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1、同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
如: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
2、從屬關系的概念(一個概念的外延被另一個概念的外延全部包含)
如: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熱帶雨林帶。
熱帶雨林氣候是一種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是一種植被類型,熱帶雨林帶是一種自然帶類型。
3.交叉關系的概念 兩個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
如:東西方向、東經度、西經度、東西半球、東西時區。
4.因果關系的概念(兩概念內涵相近卻不相同。)
【謹防出錯】稍不留意,就將某地農作物答成油菜籽、棕油,這樣的錯誤屢見不鮮。或因粗心大意,或因缺少生產生活常識,應引起注意。
5.不相容并列關系的概念
如: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
糧食作物 :水稻、小麥、玉米、高粱、大 豆、蠶豆、碗豆、綠豆、甘薯、馬鈴薯
經濟作物:棉花、黃麻、油菜、花生、芝麻、 甘蔗、甜菜茶、咖啡、可可、人參、貝母等。
6.對立關系的概念:氣旋與反氣旋
二、具體概念區分
1.星際物質和行星際物質
星際物質是指存在于整個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行星際物質則是指在太陽系中,廣大的行星際空間分布著極其稀薄的氣體和極少量的塵埃物質。
故星際物質應包含行星際物質。
2.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是指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是一個物理概念。
太陽輻射強度則是一個物理變量,是指一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上在一分鐘內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大小隨太陽高度角、緯度和時間而定,其中太陽高度角是主要因素。
太陽常數則是一個物理定量,是指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上,在地球大氣上界,垂直于太陽光線的每平方米面積上,每分鐘內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數值為8.16焦/平方厘米·分
3.降水、降雨
降水包括雨、雪、淞、霧、露、霜、霰、雹等多種形式,而降雨僅僅是降水中的一個主要類型而已。
4.流量、徑流
流量是單位時間內通過某過水斷面的水體的體 積,如果測得斷面平均流速,則流量等于平均 流速與過水斷面面積的乘積。多年平均流量, 又稱“正常徑流量”,其大小基本上反映了過水 斷面以上流域內水資源的豐沛程度。單位是立方米每秒,則流量的方程為: (S為截面面積,v為水流速度)
徑流是指降水扣除蒸發量等損耗后沿地表、地下運動的水流。
5.永久性積雪、季節性積雪
永久性積雪、冰川是指分布在高緯度的兩極地區或高山地區。一般只是在氣溫高的季節有稍許融化,可補給江河。
季節性積雪則是一般分布在緯度較高、冬 季氣溫較低的溫帶和寒帶地區,到次年春 暖以后積雪可全部融化成水,使該地河流形成春汛,也可使土壤濕潤,形成好的墑情,利于春播。
6.印度板塊、印度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全球六大板塊之一,主要包括印度洋、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和部分太平洋。
印度板塊從屬于印度洋板塊,是它的一個子板塊,為小板塊,由陸殼組成,屬大陸板塊。
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板塊(而非印度洋板塊) 與亞歐板塊兩大陸板塊碰撞產生的,故此處多地熱、地震等地殼活動。
7.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和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
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基本構造有褶皺和斷 層兩種形式。
8.礦物、礦床、礦產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于礦產,只有在巖石形 成過程中,一些有用的礦物在地殼中或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 用要求時,才成為礦產。礦產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有礦產不一定 就叫礦產。礦產是在一定地質作用下,礦產的富集地段稱為礦床。
9.土壤、土地、土地資源
土壤是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土地是陸地的表層部分。土地比土壤內涵豐富,除土壤外,
還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巖石和巖石的風化物。
土地資源指人類在目前和可預見到的將來能開發利用的各種類型的土地,它即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
10.草原、草地、草場
草原指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蓋著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場指用于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統稱。草地屬于土地資源,而草原、草場屬于生物資源。
11.森林覆蓋率與林木蓄積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的占有情況。
后者則指森林面積上生長著的林木材蓄積總量,是測定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總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12.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從自然界中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無任何人工加工。
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成人們需要的另一種形式的能源,如煤汽、 焦炭、核電、水電等,都是一次能源轉換成 的二次能源形式。
13.副熱帶高氣壓帶與副高
副熱帶高氣壓帶:是七個氣壓帶中的一個;
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簡稱,對我國天氣、氣候及旱澇有較大影響。
14.東南丘陵與江南丘陵
東南丘陵是北至長江,南至兩廣,東至大海,西至云貴 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總稱。
