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幼兒園倒閉的新聞竄上熱搜。
有位家長爆料,天津一家知名私立園伯苓南開幼兒園(西青園)9月3日突然發布停止辦園的通知,宣布將于今年9月4日正式關閉。
這讓廣大家長著實懵逼了。這剛開學第二天,幼兒園就倒閉了??不僅學費白交了,更關鍵的是孩子沒學上了。
不過,這并非個例。自從2022年起,伴隨著新生兒的減少,幼兒園迎來了關閉潮。
01 消失的幼兒園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在園幼兒數量在2020年達到巔峰的4818.26萬人后逐年下降,到2023年僅為4092.98萬人,三年間減少725萬人。
與此同時,全國幼兒園數量也從2022年巔峰時的29.48萬所,下降至2023年的27.44萬所,兩年間2.04萬所幼兒園“消失”。
并且關停還在加速,幼兒園關停數量從0.56萬所/年增長至1.48萬所/年。
山東濟寧更有一對夫婦直接改行,把一間開了十幾年的幼兒園爆改成了養老院。背后的原因就是連續兩年的生源下降、入不敷出。
就在幼兒園“關停潮”持續的同時,小學“關停潮”也如影隨形。2014年,全國小學數量為20.14萬所,到了2023年,這一數據已降至14.35萬所。
據此前澎湃新聞的報道顯示:2023年幼兒園關停比例最高的十個城市是江西鷹潭(-31.4%)、吉林白山(-27.6%)、安徽蚌埠(-27.5%)、浙江衢州(-25.1%)、新疆吐魯番(-22.4%)、江西吉安(-22.1%)、吉林吉林(-19.6%)、山東德州(-19.4%)、江西宜春(-19.4%)、陜西榆林(-16.0%)。
一眼望去,基本都是人口外流嚴重的四五線城市。
這意味著為,幼兒園不僅總數在減少,而且還進一步集中,跟整個人口流動的趨勢相同。
也意味著,一二線城市的虹吸效應更加明顯,鄉鎮縣城、甚至于四位線城市加速衰落,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性進一步加劇。
畢竟,資源和資產都是跟著人走,人都走了,圍繞人展開的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也就不復存在了。
而幼兒園和小學總數的減少,自然與出生人口的減少脫不開干系。
據澤平宏觀發布的《中國生育報告2024》數據顯示:
- 2023年末全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已經連續兩年負增長;
- 出生人口90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54萬人,連續七年下降;
- 總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倒數第二。
什么是總和生育率?
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通常是一年內),平均每名育齡女性(15至49歲)生育的孩子數量。
一般來說,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1才能實現兩代人之間的人口數量穩定,即所謂的世代更替水平。低于這個數就意味著人口規模可能會縮小,除非有移民補充。
而我們當前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0,也就是說每名育齡婦女平均只生1個孩子,如果按照這個生育率發展下去,未來我們的人口總數將減少一半。
我們再來看看全球總和生育率墊底的韓國。
韓國去年的總和生育率只有0.72,相當于平均每對韓國夫妻只生0.72個孩子,這不僅創下韓國1970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更在全球范圍內創下人類生育率的歷史新低。
照這個趨勢發展,韓國有可能在2750年徹底消失。
02 高昂的生育成本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可以說任何問題都是經濟的問題,或者說跟經濟發展緊密相關。
人口問題同樣如此。
中國總和生育率的下降固然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但與歐美發達國家人口生育率下降的誘因依然有著顯著的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相同的部分。
從社會進程上來說,隨著生產力的空前提高,科技的大力發展,女性的社會與經濟地位、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生孩子這件事的功能性確實在衰弱。
與農業社會不同,步入工業時代和當下的后工業化時代,男女在大部分社會分工上表現出的工作能力大差不差。
所以,婚姻作為避險與生存的“功能性”逐漸減弱,晚婚晚育、單身主義思潮盛行,社會趨向原子化發展。
相比渾渾噩噩、按部就班的結婚生子,這一代早慧的年輕人尋找的不是搭伙過日子的孩子爹,而是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系。
反饋到數據上就是,結婚率連續9年回落,2000-2020年平均初婚年齡從24.2歲推遲至28.7歲,初育年齡從24.3歲推遲至約28歲。
而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大幅延長,功利性的生育意愿逐漸消退。
與此同時,由于高強度的工作與快節奏的生活,不孕不育的比例大幅攀升。
2022年,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研究團隊在《人類生殖進展》期刊發表論文稱,從1973年至2018年,全球男性平均精子數量下降62%,精液中的精子濃度下降52%。
