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直播的時候,目睹了這樣一件事
一位媽媽跟教育主播連線,她告訴主播,自從有了孩子后,她就辭掉了工作,每天24小時圍著孩子打轉,忙得團團轉。
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她卻發現,孩子并未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
為此,這位媽媽很是苦惱。
主播聽完后,問這位媽媽,能不能列舉一下,平時是怎么圍著孩子打轉的。
媽媽想了想,說,為了孩子多吃一口飯,自己每天五點起床,掏空心思給孩子做卡通造型的早飯。
接下來,主播說了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養孩子的苦分為兩種,一種是消耗型,雖然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體力,卻鮮有實質性的成果;
另一種則是收獲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通過不斷提升自己,最終,讓孩子發生了質的改變。”
這一刻,我才意識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的確有各種各樣的苦。
如果只是勤于行動而懶于思考,被動去吃低級的苦,久而久之,就會陷入“瞎忙”的惡性循環中。
不僅讓自己身心疲憊,還會在悄無聲息中葬送孩子的未來。
父母吃不了克制的苦
孩子難自制
你聽過“腌咸菜效應”嗎?
曾有家長向南開大學的齊善鴻教授請教:“我家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念書?”
齊教授反問他:“你們兩口子喜歡念書嗎?”
那位家長撓了撓頭,不好意思地說:“其實我們也不是很喜歡念書。”
齊教授聞言笑道:“你們都不喜歡念書,卻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念書,這怎么可能會實現呢?”
在他看來,養孩子就像是“腌咸菜”:
把蘿卜放入20年的咸菜老湯中,蘿卜無需覺悟,無需努力,便會自動入味。即便把人參放入蘿卜湯中,數月后,人參也會沾染上蘿卜的味道。
反之,如果把蘿卜浸入人參老湯中3個月,蘿卜吃起來也會像人參。
然而現實中,有太多父母陷入了這樣的矛盾中:
嘴上對孩子說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實際上,自己卻是一點自律的苦也不愿意吃。
一回家就往沙發上一癱,翹著二郎腿刷視頻、逛淘寶,一年到頭,連一本書都翻不完。
身處這樣的氛圍里,無論我們再怎么苦口婆心,孩子也是聽不進道理的。
而想要讓孩子變好,唯有父母先學會忍耐克制,吃自律的苦。
就像“童話大王”鄭淵潔。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始終秉承著一個原則:先學爸,后學霸。
為此,他堅持每天4點半起床寫作,寫夠6000字,36年從未間斷。
女兒問他:“爸爸你怎么起這么早?”
他回答說:“先把最重要的事做完,這樣一天就輕松了,否則什么也做不踏實。”
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女兒從上小學第一天起,放學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心無旁騖地寫完家庭作業,之后才做其他事。
鄭淵潔很少對孩子講道理,讓他們要努力,而是常常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在他的影響下,女兒也變得勤勉上進,最終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績被6所名牌大學錄取。
所以,下一回,再想批評孩子懶散時,請先逼著自己從床上起身;
想指責孩子墮落時,請先熄滅自己手中的屏幕。
只有先管住自己,在克制帶來的痛苦中修煉,孩子才能拒絕外界的誘惑,邁出提升的第一步。
父母吃不了規劃的苦
孩子走不遠
博主@盧安笛是一位高三班主任。
高考出分后,她擔心有些學生可能會對填報志愿之類的事情比較茫然,便去挨家挨戶去拜訪了一下。
過程中,她意外發現了一個現象:
不少父母總喜歡在芝麻綠豆的小事上糾結,卻對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大事缺乏規劃。
比如,當她到了一個考了575分的女生,她爸爸一會指責她洗碗洗得不利索,一會罵她拖地拖不干凈。
但聊起上大學的事,她老爸卻嘟囔道,女孩子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
還有個男生,暑假想和同學去一趟華山當作畢業旅行,被他父母嘮叨個不停,說他是敗家子,不就是一座山,咱家背后的那一座山還看不夠啊。
可談論起孩子大學的城市選擇、專業選擇、未來發展時,父母卻只問了句“學費一樣嗎”,便再無關心了。
對此,盧安笛無可奈何地感嘆道:
在雞毛蒜皮的事上消耗著,在事關人生轉折的大問題卻拎不清,這樣的家庭如何能走上坡路呢?
