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長春丨記憶中的大馬路
作者:王長生
在網上看到了一篇關于大馬路的舊文,勾起了不少兒時的回憶,有了寫點什么的想法……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馬路,資料圖片?!?/p>
大馬路,讓我牽腸掛肚的一條老街。小時候背著書包上學 ,每天都要在這條老街上走幾次;玩捉迷藏,也要在這方磚鋪的人行道上跑來跑去;老媽和奶奶喊著去打個醬油,醋什么的,也要走上一遭大馬路。去糧店買個糧油,小小的肩頭扛著半袋苞米面、高粱米也要從這條老街走過。夏天的晚上乘涼在路邊,不遠的大眾劇場時不時的就要傳出陣陣的鑼鼓聲,刺耳的京胡聲,女人吊嗓子的尖叫聲,不絕于耳。
兒時的大馬路是老長春最熱鬧的一條街,沿街店鋪林立,一商店,東北商場,科文公司,五金交電商店,輕工商店,櫛次鱗比。
【九十年代的大馬路,資料圖片?!?/p>
沿街有好幾家做衣服的店鋪。那時穿的衣服都是黑色蘭色,大多都是自己用縫紉機做的,生活好一些的人家,就到專門做各種衣服的“成衣鋪”去做,大馬路上高,中,低檔的“成衣鋪”很多。那個時候商店賣各種布料的柜臺一大排,一卷一卷的布料整整齊齊的擺在柜臺上,逢年過節買不起現成的衣服,大人們就扯上幾尺布給孩子做件新衣服,這就算是過年啦。對了,那時候買布料是要布票的。
【1985年前后的一商店,資料圖片?!?/p>
記憶中,大馬路最熱鬧的日子是正月十五看花燈。晚上吃過餃子,一家人歡歡樂樂去看燈。天還沒有完全黑下來,大馬路上早就人潮涌動,川流不息的人流在這條老街上流淌。
一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大馬路上就不讓機動車走了,也沒有警察叔叔維持治安。要說花燈那可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龍鳳呈祥,生肖動物,胖小子,大美女,間或有一些燈謎 。這些花燈掛在商家的門前,沿街的樹上也都掛滿了彩燈。
【大眾劇場,資料圖片。↑】
從我家一拐,就是大眾劇場,沿著大馬路一路走來,四馬路口最熱鬧。一商店,鼎豐真,東發合茶莊,東北商場,這些商家門口都張燈結彩,還有幾隊扭秧歌的,敲鑼打鼓,踩著高蹺,鞭炮聲辟里趴啦響個不停,一直鬧到深夜,人們才漸漸散去。
從二馬路往南走就是橡膠八廠和八廠俱樂部。
【橡膠八廠,網絡圖片?!?/p>
記憶最深的是南關大橋附近的關帝廟。一進臘月門到春節前的二十多天,這里是最熱鬧的地方,賣唱的,變戲法的,拉洋片的,說書的,賣各種小吃的。這幾天,總要纏著爺爺帶著我去關帝廟。其實,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纏著爺爺賣一把關老爺手里拿著的那樣的大刀,耍起來真帶勁!不給買,就不走,拉也拉不走。就像現在我的小孫子在中東市場玩具攤,纏著我賣玩具的情景一樣。
【新民胡同的80年代,資料圖片?!?/p>
說起大馬路,印象比較深的還有新民胡同。那是小時候常去串門走親戚的地兒。新民胡同的中心是新民戲院一帶。稍微往南走,過了一個大門洞就是小劇場,小時候經常去看戲。有名角來了,大人們去看戲,就帶著我去,雖然不明就里,也跟著看熱鬧,這些在我幼小的記憶里印象非常深。那時候,老人們愛看的是評劇,常念叨的名角有小白玉霜、新鳳霞、花淑蘭和小王金香等,看的有《天仙配》《小二黑結婚》《劉巧兒》《馬前潑水》什么的,爺爺愛看評劇,嘴里常哼哼“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
【新民胡同回寶珍餃子館,資料圖片。↑】
新民劇院對著的,就是回寶珍餃子館,這可是百年的老字號。三年困難時期,爺爺還帶著我去吃過一頓餃子,那時候吃餃子是要糧票的,一頓餃子爺爺花了五元錢。
離新民劇院不遠就是新民浴池,那是人們休息閑扯的地方,泡好了澡,沏上一壺上好的茉莉花茶,一聊就是大半天。
