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闌久,金波漸轉,白露點蒼苔。”今天是9月8日,農歷八月初六,白露節氣的第2天。到了白露也就意味著晝夜溫差顯著增大。白天雖然仍有一定的溫暖,但夜晚則變得涼爽甚至寒冷。這種溫差的變化,標志著夏季的暑熱正式退去,涼爽的秋天開始占據主導。因此,人們需要注意及時增減衣物,以防感冒。
元代養生學家邱處機在他的攝生專著《攝生消息論》中寫道,春季“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錦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里,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而秋天氣溫轉涼后則應“寒極方加綿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其實概括來說就是人們常說的“春捂秋凍”,老話“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白露時節到了,秋凍到啥時候?答案來了
什么是“春捂秋凍”?
春捂:說的是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要多捂著點,保暖。這是因為春天乍暖還寒,氣溫變化較大,過早脫掉厚衣服,身體可能難以適應氣溫的波動,容易受寒生病。例如,當春天陽光明媚時氣溫可能較高,但突然遇到冷空氣來襲,氣溫又會驟降,如果過早減少衣物,就容易感冒。《壽親養老新書》中也說:“早春宜保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使人受寒”。
秋凍:秋凍說的是秋季氣溫稍涼爽時,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要讓身體受點凍。這是因為秋季氣溫逐漸降低,適當經受一些寒冷的刺激,可以提高皮膚和鼻粘膜的耐寒力,對安度冬季有益。比如在秋天,當氣溫開始下降時,不要馬上穿上厚毛衣、羽絨服等厚衣物,而是讓身體逐漸適應這種涼爽的環境。
為什么要進行春捂秋凍呢?因為人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春季“捂”可以讓身體慢慢適應逐漸升高的氣溫,避免因氣溫驟升而導致血管過度擴張等問題;秋季“凍”能使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經受鍛煉,逐步適應寒冷環境,提高耐寒能力。
秋凍的正確打開方式
白露時節,氣溫逐漸降低,早晚的溫差也逐漸增大,這個時節就可以適當的少穿衣服,讓自己凍一些,以幫助身體適應季節變化,減少疾病的發生。但“秋凍”也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要根據個人體質和實際天氣情況合理調整穿著。
腹部:腹部受涼會影響腸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在秋季,即使進行秋凍,也應注意腹部的保暖,可以穿背心或者在衣服里面加一件肚兜等。
腳部:腳部的保暖非常重要。秋季不要過早地穿上單鞋或者涼鞋,可以穿著透氣的運動鞋或者布鞋,并注意保持腳部干燥。晚上可以用熱水泡腳,促進腳部血液循環。
秋凍的開始與結束的時間。
“秋凍”能增加抵抗力,但“秋凍”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又凍到什么時候結束呢?
一般來說,秋凍可以從立秋之后開始。立秋后氣溫逐漸下降,但此時氣溫還不至于過低,人體可以開始逐漸適應這種溫度的變化。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氣候情況來判斷。比如在北方地區,立秋后早晚溫差開始加大,但白天可能仍然比較炎熱;而在南方一些地區,立秋后的氣溫可能依然較高且較為穩定。
當氣溫降至10℃左右時,就應該結束秋凍了。因為這個溫度以下,人體長時間暴露在冷空氣中容易受寒,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例如,在一些地區,進入10月下旬或者11月,氣溫可能會持續在10℃以下,此時就不適合再進行秋凍。
如果個人感覺到明顯的寒冷,即使氣溫還在10℃以上,也應該結束秋凍,及時增添衣物。比如有的人對寒冷比較敏感,當氣溫在12℃ - 15℃時就已經覺得冷得難以忍受,那么此時就不應再堅持秋凍。
而對于老人、小孩、體質虛寒者、患有心血管疾病以及呼吸系統疾病等特殊人群,秋凍的結束時間應該更早。這些人群的身體對寒冷的耐受能力較弱,當氣溫稍有降低或者自身感覺稍冷時,就應該及時增加衣物,可能在氣溫15℃左右甚至更高時就需要結束秋凍。
以上就是秋凍的一些說法和注意事項,今天就分享到這里。關于春捂秋凍,大家還知道哪些講究,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