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其實是他們求救的信號,父母照顧好自己的不舒服,能去掉內在的評判,去更深看見和回應孩子。
——薩姐
作者:暖心
我經常聽見很多父母抱怨孩子:
回家不說話,只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看我們的眼神像陌生人。
說兩句就大吼大叫,不依著他就大發脾氣;
動不動就離家出走,一點小事都會讓他情緒崩潰……
似乎,孩子一到了青春期就很容易走向叛逆的道路。
事實上,叛逆、頂嘴都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種心理特征。
英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研究:
針對9~35歲的人群進行了測試,發現:14歲是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的一個年齡。
這個年齡的孩子之所以會如此叛逆,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他的大腦前額發育不成熟,沒有成年人的控制力,所以沖動、叛逆、自控力差。
另一方面: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情感特別豐富,所以經常出現敏感、任性、脆弱的一面。
事實上,孩子的這些不可控的問題,都是父母造成的。
一位心理專家忠告:
孩子的叛逆其實都是可控的,只要父母只要做到這6點,孩子的問題就會消失。
01
少看結果,多看過程
一位男子“控訴”自己的妻子:自己高考失利,對孩子要求嚴格。
妻子規定:
小學三年級之前,女兒必須考滿分;初中過后,要求女兒必須排名前幾。
她從來不去關心孩子累不累,只看分數。
因此,家里經常爭吵不斷,硝煙彌漫,女兒也不愛學習。
當父母把教育的結果看得太重,而忽略了孩子付出的過程,很容易把教育變成批評、貶低、否定。
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愛我,帶著條件。
最終,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致使孩子走向叛逆、反抗的道路。
教育專家王人平說:
“一味關注結果,看不到孩子付出的努力,就做不到全然地接納孩子的身心。”
教育的美好意義,在于過程,而非結果。
看過一個新聞。
上海一個小女孩考試只考了C,回家后,媽媽并沒有責怪她。
而是告訴女孩:
你以前一直都是考D,說明這次有進步哦。
你每天晚上這么努力背書,學習,復習,媽媽就知道你一定會有進步的,果然你沒讓媽媽失望呀。
女孩聽了媽媽的話,動力十足了,考試也慢慢從D考到了B。
不要讓結果去裹挾你的欲望,而要用過程去激勵孩子進步。
比如:
當孩子犯錯時,不要急于批評,而是問“你從這次經歷中學到了什么?”
我們要讓孩子感受過程的成就感、思考能力,讓他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應該改變,行動力自然有方向有效果。
從過程中去尋找成就感,他才會內心充滿期待。
02
少越界,多尊重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場景:
父母隨意進出孩子的房間,還說“小孩子有什么隱私”;
把孩子喜歡的東西隨意送人,說“不要這么自私”;
決定孩子的高考志愿,告訴他“我們不會害你”;
父母給孩子報培訓班,還逼著孩子去……
在父母的眼里,這樣的行為是愛。
但是從心理學上來說,它是一種“沒有界限感的控制”。
父母和子女間“自我”和“他者”身份上的模糊,就非常容易“入侵”孩子的世界。
就像上面那些行為,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把愛變成一場情感綁架,最終讓孩子變得:
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也會隨意傷害別人;
孩子會逃避父母,變得越來越叛逆。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
孩子從6歲以后,自主意識變得強烈。
父母要學會:
1)尊重孩子的交友自由:
同伴是幫孩子緩解壓力的一個出口,只要是正向的朋友,父母就尊重他,會減少孩子在情緒上的波動。
2)尊重孩子的隱私需要
孩子7歲,父母就要退出他的房間,什么事都要在孩子允許的情況下做,否則他會覺得你踐踏他的尊嚴。
3)尊重孩子的思想需要
孩子越長大,越需要自己的小世界,這樣他們會有更多的大腦去創作、去思考,除非是你被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他。
保持一定的界限感,才會贏得孩子的尊重。
03
少批評,多鼓勵
在知乎話題“從小在一種批評式教育下長大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一位網友說:
從小,父母就特別喜歡罵他,每天會因為一些小事被罵十幾次。
吃飯太慢,被罵;字寫不好被罵;有時候走路慢一點,都被說成“是鴨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變得十分敏感,別人說話聲音大一點,他都覺得是他哪里沒做好。
很多父母覺得:批評式育兒效果好,便百試不厭。
但長期的負面效應會讓父母的批評變成:貶低、嘲諷、否定。
孩子感受到的是:恐懼、害怕和無助。
最終,他會習慣自我批評,無端放大自己的缺點,從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中。
看過一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父母說什么話,決定了孩子以后將走怎樣的路。
正面的認可,比批評和打擊更容易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父母經常說:
“沒關系,慢慢做會越做越好”,能讓孩子充滿自信;
“再堅持一下,你一定可以的”,孩子會越來越有毅力;
“每個人都會有壓力,但是你能說出來,說明你想去解決”,它可以讓孩子感覺被愛,讓孩子內心更加充盈、健康。
鼓勵,不只是愛的語言,更是未來成功的墊腳石。
04
少質疑,多信任