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2021年我國的生育實現率分別為87.2%、77.3%、63.3%。
翻譯過來,就是100對想要孩子的夫妻,最終只有63.3對夫妻成功生下了孩子。
而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同的,也是導致我國新生兒數量從2016年高峰時的1785萬人跌至2023年的902萬,短短7年時間,新生兒數量減少近50%,創下1949年以來最低水平的,是高昂的生育成本。
我們先來做一個橫向對比:
據澤平宏觀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顯示,把一個孩子撫養到剛年滿18歲所花的成本相對于人均GDP的倍數:澳大利亞是2.08倍,法國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國是3.64倍,美國是4.11倍,日本是4.26倍,而中國是6.3倍,幾乎是全球最高的。
我們再來看下具體的數據:
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53.8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約68萬元。
其中0-17歲城鎮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66.7萬元;0-17歲農村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36.5萬元。
我們來做到簡單的算術題,17年花掉53.8萬元,也就是平均一年要花3.16萬元,平均一個月要花2633元。
家里有娃的朋友們都知道,尤其是城鎮家庭,這個數據顯然是有點保守了。
幼兒園學費,各類興趣班(補習班),吃穿用度,各類設備,書本文具,出門玩耍,以及免不了兒童醫院定期報道……任何一項的背后都是毛爺爺堆起來的。
劃重點,這些費用還不包含買學區房扔進去的大幾百、甚至上千萬。
而這僅僅是經濟成本,還有大量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無法用金錢衡量。
根據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計算后發現,從2010年到2018年的這近十年時間里,小學生家長每周輔導作業的時長從3.67個小時增加到了5.88個小時;初中生家長每周輔導作業的時長從1.56個小時增加到3.03個小時。
而在孩子0歲至3歲時,女性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分別減少15小時、12.5小時、5小時、7小時。
換句話來說,就是養娃更費媽(爸)了。
所以到了招聘市場,對于已婚有娃的大齡打工人,尤其是大齡女性非常不友好。
即便是有工作的職場女性,生養孩子也會導致女性降薪,甚至被裁員。據澤平宏觀的研究數據顯示,在中國,每生一個孩子會導致女性工資率下降12%-17%。
對于很多職場媽媽來說,休產假、生孩子就是她們不能升職、績效最差、被降薪甚至裁員的“原罪”。
不僅如此,由于沒有老人幫襯,以及自己打工賺的工資還不夠請個育兒嫂,有些職場媽媽索性干脆辭職,回家全職帶娃。
正是由于高昂的生育成本,苛刻的招聘需求以及對于女性無形的職場歧視,讓中國人的平均生育意愿(理想子女數)全球最低。
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國家的平均理想子女數都超過2個,而中國人則不足2個。
人口減少到底可怕在哪
為什么大家這么關注人口的減少?因為它的影響不僅是巨大的,而且這記回旋鏢會精準打到我們每個人的頭上,無一幸免。
比如,從行業層面來看,幼兒園、小學的減少,教師崗位將首先受到沖擊。
天津市西青區教育局發布了《西青區中小學教師聘期管理實施辦法》,提出從今年8月開始,全面實行中小學教師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打破“一聘定終身”。
換句話來說,就是教師編要不保了。
而從更加宏大的社會層面來看,當前新生兒的減少意味著未來勞動力的減少,也意味著,作為當下勞動力的我們,退休后可能面臨著無人供養的窘境。
根據《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3》的數據顯示,到2030、2040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分別達2.6億、3.5億,約占全球老人比重分別為25.6%、26.5%,意味著全球每四個老人就有一個中國人。
這么龐大的老年群體是需要養老金供養的。但與此同時,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卻在持續下降。
根據中國社科院《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的數據顯示,養老金收不抵支將出現在2028年,到2035年將耗盡累計結余。
即便假設退休年齡男女都為65歲,并且養老金的繳費比例依然是20%的情況下,無論何種生育水平假設,養老金累計結余都將在2032年左右消耗殆盡。
分析到這,又和生育率的降低閉環了。面臨老無所依的未來、高昂的養育成本以及朝不保夕、隨時“畢業”的工作,年輕人們哪敢說生就生。
張愛玲那句亙古名言:“如果孩子出生是為了繼承貧困,不生也是一種善良。”即便到了若干年后的今天,依然一語成讖。
如果我們的就業環境沒有任何改變,養育成本依然高不可攀,年輕人依然沒有寬廣的上升通道,那就別再綁架年輕人們生孩子了。
大家的用腳投票還不夠明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