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銀行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按季對央行金融機構評級(以下簡稱央行評級)結果為安全邊界內的1-7級銀行a開展預警工作,力求抓早抓小、“補短板”“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一、銀行風險監測預警工作基本情況高風險機構的風險積聚往往有跡可循。
近年來多個典型風險案例中,有些高風險機構的部分指標表現異常。如果能及時發現這些潛在風險,將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可有效避免損失擴大,降低風險處置成本,提升金融風險防范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中國人民銀行針對央行評級結果為1-7級的銀行,建立了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涵蓋擴張性風險、同業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綜合風險五個方面指標。對于監測預警工作中發現的異常指標和苗頭性風險,中國人民銀行及時采取措施,推動大部分銀行異常指標回歸至行業正常水平,避免潛在風險演變為實質風險。同時也要看到,指標異常不代表銀行已經是高風險機構或者一定會出現風險,但有必要充分利用現有日常監測和監管中獲取的數據和信息,及時識別潛在風險隱患。
二、銀行風險的監測預警結果預警銀行風險識別情況。
2020年第四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人民銀行共開展9次銀行風險監測預警工作,累計識別預警銀行413家次,剔除同一家機構多次觸發預警的情況后,共識別預警銀行228家。
風險類型方面,以同業風險和擴張性風險為主,合計286家次,占比為69%;
機構類型方面,以村鎮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為主,合計295家次,占比為71%(見圖1、圖2)。
絕大多數預警銀行經整改后已退出預警名單。
對于已識別出的預警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綜合施策,推動其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是通過下發風險提示函、約談高管等方式,督促預警銀行及時整改。同時加大風險監測力度,持續關注預警銀行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二是將預警銀行的風險情況通報監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形成監管合力。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末,228家預警銀行中已有197家退出名單,占比為86%,其中超過7成在識別后2個季度內退出。2022年第三季度,有6家預警銀行因逾期貸款增速、客戶集中度等指標異常,觸發信用風險預警。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及時進行風險提示,貼身督導整改工作。
2022年第四季度,預警銀行加大清收力度、壓降大額風險暴露客戶授信規模,6家銀行均退出預警名單。
三、下一步工作持續加強銀行風險監測預警工作,進一步優化預警指標體系。
一是關注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銀行業機構經營總體情況,動態調整監測指標,及時體現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風險狀況。
二是根據不同區域銀行的風險特征和所處的經營環境,探索建立區域性、差異化預警機制。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
閱讀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