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彩石廣義指:嘉陵江流域及支流系等上下游段所盛產的彩色水石。狹義指:嘉陵江流域段所盛產的彩色水石。
從水文系看:嘉陵彩石主要產自嘉陵江流域段;其中支流域有:白龍江、涪江和渠江為主分支流域也產嘉陵彩石。
從地質構造看:嘉陵江上游地區地質構造異常復雜。
陽平關以上河段處于印支期巴顏喀拉冒地槽褶皺帶,由厚度至少在1萬米以上的中、上三疊統復理石組成,該地槽褶皺發生在晚三疊世諾立克期之初;
陽平關以下至昭化段則主要位于中生代燕山期龍門或大巴臺緣褶皺帶,該臺緣褶皺帶在早古生代為揚子地臺北緣的拗陷帶,燕山運動時期全面褶皺,形成臺緣褶皺帶;
嘉陵江中下游地區,在構造分區上屬于中、新生代四川臺坳。
四川臺坳在古生代時期是揚子準地臺相對隆起的地帶,印支運動后轉變成大型凹陷,喜馬拉雅運動后全面褶皺隆起,川中基底剛硬,故地表褶皺和緩。
從地層特征看:嘉陵江流域的地層主要是下三疊統嘉陵江組,按照巖性分為5個巖性段:嘉一段、嘉二段、嘉三段、嘉四段和嘉五段。
依據地質巖石類型、沉積構造和生物化石等標志,可將四川盆地下三疊統嘉陵江組劃分為碳酸鹽臺地沉積體系和碎屑巖。
嘉陵彩石色彩斑斕,有紅、黃、綠、白(白色極少)、黑等主要色澤,石質細膩堅硬,具有豐富多彩的觀賞性。
嘉陵江彩石是水沖石的一個類別,從地質學分析,它是沉積巖或變質巖經歷地質作用形成而來。
其五彩斑斕的色彩是巖石體經水文系長期地質作用變化而成,故而改變巖石的色彩,形態構造,形成嘉陵彩石獨特的觀賞性。
嘉陵江彩石賞石文化依據現有史料,可追溯到唐代詩圣杜甫,途經嘉陵江今廣元市城區千佛崖段所作石柜閣,贊曰:“蜀道多早花,江間饒奇石”。
目前,我們雖無法考證詩圣杜甫所看到的奇石種類,也正因如此,我們也不能否定它不是嘉陵彩石,嘉陵彩石名源于嘉陵江,也是嘉陵江最常見的漂亮石種。
如果,引用詩圣的蜀道奇石文化,那么從廣義看:蜀道線路所產奇石種類均在杜甫詩贊的奇石之列。
從狹義看:詩圣杜甫所作石柜閣詩中的奇石,依據嘉陵江地質水文系看色彩艷麗與眾不同,極大概率杜甫所看到的奇石就是嘉陵江盛產石種最多的彩色石頭。
詩圣杜甫的詩中描繪:“蜀道多早花,江間饒奇石”,前后詩景押韻對比,蜀道隆冬時節兩邊茂密的植被像盛開的早花一樣,萬紫千紅,而對應的是嘉陵江中千奇百態的奇石一眼望收,色彩斑斕。一句詩前后兩景與色彩呈鮮明對應。
這句詩中,蜀道指金牛道中(今廣元千佛崖段)石柜閣,看到兩邊茂密的植被,有萬紫千紅之景;又看到嘉陵江中有豐富異常的奇石,色彩斑斕,被此景象震撼。
正是這句詩正對應了,四川盆地的冬季山林植被的色彩景象與嘉陵江里盛產豐富多彩的奇石。
嘉陵江及其支流所產嘉陵彩石均在蜀道文化地緣中,挖掘好賞石文化根源,對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升華,只有傳承文化才有更好的延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