南嶺以北,西起武陵山,東至武夷山,湖南和江西兩省以及安徽南部的丘陵稱為江南丘陵。
南嶺以南,廣東、廣西的丘陵稱兩廣丘陵。
浙閩邊境的仙霞嶺和閩贛邊界的武夷山,是長江與東南沿海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這一列東北—西南走向山脈以東、浙江和福建境內的丘陵,則稱為浙閩丘陵。
15.地方時、區時、時區、國際標準時間、北京時間、北京的地方時
地方時:因經度不同的時刻。地球上有無 數個地方時。
時區: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 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 將全球分成24個時區,其中東西12區各半 個時區。
區時:國際上規定每一時區都采用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間,這就稱為區時。
國際標準時間:中時區的區時,即格林尼治時間.也即是0度經線的地方時.
北京時間:我國統一采用的標準時間,等同于東8區的區時,或東經120度的地方時。
北京的地方時:指東經116度的地方時。
16.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
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是表達晝夜狀況的指標,大于0為白晝,小于0時為黑夜,等 于0時在晨昏線上。某一時刻太陽高度的分布特點 是從直射點向四周遞減
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是太陽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時為12點時的太陽高度
分布規律是: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
17.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 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為劃分標準, 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
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18.無霜期、積溫、生長期、降水變率
無霜期:指一年中終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 一段時間。一般在我國由南向北,沿海向 內陸逐漸縮短,它與生長期(作物生長的 時期)的長短呈正相關。
生長期:作物可能生長的時期或作物從播 種到成熟的時期,前者稱氣候生長期,緯 度高地區生長期短,后者稱作物生長期, 同一農作物在高緯高山地區生長期長。
積溫:日平均氣溫高出某一特定的溫度期間的溫度的累積總和。
降水變率:表明降水平均變化情況的量。以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數與多年平均降水量 之比的百分數。降水變率越大表示降水量 不穩定,旱澇頻率越高。季風氣候區降水 變率大。
19.鋒面與氣團
氣團:大范圍性質均一的空氣。根據與流 經地區氣溫的對比,可以分為冷氣團和暖 氣團。
鋒面: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界處。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明朗,氣團交界處天氣多變。
20.亞熱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均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
季風性濕潤氣候沒有季風氣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氣溫可能沒有季風氣候高,降水也沒有季風氣候集中,冬季氣溫稍高,降水也稍多。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亞的東岸。
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東亞(中國秦嶺淮河以南、日本、朝鮮半島南部)
21.臺風與颶風、氣旋與反氣旋、鋒面氣旋、熱帶氣旋
臺風與颶風:均是熱帶氣旋中最強的一級。因所處海域不同而名稱各異。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稱為臺風,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稱為颶風。
氣旋與反氣旋:分別是低氣壓與高氣壓空氣的運動狀況。
鋒面氣旋:是含有鋒面的氣旋,鋒面發育在低壓槽中。
熱帶氣旋:是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形成的一種氣旋, 當其中心附近風力達到12級或以上時稱為臺風或颶風。
22.焚風與干熱風
焚風:沿著背風山坡向下吹的熱干風叫焚風。當氣流越過山脈時,在迎風坡上升冷卻,起初按干絕熱直減率(即1℃/100米)降溫,當空氣達到飽和狀態時水汽凝結,氣溫就按濕絕熱直減率(即0.6-0.8℃/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過山頂后,空氣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絕熱直減率(即1℃/100米)上升,導致山地背風坡氣溫高于迎風坡,因而形成焚風。
干熱風:是一種高溫干燥并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氣象災害。
23.氣候的要素與氣候形成因子
氣候的要素指氣溫、降水、氣壓和風,其中主要是氣溫和降水。氣候的形成因子指影響氣候的要素,有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狀況和人類活動等。
24.氣候類型和氣候特征
氣候類型是根據各地氣溫和降水狀況,將全球氣候劃分的若干種類型。而氣候特征則是某種氣候類型在氣溫和降水方面長期穩定的 基本特征。
25.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候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
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引起的一種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
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分布的才是季風氣候。
如澳大利亞西北部
26.積溫與氣溫
積溫是指日平均氣溫≥10℃的植物持續生長期內的日平均氣溫的累積,它反映一地生長期內溫度的高低和熱量的多少。
氣溫是指一地大氣溫度的反映。
27.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巖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生的,只有當巖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形成斷層,巖石必定斷裂,但巖石產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于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28.洪災與澇災
