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聊城市
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目前轄有2個市轄區、5個縣、1個縣級市,共有8個縣級政區。而在清朝,聊城市這片區域絕大部分屬于東昌府,共領一州九縣,共有10個縣級政區。
1930年《山東分縣新圖》中的今天聊城市一帶
雖然在縣級政區數量上,今天的8個和清朝的10個,僅僅相差2個,但是其區別卻是很大的。其中古今最大的不同有兩個,一是清朝時由山東省東昌府所管的館陶縣,今天則劃入河北省邯鄲市;二是清朝時山東省東昌府內曾轄有三個“平”,分別是清平縣、博平縣、茌平縣,今天在聊城市內則僅剩下茌平區,博平和清平兩縣已經消失。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平原省聊城專區》地圖,其中可見清平縣、博平縣
在清乾隆《東昌府志》的形勝里記載東昌府:
府地平土沃,無大川名山之阻……
短短幾個字,道盡了聊城市的地形,是地勢平坦的沃土,也正是這樣的地形,產生了許多以“平”為名的地名,其中的清平、博平、茌平3個名字還分別成為了縣級政區。
清平縣,原為漢朝貝丘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改貝丘為清平,五代后唐時曾廢為清平鎮,后又于宋初復置。
1911年《山東全省州縣自治區域全圖》中的清平縣
博平縣,春秋時為齊國博陵邑,漢置博平縣,后周末、隋初,曾屬于在館陶所置的毛州,尋改屬博州。從元朝開始屬東昌路、明清屬東昌府。
1911年《山東全省州縣自治區域全圖》中的博平縣
茌平縣則是在秦朝置縣,原是齊國重丘邑,春秋諸侯曾同盟于重丘,即此。北朝后齊、唐朝曾被廢,后不久又復置。
1956年3月6日,國務院發出了《關于撤銷山東省魚臺等24個縣的決定》。8日,山東省人民委員會發出了《關于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命令》:原德州專區的夏津、武城、德縣、平原、禹城、齊河6縣和德州市劃入聊城專區。同時撤銷觀朝、濮縣、清平、博平、堂邑5縣建置。其中涉及清平和博平的內容有:
博平的運河以西的部分村莊分別劃歸聊城、臨清,其余劃歸茌平;清平的舊城(今清平鎮)區劃入高唐,康莊、康盛莊、魏灣、戴灣、胡里莊、松林、王集、金郝莊等地劃入臨清。
其實在1956年,國家在行政區劃方面的動作還是巨大的,很多縣被合并,主要意圖是想減少行政管理人員與層級,優化縣區資源布局。
至于為何把清平縣和博平縣確定為被撤銷的縣,主要原因大概是因為這兩個縣太小了。雖然沒有找到它們的面積數據,但是在清初所修的《欽定類書集成》地輿中東昌府各縣編戶數量,按照由少至多排列如下:
觀城縣編戶一十里。
范縣編戶一十二里。
清平縣編戶一十二里。
堂邑縣編戶一十七里。
博平縣編戶一十八里。
在東昌府編戶數量最少的5個縣中,就有清平、博平2個縣,其他的3個縣,觀城縣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就被并入到朝城縣,成為觀朝縣,另外還有堂邑縣,在1956年被撤銷的縣里都位列其中。由此也可以看到,按照縣域面積大小和人口多寡來確定是否撤銷,可能也就是當時撤縣的主要原則。
而在《欽定類書集成》中,茌平縣的編戶有三十六里之多,是名副其實的大縣,當然能夠保留了。
有了這次變動,在聊城市區域內的縣區原本有著三個“平”,到了今天也就剩下一個“平”了,另外兩個“平”成為其他縣的鎮。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