新民胡同號稱長春的天橋,跑江湖賣藝的、變戲法的、演雜技的、說相聲的、說快板的、說大鼓書的、拉洋片兒的、賣狗皮膏藥的、算卦的、游醫拔牙的、代寫書信的,賭搏押寶的,三教九流,什么都有。
【大馬路新民胡同口,資料圖片。↑】
記憶里在新民劇院前有個小廣場,這里聚集著各種藝人,大至情景是:藝人們先敲一陣鑼鼓,看熱鬧的人來的差不多了,就大概劃個圈,然后開始表演,藝人穿著長衫,比比劃劃的 ,忽然就從長衫里變出來一缸小金魚,水還在魚缸里晃呢 。再就是弄兩個小碗,里面放幾個小球,用小棒一劃,小球沒了。然后就是牽著小猴子,敲著銅鑼,要小費了。嘴里叨咕著:“南來的,北往的,站個腳助個威,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人們也就陸續的散去,另找看熱鬧的地兒了。
【大眾劇場,2024年拍攝?!?/p>
大馬路附近有好幾個影劇院,五馬路口是大眾劇場,新民胡同走到東頭是大安電影院,斜對著是少年宮劇場;三馬路有一個長春電影院,再往前走就是紅星劇場;沿著大馬路向北走是兒童電影院,再遠一些就是春城,人民電影院了。桃源路有個解放電影院,既放電影也演戲。打記事起,看過的最老電影是《寒夜》《一江春水向東流》,最喜歡的是那部《馬蘭花開》。以后就是《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剛》《小兵張嘎》之類了。
【兒童電影院,1980年代,資料圖片。↑】
看戲、看電影要花錢,聽評書是我的最愛。上小學,中午放學,走在街上,夏天沿街的人家都開著窗戶,正在播王充講的《說岳全傳》,王佐斷臂,朱仙鎮八大錘,我就站在人家的窗下聽入了謎。那時候,聽收音機是最大的樂趣,每天下午4.30分聽《小喇叭》,“滴滴答,滴滴答,小喇叭開始廣播啦?!?,然后就是孫敬修老爺爺那磁石一樣的聲音,開始講孫悟空啦。有一次和妹妹光聽小喇叭,煮著的一鍋飯糊了,鍋也燒漏了。
【東發合茶莊,1989年,資料圖片。↑】
記得大馬路上有一間丹鳳理發店,那時候是長春市比較高檔的地方。每個月爺爺發了理發票,我也就經常去“享受”一下。
從東北商場往前走不遠就是新華書店,這可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最愛買的是小人書啦,可惜兜里沒錢??爝^年了的時候,新華書店里里外外,來來往往可熱鬧了,買年畫的人特別多。爺爺領著我一張一張的挑,“要這張,這張...”不大的小屋,白天依舊昏暗,一面墻上貼滿年畫,站在炕上,翹著小腳丫,細細地看著四聯畫,吵著,鬧著……直到如今,還不時夢到兒時的情景。
【四馬路廣播器材商店,翻拍自《長春街路圖志》?!?/p>
一輛破舊的小車,吱嘎,吱嘎,吱嘎,從我的心里碾過。
1965年,上初中了。每天都背著書包往返于五馬路和二道街之間。這段路上小胡同多,每一條胡同,每一個街道都再熟悉不過了,可惜胡同的名字都記不得了。
【大馬路郵局,資料圖片?!?/p>
大馬路,伴隨我長大的百年老街;大馬路,說不盡的人世滄桑。
在這將近七十年的歲月里,當年栽下的樹苗已經很粗,很高了。當年常玩的小胡同已經沒有了蹤影,一個個參差不齊的小棚子早就灰飛煙滅。記憶中的老屋,早已人去樓空;熟悉的東西,早已物是人非。
難以忘懷的是這里藏著我多少兒時的記憶。有一天,我要背著攝影包,去找一找記憶中的大馬路,找一找隨著歲月流逝而沉淀下來的痕跡。
【大馬路上,北向南,前方四馬路口,資料圖片?!?/p>
回憶往事,偶成二律:
百年街路話興衰,冷眼初看陋巷危。
偶有雅心尋舊跡,已無閑趣看殘棋。
豪歌驚破兒時夢,縱酒尋家老亦悲。
滿目傷秋凄悵望,樓高屋矮念思誰。
云淡星稀夜五更,似聞耳畔喚兒聲。
風愁蕭瑟車凄切,孤苦零仃影孑煢。
無報三春時不待,嘆傷一世悔催生。
奈何人事肝腸斷,戲彩斑衣孺子情。
【東風照相館,資料圖片?!?/p>
作者簡介:王長生,網名閑窗聽雨,吉林省長春市人,在市直機關工作,已退休。喜歡詩文創作,熱愛家鄉。
編者:李春昌
【胡同長春】編發長春記憶圖文,歡迎閱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