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周六下午,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對中國經濟和房地產市場作出分析和展望。
高善文認為,中國總需求不足的局面相對仍然比較突出。從三季度到四季度,需求進一步減弱的風險可能是主導性的風險。真正的問題是對于需求不足局面的診斷,以及政策方面的建議。高善文指出,經濟轉型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有時需要轉彎,相當于經濟轉型。速度太快和太慢都可能引發問題。對于受關注的房地產市場,高善文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存在特殊性,短期非常突出的挑戰是資金層面上的壓力。
未來對房地產市場需求的干預,從需求端刺激居民需求是有作用的。但是幫助房地產企業完成巨大過渡,在供應側層面上采取更有力的針對性措施可能更為重要。
制造業方面,高善文指出,中國制造業產量全球第一,中國總需求波動和產業政策,對制造業的影響,都會對全球經濟和其他工業國家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不同國家對產能過剩看法不一,中國認為是高速增長新興行業發展過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現象,而競爭對手國家擔憂其可能對市場造成潛在扭曲。尤其在中國電動汽車領域,對其他國家汽車制造業都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對他國政治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如果這些壓力不能得到管理,甚至會對全球貿易體系形成很大的挑戰。
以下是投資作業本課代表(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高善文分享的精華內容,分享給大家:
三季度到四季度,主導性風險是它
很高興與大家分享關于中國經濟的情況。我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觀察空間存在廣泛共識,總體上目前總需求不足的局面依然突出。從三季度到四季度,需求進一步減弱的風險可能是主導性風險。真正的問題在于對需求不足的診斷以及政策建議。
目前有兩種對立的意見。
一種認為當前總需求不足是轉型的代價,即經濟從過去依靠基建和房地產驅動的增長,轉向依靠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驅動的高質量增長。在這一轉型過程中,需要經歷一段相對較低增長的時期。因此,目前的局面是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代價。
另一種意見認為,當前總需求不足在總體價格水平和就業壓力,特別是青年人和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上表現突出。從總需求管理的角度,當務之急是刺激和穩定需求,使總體物價水平盡快恢復到合理水平,使就業率和失業率回到正常區間。而管理短期總需求波動與經濟結構轉型之間可以相對分離。
對這兩種爭議,更多的是哲學層面和經濟理念層面的分歧。這種爭議源于方法和信念的差異,而非近期觀察的差異。我想打個比方,將這兩種爭議簡單歸納。經濟轉型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有時需要轉彎,就相當于經濟轉型。經濟在轉彎時需要減速,如果繼續保持高速度,會很不安全,并可能轉不過去。在轉彎過程中需要減速,但速度太低也會引發問題。速度太低可能導致追尾或熄火,轉彎需要時間,也與經濟效益相關。當前需求不足與經濟轉型的聯系需要觀察更廣泛的證據。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我們的速度是否合適,還是相對轉型需求來說過低?這需要觀察更多證據并做出結論。從今年二季度以來,我們看到消費者在消費開支上出現廣泛減速,連啤酒、牛奶等日常消費品的消費都出現問題。這些證據和變化值得進一步深思。
中國房地產正經歷三個巨大調整
過去幾年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是影響經濟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許多業內人士將其與日本房地產市場的調整進行比較,認為主要原因是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嚴重的泡沫,泡沫破裂導致價格大幅修正,需求消失,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問題。這種觀點確實有一定道理,特別是從需求端來看,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確實在下滑,尤其是新房市場出現了顯著的下降。今年二季度以來,中國消費者對未來經濟、收入增長和工作的安全性變得更加謹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消費行為、資產配置行為,包括房地產配置行為,變得更加保守。這種影響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種變化被認為加劇了房地產市場調整的困難。
盡管如此,我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在幾個層面上是非常特殊的,是其他國家在經濟房地產泡沫破滅時未曾經歷過的。中國房地產行業正在經歷三個巨大的挑戰和調整。第一個是從2021年之前的高周轉模式轉向未來的制造模式。第二個是從大型集團公司管理眾多獨立法人項目并統一調配資金,轉向以單個獨立法人項目為中心的流動性管理。第三個是從過去以預售制為主,轉變為以現房銷售為主的模式。
從供給側發力更重要
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模式正在進行這三種轉型,對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挑戰。短期內,非常突出的挑戰是資金層面上的壓力,這種壓力表現在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上。然而,從資金流的情況來看,過去幾年,各類金融機構總體上在大幅降低對房地產企業的風險窗口。要完成這樣的過渡,房地產企業需要巨量的資金,包括債務資金和權益投資。但從金融體系的資金供應角度來看,對房地產企業的資金供應實際上在大幅削減。這種矛盾使得房地產企業面臨巨大的困難,使得過渡不是那么順利,而是出現了巨大的行業性困難。疊加需求端的一系列問題,使整個房地產行業深陷財政困境,并且這種困境可能需要持續較長時間。
這種困境的出現和維持,也成為整個經濟轉型和調整過程中,增長率不及預期,總需求相對較弱,地方財政困難的基礎原因之一。
未來對房地產市場需求的干預,從需求端刺激居民需求是有作用的。但是,幫助房地產企業完成這三個方面的巨大過渡,在供應側層面上采取更有力的針對性措施可能更為重要,需要各方面認真注意。
產能過剩對其他國家國內政治產生了壓力
我覺得中國和其他主要的貿易伙伴在對產能過剩形成的看法上確實有很大不同。中國將其視為一個高速增長的新興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可避免的現象。而我們的競爭對手更多地將其看作是與中國產業政策和財政緊密相關的市場扭曲。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廣泛的產能過剩背后,與以前相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這給不同國家的國內政治帶來了壓力。
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快速獲得了競爭優勢。無論是對德國還是對美國,這對他們龐大的汽車制造業都構成了巨大的挑戰。這些挑戰在政治上無疑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如果這些壓力無法得到管理,那么對于以規則為基礎、自由貿易為導向的全球貿易體系,將會形成很大的挑戰。
第二個非常重要的是,中國現在在制造業體量上是全球第一。中國在制造業上的產出可能比七大工業國的總和還要大。這意味著無論是中國的總需求波動,還是中國采取的一些產業政策,對制造業的影響,都會對全球經濟和其他工業國家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這種溢出效應在政治上可能會對中國帶來外部經濟環境的挑戰。這也意味著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大國,中國在產業政策、宏觀管理和技術管理上需要采取不同的視角,并考慮全球事務的做法。
高端制造轉型非常重要,但刺激消費政策需要進一步思考
第三點,我特別想呼應并同意這樣的看法。盡管經濟向高端制造業的轉型非常重要,越來越多地依靠全要素生產率(TFP)的驅動變得重要,但所有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民和消費者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消費活動的驅動,是經濟活動的最終力量。
如果我們的經濟政策更多地促進產業升級、TFP增長和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同時在促進消費上也要有強有力的政策。這種政策的最終結果是否能夠形成一個可持續的、閉環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說到底,消費活動應該是所有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而我們在刺激消費政策方面,迄今為止仍需進一步深入思考。
近日熱點: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