澇災:由于本地降水過多,地面徑流不能及時排除,農田積水深度過大,時間過長,使土壤中的空氣相繼排出,超過作物耐淹能力,造成作物根部氧氣不足,根系呼吸困難,并產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質,影響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死亡,農業減產的災害。
洪災:由于江、河、湖、庫水位猛漲,堤壩漫溢或潰決,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災害。洪災除對農業造成重大災害外,還會造成工業甚至人員生命財產的損失。洪水是一種峰高量大、水位急劇上漲的自然現象。洪水按其成因可分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雨雪混合洪水等。
29.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是在靜態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而侵蝕是在較為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于察覺。
30.增長率增減與數量增減
人口增長率降低≠人口數量減少,人口增長率為負值時,人口數量才減少。
31.比重變化和絕對數量變化
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石油的消費比重下降 并不等于消費量下降。
32.農業生產類型與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
按生產對象分類通常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按投入多少分類為粗放農業(投入少)和密集農業(投入多);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發展中國家)和商品農業(發達國家)。
由于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內的較穩定的、區域性的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世界主要有六種:
(1) 季風水田農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2)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干旱、半干旱氣候區
(3)種植園農業: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美國南部以及薩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谷物農業: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中國東北、西北
(5)混合農業: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
(6)乳畜業: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
中國農業地域類型
33.暴雨與風暴潮、海嘯
暴雨:24小時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稱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風暴潮:由于風暴或臺風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 升的現象。
海嘯:由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或海底地 震 造成的海面惡浪并伴隨巨響的現象。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
34.降水、降雨
降水包括雨、雪、淞、霧、露、霜、霰、 雹等多種形式,而降雨僅僅是降水中的 一個主要類型而已。
35.工業結構與產業結構
指各工業部門組成及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常指部門結構、輕重工業結構和采掘—原材料—制造工業結構三種。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征概括為產業結構。
36.潛水、承壓水、自流盆地
潛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的隔水層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潛水面的絕對標高為潛水位。潛水面至地面的距離稱為潛水的埋藏深度。大氣降水與地表水可直接補給潛水,故潛水位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承壓水:布滿上下隔水層之間的無自由水面并承受一定靜水壓的地下水。當承壓水位高于地面高程時形成自流水。
自流盆地:由承壓含水層參與構成的向斜和構造盆地。在自流盆地的補給區,含水層出露地表接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及潛水的補給,在承壓水位高于地面時承壓水自行流出地表形成上升泉。
37.永久性積雪、季節性積雪
永久性積雪、冰川:是指分布在高緯度的兩極地區或高山地區。一般只是在氣溫高的季節有稍許融化,可補給江河。
季節性積雪:則是一般分布在緯度較高、 冬季氣溫較低的溫帶和寒帶地區,到次年 春暖以后積雪可全部融化成水,使該地河 流形成春汛,也可使土壤濕潤,形成好的 墑情,利于春播。
38.河流的水系特征與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回答的關鍵點位“兩期(結冰期、汛期)、兩量(含沙量、流量)、兩水(水位、水量)”
河流的水系特征則需要回答:河流長度、流向、 流域面積、水系的形狀、河網密度、落差或峽谷 分布。
【常見的水系形狀:向心狀、放射狀、平行狀、網狀、扇狀水系】
39.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厄爾尼諾: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高的現象。
拉尼娜: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低的現象。
兩者都會引起世界各地的氣候異常,如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南太平洋東岸降水 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40.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象。
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41.地形和地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如山地、平原、高原等。它不僅包括地勢的高低起伏,而且包括范圍的大小、坡度的陡緩等不同狀況.
