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和核心引擎。截至2023年11月,全國國家高新區已達178家。其中,位于關中平原的西安高新區,就是它們中的佼佼者。
前不久,由賽迪顧問發布的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2024)榜單和園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先進制造)百強榜單顯示,西安高新區分別位列第10和第6位,連續三年入圍全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園區前十,穩居全國園區百強的“頭部陣營”。
差不多同一時間,西安高新區還傳來另一個好消息:上半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438.11億元,增量270.8億元,同比增長23.2%,總量和增量均位居陜西省和西安市第一。
2021年8月,也即“三十而立”之際,西安高新區確立了“四個高新”發展戰略——建設實力高新、科創高新、品質高新、幸福高新。上述成績,可以說為外界觀察實施三周年的“四個高新”戰略的實際成效,提供了一份有分量的參照。
但“四個高新”的目標遠不止于此。就在日前,西安高新區召開2024年半年工作會暨高質量發展大會,動員全區上下高舉改革旗幟,用好“關鍵一招”,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努力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西安實踐中走在前、作示范。
可以說,在關中大地上,這座躋身全國十強的頭部園區,正在持續釋放開放型經濟的強勁勢能,并不斷朝著宜業宜居的“理想之城”加速邁進。
“科創高新”是招牌,也是可推廣的高質量發展模式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西安高新區成立于1991年,至今已有33年。“四個高新”發展戰略的確立,既代表的是對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新追求,也可以說是對多年來的發展路徑和成就的一種自我確認。因為“實力、科創、品質、幸福”,這些美好詞匯,西安高新區的確配得上。
如從實力看,西安高新區202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32.55億元,這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中西部一般地級市的經濟總量。從陜西和西安來看,這一GDP規模分別占到全省的9.9%和全市的27.7%。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的成績單也著實亮眼。這樣的“實力”,充分詮釋了作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和核心引擎”的角色。從科創方面看,這里集聚了西電、西工大等一批高校,擁有各類科研院所49家,在全國最早建立起全生命周期創業孵化體系,成為萬千創客逐夢奮斗的起點。尤其是近年來,西安高新區緊抓西安“雙中心”(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機遇,堅持從技術源頭、技術需求“兩端”同時發力,充分挖掘科教資源這個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富礦。數據顯示,西安高新區近三年推動高校院所完成科技成果轉化超過1000個,技術合同交易額從460億元提高到1100億元,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全國高新區第一。
作為全國科教重鎮和繼北京、上海及粵港澳大灣區后全國第四個獲批建設“雙中心”的城市,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一直是西安在推動產業升級上需要重點破解的難題。而西安高新區在科創上所展現出的良好勢頭,無疑讓人對西安破解這一難題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事實上,“科創高新”目前已不單單是西安、陜西的一塊招牌,而更成為一種在全國范圍都具有推廣價值的園區發展模式。這次賽迪顧問發布的相關報告將全國59個GDP千億園區分為五種可推廣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其中,西安高新區和北京經開區一道,被作為創新策源轉化模式的代表——它們依托區域富集的科教智力資源,深入科技體制改革實踐,以構建科創服務體系為抓手,推動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轉化和應用。這樣一種發展模式的成形,未嘗不是“實力高新”“科創高新”含金量的一種更高維度的印證。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依托區域富集的科教智力資源,并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轉化和應用等方面積累形成可復制推廣路徑的西安高新區,必將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硬實力挑起更重的擔子。02掌握“國際語言”,開放型經濟風頭正酣當然,高新園區的發展,最終還是要以產業為先導。這方面,西安高新區有兩個突出特點。
其一,新質生產力,蔚為壯觀,比如,這里有全球技術水平最高、生產規模最大的存儲芯片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今年1-7月,全區汽車產業集群規模達985.3億元。在龍頭企業的牽引帶動下,汽車上下游產業鏈迅猛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整車、電池、電子、零部件等全產業鏈生產體系。大批汽車零部件企業正在加速向園區聚集,這些企業不僅包括天津鵬翎這樣的國內行業“領頭羊”,還有法國埃頓、法國泰富集團、西班牙通林等國際知名廠商。
同時,這里有全球唯一的類人膠原蛋白生產廠家,世界唯一的Chiplet芯粒定制化高性能計算解決方案提供商,還有全國唯一寬禁帶半導體領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增材領域創新中心……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西安高新區新能源汽車、光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五大主導產業產值達到2081.37億元。
顯而易見,上述主導產業,無不都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在此基礎之上,今年5月,西安高新區又明確提出“新目標、新源頭、新支撐、新動能、新主體、新模式、新場景、新市場、新環境”等“9新”路徑,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制定了“路線圖”。
但客觀說,新質生產力就應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標配。西安高新區產業經濟發展的第二個特點,則體現在開放型經濟的打造上。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西安高新區在這方面堪稱是提供了一個微觀樣本。