有很多父母,總是在擔心孩子:
孩子在家里玩手機,就擔心孩子沒有好好學習;
孩子成績下降了,擔心孩子將來考不上大學;
見孩子上網,就擔心他將來不務正業……
有時候,也許我們只是擔心孩子,感覺他這做不好、那做不好。
事實上,這樣的擔心更多的是質疑,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現。
《因為我是女性》中寫道:
“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會削弱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每個孩子都需要歸屬感,它源自于父母的信任,這樣會讓他感覺被愛,然后去發揮最大的潛力。
美國心理學家艾琳·卡瑟拉進行過一項著名的實驗:信任游戲。
實驗將父母和孩子分開,孩子在房間內玩耍,父母在門口等待。
同時提供了兩種方案供父母選擇:
一種是給足孩子信任,讓他們獨自玩耍;
另一種是不信任孩子,要求他們看著孩子玩耍。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被父母選擇信任的孩子相較于另一組,表現出了更高的自信心。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
“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所以當孩子氣餒時,不要落井下石,而要告訴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好的。”
當孩子屢屢失敗時,不要批評他,而要告訴他:“你能行的,我相信下次你會做得更好。”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底牌,也是孩子前行中無堅不摧的底氣。
05
少阻止,多放手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有一位女士年近三十,還在依靠著父母生活。
后來發現這位女士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媽媽。
她的母親,從小就干涉她的生活。
總是要求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安排她學習、安排她考大學,后來出來的每一份工作都是母親幫她安排。
所以,她缺乏生活體驗和能力,不會與人和諧相處,同事關系、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都很糟糕。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指出,孩子12歲左右會進入青春期的核心階段,此時他們處于一個自主意識爆發的階段。
在此之前,我們就要形成孩子的自主意識。
父母干預越多,親子關系越容易俱傷。
這樣的俱傷包括兩種:
一種是叛逆,越阻止越愛逃離;
另一種是,依附于父母,弱化自己的能力。
養育孩子,不是讓孩子成為第二個自己,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智慧的父母,都在這樣做:
1)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猶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說:
“孩子的事,讓他自己解決,若父母過分呵護,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從小培養出孩子的這項能力,讓孩子受益一生。
2)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
孩子自2歲開始,就有獨立意識,他們喜歡什么事情都自己來。
從這時候開始,孩子就是在向成人表明:“我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上,越早把自主權留給孩子,將來他越會強大。
06
少敷衍,多耐心回應
很多親子關系的現狀是:敷衍孩子,忽視孩子的情感需要。
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去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有些父母明明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想找父母聊天,父母卻用一句“我很忙,你自己去玩”來澆滅孩子的熱情。
心理學上說:孩子的感受長期被忽略,他會壓抑自己的感受,消耗自己的能量,性格變得特別自卑,從而做出傷害自己的決定。
每一個孩子需要的第一項情感是:關注、回應、看見。
1)回應孩子的情緒
孩子都是情緒敏感的動物,他開心的時候想和信任的人分享;難過時想要有人安慰他。
因此,我們要看見孩子的情緒。
比如:在孩子開心地和你分享一個話題,你要認真傾聽,然后給孩子正面的評價。
2)回應孩子的需求
不管孩子有什么樣的要求,我們都要去回應他。
你可以不滿足他,但是不要去拒絕。
比如:孩子想要無人飛機玩具。
我們可以這樣回應:這個需求并不容易實現,我們現在還不太需要,我們可以先放在一邊,等有能力的時候,再去滿足你。
合理地拒絕,又不會讓孩子感覺敷衍。
父母及時、積極地回應,讓孩子感受到了被愛和被看見,進而產生自尊、自信、自愛等力量源泉。
07
看過一句話:
那些看似叛逆、滿口怨言的孩子,其實只是想通過對抗來驗證自己是否被無條件地愛著。
不論孩子出現哪種問題,都是因為愛不夠。
當他越變越差,是因為歸屬感不夠;
對父母越來越冷漠,是因為回應太少;
能力越來越弱,是父母阻止太多;
孩子自卑、自負,是父母給的負能量太多;
孩子對抗父母,是因為管得太多。
孩子的成長,不只是他們的旅程,也是我們成為更好父母的機會。
當我們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尊重他讓他去嘗試,鼓勵他,讓他去試錯,他們才能學會堅強,學會獨立。
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給他機會,讓他去感受他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