地勢:僅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例如我 國地形特征包括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兩個方面而地勢特征僅為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42.地形和地貌
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五大地形為:高原、平原、山 地、丘陵、盆地。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種面貌,是不同的地質條件造就的,各種內外力作用后的結果。根據形態分類則可以劃分出五大地形;根據成因分類則有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風蝕地貌、雅丹地貌等。所以說,地貌的概念其實比地形要大。
火山口
甘肅張掖丹霞地貌
新疆雅丹地貌
喀斯特地貌
43.地形類型和地形特征
地形類型是指人們對地表形態劃分的基本 類型,一般分為五種,即:山地、平原、 高原、盆地、丘陵等。
地形特征則是指在地表形態高低、起伏、 大小等方面基本特點。例如,華北平原的 地形類型是平原,地形特征是地勢平坦, 一望無際。
44.地形與地質構造
地形指地表的形態,而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在地殼中留下的足跡,是地表之下的巖層發生變形和變位。
45.地形和地形區:
基本地形有5種: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而地形區要寫具體名稱。例如,在答題時,問青藏高原的地形應該答高原,而問地形區應該答青藏高原。
46.地形類型、地形特征、土地利用類型:
地形類型是指人們對地表形態劃分的基本類型,一般分為五種,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地形特征則是指在地表形態高低、起伏、大小等方面基本特點。例如,華北平原的地形類型是平原,地形特征是海拔50米以下,地勢平坦,一望無際。
土地利用類型分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設用地等。
47.山地和山區
山地是山所盤踞的地面,一般海拔500米 以上,地表崎嶇不平。
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總稱山區。我國山地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山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
48.山前沖積扇、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三者都屬于由于流水的沉積作用,但位置有所不同.
山前沖積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
沖積扇三角洲
沖積平原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
河口三角洲則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
49.峽谷、峽灣
峽谷:V 形谷的一種,是狹而深的河谷, 多發育于地殼抬升的山區,河流強烈下切 而成。
峽灣: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沒形成的狹窄的海灣。特點是狹長、曲折、岸壁陡峭,世界最深的峽灣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亞海岸, 還有挪威的西海岸。
50.雅丹地貌與丹霞地貌
雅丹:是由平行相間排列的吹蝕溝槽與壟崗組成的崎嶇破碎的地面。通常發育在干旱的湖積平原上由泥質巖層經定向風沿裂隙不斷吹蝕形成。以新疆羅布泊雅丹附近最為典型。故名。
丹霞:發育于紅色砂、礫巖層之上,沿巖層垂直節 理由水流侵蝕及風化剝落和崩塌后退,形成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墻、石峰、石柱等奇險的丹崖赤 壁地貌稱丹霞地貌。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 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
51.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圈
地殼的范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軟流層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
巖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系可表示為:巖石圈=地殼十上地慢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52.耕作制度、復種指數與墾殖指數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是指一年內在同一耕地上種植作物的次數。
復種指數是一農業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
墾殖指數則是一國或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 別反映出某地農業生產力水平、耕地重復利用和開發的程度。
53.農作物與農產品
54.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
55.農業生產結構與農業地域類型、農業分類