早在1993年,也即西安高新區剛誕生2年左右,就迎來第一家外資企業,并創下了“1994年1月破土動工,同年12月即投產”的驚人速度。據此也可以說,西安高新區自帶開放和國際基因。到目前,歷經30多年的探索和發展,西安高新區已成為陜西乃至整個大西北地區的一扇對外開放的窗口。匯聚的頭部企業,從三星電子、美光半導體,到力成半導體、霍尼韋爾等,都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當前新的全球經貿格局下,西安高新區的對外開放步伐并沒有放慢。以2023年為例,該區在外資引進方面接連取得突破,韓國榮達材料、聯合汽車電子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德國自動化設備制造公司BBS研發中心等一批項目簽約落地,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新注冊外資企業60家,產業外向度進一步擴大。
產業外向度為何如此重要?這是因為,一個區域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規模和深度,往往決定著它的產業發展上限。要搶占全球產業“微笑曲線”的制高點,要擺脫“內卷”,就更需要在全球市場中尋找新機遇、開辟新天地。
這方面,西安高新區可以說具有“天時地利”之便。如從開放平臺看,目前西安高新區已有2個綜合保稅區、1個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1個外貿轉型升級基地、1個國家生產性物流樞紐、1個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從開放區位看,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區域,西安實現了由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的躍升。而高新區作為西安的一面開放旗幟,自然在其中要挑起大梁。
當然,開放平臺和區位優勢,并不意味著外向型經濟產業的建立就是“等風來”。這背后更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打造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西安高新區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其中,“探索服務型制造業新模式”“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境外輸出新模式”等具有陜西自貿試驗區標志性的12項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這與“制度型開放成為當前新一輪高水平開放的核心要求”形成了呼應。
同時,西安高新區還持續優化貿易便利化水平,先后推出“先進區、后報關”“批次進出、集中申報”“跨關區流轉”“數智關務服務體系”等便利化措施,把通關時間大幅壓縮75%以上,綜保區內企業設備進口通關時效由原來的13小時縮短至7小時。
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條件與貿易便利化條件,實際上就相當于一種“國際語言”。而有了“熟練”的“國際語言”,西安高新區受到全球投資者的青睞,并日益成為歐洲企業在中西部拓展業務的首選目的地,成長為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03擦亮“幸福高新”招牌,加快構建“理想之城”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全國數以千億計的大大小小的各類開發區、新區,在定位上其實屬于有別于行政區的功能區。西安高新區就是這一類型。
顧名思義,功能區一般就是為了承載某種功能而生。像全國高新區主要是著眼于產業發展規律,專門為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也即突出的是產業功能。但是,隨著產業、資源、人口的聚集,現代高新區已越來越成為真正的“科技新城”,它在發展形態上與一般行政區的區別越來越模糊。西安高新區就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之一。
但從“科技新城”邁向“幸福高新”,這還主要得益于西安高新區長期以來對產城融合協同發展的重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新區、新城,往往偏重于經濟產業的發展,而在城市建設,如配套公共服務方面存在短板,從而在人居指數上往往表現一般。而西安高新區,正在極力避免這一點。
以生活配套為例,近年來西安高新區以絲路科學城、絲路軟件城“雙城”建設為牽引,不斷完善城市功能配套,進一步“扮靚”宜居宜業美好家園:一大批高品質酒店、住宅、商業綜合體建成投用;大仁遺址公園、聽風公園等多個綜合性公園及口袋公園不斷上新;內暢外聯的立體交通體系日益完善……
比如,公共交通方面,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區共建成市政道路21條、18.6公里,市政橋梁2座、人行天橋1座,灃邑大橋等50個市政基礎設施集中投用,打通靈韻北路、灃鎬大道、經二十二路等6條主干道,對外通達、對內便捷的交通路網體系日益完善。其中,備受關注的地鐵6號線南延伸段即將開通、8號線將于年底通車。而西安云巴正式投用,日均2.6萬人次享受到了這種全新交通方式帶來的出行便捷。公共服務方面,近年來西安高新區高標準推進高品質學校項目建設,完成高新一中改擴建項目,4所幼兒園建成投用,新增學位1290個;不斷加大醫療衛生事業投入,高新區人民醫院、啟迪兒童醫院、國際醫學康復醫院開診運行,構建起以5家三級醫院為龍頭、1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骨干、19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和143個村衛生室為基底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
可以說,這些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務的完善,為“幸福高新”提供了堅實支撐。
其實,這種聚焦于民生福祉方面的持續發力,與推動產業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眾所周知,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園區,以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為支撐,本來就有別于過去煙囪林立的老工業園區,它對環境、交通等配套服務的要求本來就更高。同時,只有真正推動產城融合協同發展,才能實現產業與人才的“雙向奔赴”,最終形成“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的良性循環。事實上,在全社會對人居要求日益提升的今天,人們對于城市發展的期待已變成了一種全方位的追求——不僅要能提供就業、生存的機會,更要有適宜生活的配套環境。在這個意義上,“幸福高新”呼應的其實也是人們對“理想之城”的熱望。
外向型經濟實力出眾、科創活力不斷迸發、幸福成色持續充實,這些為“品質高新”寫下了最好的注腳。它代表的是產業品質、高質量發展品質,也是民生品質,而最終匯聚的,是一座高品質的“理想之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