的。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變遷,古人取名字的依據與形式是在不斷變化的。
目前最為被人熟悉的,應該就是“按輩分取名”這一種形式了。
通過這種形式取出來的人名,除去代表其本人之外,也會跟家族血脈之間有著密切關系。
至于這種取名形式的形成時間,則是在古代歷史當中被認為是文化開明且經濟繁榮的唐宋時期。
人口的持續增長,以及社會經濟的整體向上,讓老百姓在文教這方面的認知也有所提升。
但因為還在這一取名形式不斷形成的過程當中,所有具備的輩分劃分情況有著變化。
比如在宋朝時期,當時的人們更青睞于用五行作為依據,來進行輩分的排序,取得是五行相生之義。
就拿南宋的丞相張浚來看,他的名字當中,“浚”這個字是帶水的。
按照五行當中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他的兒子被取名為張栻,“栻”這個字用了木字旁。
順理成章地,其孫子的名字當中按照“木生火”自然是要帶火字旁,所以其孫名為張焯。
雖然在繁盛的唐宋時期,按照輩分這一形式來決定后代姓名的現象,就在一步步朝著傳統習俗層面發展了。
但在古人多聚族而居的情況下,原本就有按照的尊卑長幼來取名的這一禮儀。
“司馬懿”這個歷史人物,應該沒幾個人不知道吧?
作為漢末三國時期的權臣,司馬懿這一輩的兄弟一共有8人,他前面有一個大哥叫做司馬朗。
至于在他后面出生的三弟,則是叫做司馬孚。
這樣來看,是不是覺得姓“司馬”的這家人,給孩子取名字,用的字并沒有什么規律?
這是因為作為當時有身份的人,他們的名字并不是能被隨便叫出來的。
所以為了方便出門在外互相介紹,除去名字之外,還會有尊長給起的“字”。
《禮記》中有云:“男子二十冠而字”。
也就是到了二十歲,這個被視為古代男子成年的年齡,是需要有德高望重的人,給取的“字”的。
說到“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到諸葛孔明,也就是諸葛亮。
如果他要做一個自我介紹,那就需要說:“鄙人諸葛亮,字孔明。”
像是他的同輩、下屬都要稱呼其“諸葛孔明”或者是“孔明先生”。
至于“諸葛亮”這個名字,只能是長輩或皇帝才能稱呼。
同樣,上述提及的司馬懿,其家族當時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而他們的“字”,用的是“伯、仲、叔、季、少……”這一可以彰顯出家中兄弟出生順序的方式。
其中,作為大哥的司馬朗,字“伯達”。
司馬懿的字則是“仲達”,他三弟跟四弟的,分別是“叔達”、“季達”。
與這些輩分排序的取名形式相比,最為讓老百姓們熟悉的一種形式。應該就是名字當中的那個字,同一個輩分的人會用一樣的。
這種形式下,提及輩分的時候,一般是會說成“某字輩”。
以孔子的后代為例,孔子第73代的后代,是“慶字輩”。
即這一輩的人在想取一個什么名字的時候,中間的字都是用“慶”。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每個輩分都有一個固定的字的起名方式,是明太祖朱元璋規定的。
為了彰顯與眾不同,他不僅規定了每一支子孫會用到的固定的輩分字。
就連子孫名字最后一個字也是給出了要求的,需要按照前面提到的“五行相生”排序。
而且孔子后代中用到的“公、彥、承、弘、聞、貞、尚、胤”這八個輩分,也是朱元璋給定的。
后來因為后代越來越多,這些輩分用著顯然不夠了。
包括清代乾隆皇帝以及孔子后人,均又添加了一些字。
與此同時,這種按輩分起名的方式由于更具家族凝聚性,與古人重視宗族的理念契合。
所以不僅古代的世家在用,后面在尋常百姓當中也逐漸流傳開來,并學會了修家譜。
二、按輩分取名為何不流行了
家譜,對于很多00后來說,可能是十分陌生的存在了。
就連一些80后、90后,也可能是沒有看到過家譜的,這里面有一部分的原因跟宗族傳承有關。
但更多的,則是跟“時代”這一因素息息相關。
家譜,通常記載的是一個家族在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過程中,每一代人的姓名、事跡等內容。
其具備了非常高的歷史價值,等同于是一個地方的特殊文獻。
但古代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會修家譜,有些特別封閉、貧窮的地方,字都不認識一個,連給家中后代起名字,可能都只有“大”、“小”之分或者是以物作名。
另外,根據目前藏有家譜數量最多的上海圖書館當中所收藏的家譜來看,家譜存在南多北少的情況,其中浙江、江蘇、安徽等地的家譜量居多。
這些家譜之所以會被上海圖書館收藏,跟前面提到按輩分取名不再流行的原因之一——時代變化有關。
其實古人在取名的時候,也是有時代印記在的。
比如在春秋時期,取名字講究的是“五類”與“六不”。
在這一講究下,取名字不能含有山川、牲畜、隱疾等一類的字眼,同時要做到名字里面要有有信,有義等。
兩漢時期,取名字更側重于名字里面所包含的意義,比如“霍去病”、“李延年”等。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佛學逐漸盛行起來,當時的人取名字多帶有“之”這個字。
再后來,就是已經介紹過的按輩分取名字了。
但自清末以來,國家是處在各種戰亂之中的各個地方的人民群眾為了能擊敗敵人,紛紛上了戰場。
在這個過程,有些地方的家譜就不幸地丟失或損毀了。
雖然新中國成立后,一些地方興起了重修家譜的現象,。
但與封建制度時期相比,很多老百姓在起名上,反倒沒有那么看重傳統了。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建國”、“國慶”等名字,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顯示了非常濃厚的新生氣息。
到了八十年代,兩個字的名字逐漸流行起來,且“偉”、“芳”、“磊”等字,在名字里面十分常見。
二十一世紀后,小說里面的名字則成為了更常見的選擇。
2018年的時候,廣東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了一個調查信息,顯示每一千個新生的男孩當中,就有一個叫做“梓洋”的,女孩則是叫“梓晴”的較多。
可以說在時代浪潮的帶動下,每一代人在取名字這事上,會有每一代人的潮流。
出現這樣的情況,跟每一代人接受的思想、外來文化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名字到底該怎么起
給孩子去什么樣的名字?這是很多寶爸、寶媽可能從備孕時就在糾結的事情。
為此不惜花錢給孩子起名字,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算孩子的八字等情況,期待取得名字不僅寓意好,還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這樣的行為,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喜愛與期待。
但也有一些父母想著要標新立異,給孩子起一些奇怪的名字。
比如“陳皮花生糖”這種名字,完全就是家長為了好玩取的。
雖然名字是可以進行更改的,但戶口本上多出一個這樣的曾用名,孩子會怎么想那就不得而知了?
中華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家長想要選出一個好聽的名字并不難。
比如唐詩宋詞里面,就隱藏著不少好名字。
再就是,名字里面最好避免使用生僻字或者是帶有歧義的字。
而如果家里還有家譜,其實按照輩分起名也是可以的,不流行不代表不能用。
結語
名字到底怎么取,可能每個作為父母的想法會不太一樣。
但人是群居性生物,想讓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上,更好地融入到群體當中。
名字是可以取得有特殊含義,但卻不要因單純地覺得好玩,就給孩子起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
要將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為其以后的人生考慮,別讓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的名字,成為其身上的“枷鎖”。
#深度好文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