農業生產結構:農業中各生產部門或各生產種類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
農業地域類型:由于動植物的不同地域 分布,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 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內的較 穩定的、區域性的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 按投入-產出分 按產品用途分
56.農業類型與土地利用類型
農業類型一般包括立體農業、綠洲農業、 河谷農業、壩子農業、基塘農業、觀光農 業、特色農業、灌溉農業、訂單農業等。
土地利用類型分為:農用地(耕地、園地、 林地、牧草地、水域及其他農用地 )、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三類。
附錄: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特色
西北地區的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的灌溉農業
新疆地區的綠洲農業;
西南地區云貴高原的壩子農業;
橫斷山區的垂直農業或立體農業;
青藏高原的河谷農業或高寒農業;
城市,礦區周圍的乳畜業;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
南方季風區的水稻種植業;
黃淮海中低產田的魚塘—臺田模式;
內蒙古高原為草原牧場;
新疆天山為山地牧場;
青藏高原為高寒牧場。
附錄:我國各地特色農業(農業生產模式)
灌溉農業:干旱半干旱地區 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 地下水、河水等水源發展的農業
綠洲農業:干旱荒漠地區有水源灌溉處的農業 青海新疆等地 干旱半干旱的河湖沿岸 山麓沖積扇地帶
壩子農業:云貴高原 壩子 地勢平坦、灌溉便利
河谷農業:在我國西藏和新疆地區 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 河谷地帶 氣候、降水、灌溉
新疆綠洲農業
綠洲農業又稱綠洲灌溉農業和沃洲農業。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區有水源灌溉的地方的農業。有新老之分。老綠洲農業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區河、湖沿岸,山麓地帶與沖積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新綠洲農業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水利條件的改善,在干旱荒漠地區宜農地資源較豐富、開發利用條件較優越的地方開辟的新墾區。世界綠洲農業主要分布于西亞、美國的中西部地區、俄羅斯的中亞地區、非洲的撒哈拉及北非地區、中國的新疆等地。各綠洲的大小不一,多呈孤島狀、帶狀或串珠狀分布。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和少量水稻等作物,并植樹造林和建設農村聚落。它與四周戈壁、沙漠景觀截然不同,猶如沙漠中的綠色島嶼,為干旱荒漠地區農牧業生產較發達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干旱荒漠地區通過興修水利開墾宜農地,形成新綠洲。多呈島狀、帶狀或串珠狀分布。中國西北干旱地區分布較普遍。
寧夏平原和內蒙古河套平原的灌溉農業
青藏高原河谷農業
湟水谷地
在河谷地區發展的農業稱為河谷農業,一般沿河呈帶狀或條狀分布。高山地區的河谷地帶,由于地勢較山地低,氣溫較高,無霜期比山地長,降水條件較好,河水又可作為灌溉水源,河谷兩側的山嶺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質較豐富,土壤比較肥沃,是山區適宜耕作的地區,河谷地帶的農業發達,被稱為河谷農業。例如我國青海省黃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農業區,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區。雅魯藏布江谷地也是河谷農業。青藏高原區也有。
云貴高原壩子農業
壩子農業是云貴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稱。主要分布于山間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帶,按成因和沉積物類型可分為斷陷壩、巖溶壩、冰成壩和火山壩等,斷陷壩有河流或湖泊的沉積物,土層厚,比較平坦,可耕地面積大,水利條件好,是農業最發達的地區,滇池壩子即屬此類,滇池壩子的滇池是其中最負盛名者。它是云貴高原最大的壩子之一,是由河流夾帶的泥沙淤積和地殼運動、湖水位下降、湖面積縮小而形成的。
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混合農業)
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魚塘的塘基上種桑、種蔗、種果樹等,與魚塘結合分別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基塘互相促進,以桑基魚塘最典型。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農業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順德、南海等市。
主導因素為地形,因為地勢低洼使它只能發展基塘農業。
華北地區---魚塘臺田模式
魚塘臺田模式是借鑒基塘農業總結出來的,針對華北地區的地勢低洼,漬澇嚴重,土壤鹽堿化現象,開挖魚塘積水發展漁業,同時挖出來的土堆積到田面而抬高地勢,降低臺田地下水位,利于地表水下滲,從而降低臺田地表的鹽度,以達到改良華北地區的中低產田的效果。
