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到底是在買什么?房子最底層的價值是什么?
蟈蟈認為是:空間
我們可以從地段空間、小區空間、房子空間三個空間維度來看房子的價值。
地段空間
地段空間=地段+地段所在空間,地段是一個二維平面中的概念,地段空間是三維空間中的概念,地段空間≈地段3
地段好是地段空間好的基礎,但地段好≠地段空間好
舉個簡單的例子,陸家嘴有一個小區叫:瑞苑公寓,地段好,配套好,但地段空間不好。
從這個圖就可以看到它在高樓大廈中間。
它周圍有六個高層:中國船舶大廈、金穗大廈、中國工商銀行大廈、瑞苑公寓寫字樓、中國人壽金融中心、尚悅灣寫字樓、購物中心。
在陸家嘴且有這些配套,說明地段好,但因為周圍這一圈高樓,空間被壓縮了,地段空間差。
這個盤的實際表現如何?20、21年市場大漲的時候它居然沒有漲起來,大勢上漲卻不漲的資產要特別小心。
九盧和瑞苑公寓位置很近,但價格是2倍多,當然有房齡、產品等差異,但最關鍵的還是地段空間的差異。
九盧周圍沒有高層建筑,在江邊,空間廣闊。
地段接近,但地段空間,九盧>>瑞苑公寓
核心地段的江景房之所以值錢根本原因就是好地段+江景帶來了優質空間,地段空間好。
地段空間的基礎還是地段,沒有地段的江景沒有意義,沒有地段的海景也沒有意義。
結論:地段空間,地段空間,還是地段空間
小區空間
小區空間最直接的評價指標是:容積率=建筑面積/土地面積,房子建設的越高越密,容積率就越高,房子建設的越低越稀,容積率就越低。
容積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
0.1-0.5,獨棟別墅
0.5-0.8,疊墅、聯排
0.8-1.0,低密度洋房
1.0-1.5,多層板樓
1.5-2.0,小高層板樓
2.0-3.0,高層板樓
3.0-5.0,塔樓+高層板樓
5.0+,高密度塔樓
容積率還決定了樓棟結構、梯戶比、樓間距、戶型等影響居住體驗的關鍵要素。
今年去了10幾個城市調研,看下來這幾年房地產最大的問題是高容積率房子的大量供應,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降容積率,過去幾年大量高容積率房產處境尷尬。
對比一線城市容積率可以發現,近20多年,容積率控制最好的是上海,其次是北京。最差的是深圳,深圳從2017年開始把平均容積率提升到了5的水平,成為全國容積率最高的城市。
去廣深交流的時候,我提了容積率的觀點,認為低容積的房子會沖擊高容積率的房子,大家的反饋是不在乎容積率,我的回復:不在乎是因為原先沒有低容積率的選項,有了之后就不一樣了。
快速降容導致二手房置換鏈條的終點是低容積率新房,高容積率二手房整體估值不斷縮水,二手房降價反向又會拖累新房。
這可能也是這輪樓市很難走出來的重要原因,說到底還是供需的問題,高容積率=高供應,高容積率的房子拋壓普遍比較大,掛牌率高。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帶來的好處是:未來改善需求源源不斷。
什么情況下高容積率的不良影響會下降?
好的地段空間可以降低高容積率的影響,比如江景房、海景房。
湯臣一品的容積率高達5.97%,但地段空間極佳,相當于廣義的容積率很低,小區本身的容積率就沒有那么重要了。
還有一種就是周圍都是低層建筑的超高層,比如黃埔現在規劃了很多風貌別墅+超高層,這種超高層也可以突破自身容積率的問題。
突破的邏輯類似于江景房,超高層可以理解為城景房,既有地段,又有空間,地段空間好。
如果在很多超高層中間的超高層,地段空間就比較差了。
結論:容積率決定了小區空間,未來房地產的主導力量是改善,降容是趨勢。
房子空間
房子空間分為兩部分:房子內部的空間和房子外部的空間
關于房子的空間,蟈蟈在用香港的案例做了一點分析:
一、外部空間
房子外部空間取決于:地段空間、小區空間、房子位置+樓層
外部空間簡單來說就是目之所及的空間大小和空間質量。
外部空間的一個剛需是:日照時間,由樓間距和樓層決定
外部空間大多數時候是一個奢侈需求,比如江景,國內大部分房子對外部空間定價不足,也就是說大部分房子外部空間好也沒有什么溢價,在這里是存在套利空間的。
二、內部空間
買房最基礎的概念就是買多少平米,我們談內部空間,可以升級一下,買房就是買多少立方米。
房子內部的空間主要取決于:面積、戶型、層高
好的內部空間就是:面積、戶型、層高有一個合理的比例關系,更好的組合出有效的立方米。
比如面積和戶型就有比例關系,平均到每個房間40平+是比較合理的,三房就是120平+,4房160平+,100平內的小三房就略顯擁擠了。
面積和層高實際上也有比例關系,比如老破小面積小,層高只有2.8米,甚至2.6米也不會感覺不舒服。
但是如果你面積非常大,層高低就會明顯感受到壓抑。之前看過一個小區:盛大金磐,3房300多平的戶型,圓形客廳非常大,進去看的時候就明顯感到壓抑,層高太低。實際它的層高是3米,但在這么大的面積之下,就顯得太低了。
下面是一張這個戶型的VR截圖,可以感受到層高太低。
如果是買小房子可以不太關注層高這個因素。
如果買大房子,特別是豪宅,就要特別關注層高。
之前層高限制3.3米,在這個層高限制下,單層面積是不能太大的,極限基本就是三四百平米了,再大設計成復式更協調。
別墅對于這種比例關系就更加講究了,先說下壞的比例關系:
5層、窄面寬、長進深,每層面積很小,一看就不協調。
比較好的比例關系應該是:層數少(2層是比較合適的,一層更牛,但太少見)、每層面積大(200平左右),大面寬,窄進深。
面積和高度是要有比例關系的,應該是一個平放的長方體,而不是豎起來的長方體。四五層的別墅,每層四五百平+超高挑空才會比較協調。
買別墅,立方米比平方米更重要。
結論:買房就是買比例協調的空間
現在第四代住宅的概念比較火,可以用空間的邏輯來看第四代住宅嗎?
從空間維度看第四代住宅
第四代住宅是真概念,還是假噱頭關鍵看房子空間有沒有真正的改變。
如果僅僅是加個大陽臺,養花養草,這不能叫第四代住宅,大陽臺還會影響采光。
如果僅僅是可以偷更多的面積,得房率高一點,其實就是變相降價,不能叫第四代住宅。
如果層高調整為3.6米,甚至每家每戶做挑空,真正的提升了房子空間,那可以認為是真正的新一代住宅。
這類產品真出來,會對現有市場造成很大的沖擊,特別是豪宅市場。
總結
買房就是買空間,結合地段空間、小區空間、房子空間三個空間維度可以更高維的評估房子的價值,抓住更多穿越時空的真價值,識別未來的長期風險。
推薦星球
冰山量化房產—用量化的思維接近樓市真相,與一千多位會員一起站在樓市信息高地。
歡迎關注冰山指數,及時把握樓市走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