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又稱層狀農業,就是利用光、熱、水、肥、氣等資源,同時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育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時或較互進行生產,通過合理組裝,粗細配套,組成各種類型的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產優質生產系統,來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如在葡萄地里種草莓、草莓收后種菜等。鴨河口庫區,水庫水面發展網箱養魚、銀魚養殖及庫汊養魚開發,環庫發展豬雞水禽立體養殖,這也是立體農業的典型。
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采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采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有機農業的發展可以幫助解決現代農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嚴重的土壤侵蝕和土地質量下降,農藥和化肥大量使用對環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種多樣性的減少等;還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處方農業
處方農業是指農場主在購買化肥農藥之前,必須請技術人員到現場勘察,根據農作物的長勢和病蟲害的程度,結合用地規模,開出施用化肥、農藥的處方。農場主按處方購買一定數量的化肥、農藥。處方農業杜絕了化肥、農藥的濫用,能夠保證食品達到衛生標準。因此,處方農業生產的許多農產品,如生菜、蘋果、葡萄、梨等,只要稍加水洗,即可生食。
精確農業
精準農業是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繼LISA(低投入可持續農業)后,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要求對農業發展提出的一個新的課題。精準農業又稱精細農業、精確農業、精準農作,是一種基于信息和知識管理的現代農業生產系統。精準農業采用3S(GPS、GIS和RS)等高新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對農資、農作實施精確定時、定位、定量控制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力,是實現優質、高產、低耗和環保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有效途徑。
節水農業
噴灌
滴灌
節水農業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是水、土、作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系統工程。
57.自然資源和能源
自然資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對人類有利用 價值的自然物質和能源,包括土地、陽光、水、 空氣、礦藏等。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提供熱、光和動力等 能量的物質資源,如太陽光、煤、石油、天然 氣、電、水、風等。能源僅是自然資源中的一 部分,能源一定是資源,資源不一定是能源。
58.土地荒漠化(沙漠化)、鹽堿化
荒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由于自然 因素和人類活動(過度放牧,過度樵采, 過度農墾,水資源利用不當,工礦交通建 設中不注意環保等造成的 )的影響而引起 生態系統 的破壞,是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過程。
土壤鹽堿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形成鹽堿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洼,沒有排水出路。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 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9.島嶼類型區分
大陸島:原來是大陸的一部分,后來與大陸分離了,可能是陸地下沉,海水入侵,也可能是由于斷裂,海水沉沒了斷裂凹地。大陸島的地質構造,生物界都與原來分離的大陸相似。如格陵蘭島,臺灣島,海南島等。
火山島:由火山自海底噴發而形成的島嶼。一般面積小,高度較高。如:夏威夷群島、亞速爾群島,冰島,阿留申群島,斐濟島等。
沖積島:又稱“堆積島”“沙島”一般位于大河流的出口、平原海岸以外由河流的泥沙或海中的泥沙堆積而成。如“崇明島”
珊瑚島:熱帶或亞熱帶淺海中,珊瑚蟲死亡后石灰質骨骼積累下 來,常年累月堆積在水下形成珊瑚礁,地殼上升露出海面即成為珊 瑚島。如:大堡礁、馬爾代夫、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
60.干旱與旱災
學生往往認為氣候干旱就是旱災,其實氣候干旱的地區不一定發生旱災,例如西北地區比華北地區干旱,但是華北地區旱災嚴重。
61.光照與熱量
光照強不一定就熱量高,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強但是熱量卻不足,四川盆地光照弱但是熱量充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