她的話并非危言聳聽,青年學者鄭雅君在《金榜題名之后:大學生出路分化之謎》中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采訪了62位來自清華、復旦的大學生后,鄭雅君發現,這些天賦、智商、努力程度都差不多的孩子,畢業后的人生境遇卻是大不相同:
有的人一畢業就拿到了年薪50萬的offer;
而有的人大學四年都沒弄清自己究竟想要干什么,萬般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先讀研、讀博;
還有的人更慘,考研失敗、履歷空白,又一時半會找不到工作,只好選擇延畢。
造成這樣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家庭。
有的父母,早早給孩子做好了規劃,讓孩子每一步都走得明確而堅定;而有的父母,沒想那么遠,孩子便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自己一點點試錯。
而鄭雅君,就屬于后者。
她年少喪父,母親忙于生計,無人為她規劃將來。
所以,當她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入復旦后,一下子就蒙了,她發覺自己不僅一無所長,還不知道該做什么。
當其他人按部就班地找工作、升學時,她卻因焦慮和迷茫遲遲找不到出路,最后選擇了延畢。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父母沒有遠慮,孩子就必有近憂。
就像心理學家李玫瑾說的:
“教育不是隨機的行為,而是需要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在關鍵節點進行精準引導。”
父母不規劃,人生路上,孩子便只能四處流浪。
父母吃不了堅持的苦
孩子難成功
很多父母都會疑惑:
為了孩子,我們錢也花了,力也出了,可孩子依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點也不成器。而那些優秀孩子的父母,好像也沒做什么,孩子卻一飛沖天,這是為什么呢?
實際上,這世上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每一份卓越背后,都站著一個較真堅持的家長。
最近,高考結束,我老家縣中有一個孩子范閱考上了北大,他是今年安徽歷史類第五名,總分678分,其中語文131分,數學125分,英語146分。
我也特意追到老家去采訪了他。
但讓人驚訝的是,范閱從小到大都沒上過補習班。
而秘密,就在于他的母親。
從范閱2歲起,他的母親就會帶著他讀繪本,培養閱讀的習慣,到他5歲時,范媽媽先是自己學會了自然拼讀,然后手把手教孩子。
等范閱進入小學后,范媽媽又自學奧數,然后再教給孩子。
就這樣,一直堅持了整整十年。
直到孩子上高中后,課業難度實在太大,范媽媽才漸漸從孩子的學習中退了出來。
也正是這份數年如一日的堅持,才讓孩子有了厚積薄發的力量。尤其是雙語,建立了別的孩子一朝一夕根本無法超越的優勢。
或許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像范媽媽一樣,自學每一科再輔導孩子。
但至少,當孩子價值觀未形成、自控力也不穩定的時候,作為父母,可以堅持正確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在恰當的年齡做恰當的事情,在該堅持下去的時候不輕易放棄。
還記得那個在東京奧運會上奪下兩枚金牌的楊倩嗎?
如今,她不僅完成了清華本科階段的學業,還考上了清華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
縱觀她一路的成就,同樣離不開父母的堅持。
十年的訓練生涯,楊倩也曾有過打退堂鼓的想法,是父母攔住了她,并告訴她:“不行,你不能放棄。你想想你當初有多熱愛射擊。再堅持一下吧!”
在楊倩的父母看來,女兒努力的終點不一定要是一個完美的結果。
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在堅持的過程中收獲的那些東西,比如毅力,比如抗壓力,更比如戰勝自我的勇氣。
就這樣,楊倩度過了最艱難的瓶頸期。
后來,無論是訓練還是學業,她都咬著牙堅持了下來,一樣也沒有放棄。
所有光鮮亮麗的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努力與堅持。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父母堅持做艱難但正確的事,時間自會給我們的孩子答案。
看過一句話:“低級的苦讓人沉迷于重復,高級的苦讓人沉浸于成長。”
若是父母吃不了高級的苦——自律的苦、規劃的苦、堅持的苦,孩子就注定要吃墮落的苦、迷茫的苦、夢想幻滅的苦。
因為教育的本質,從不是孩子的獨自奔跑,而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生命馬拉松。
正是我們今日選擇的苦味,釀造了孩子明天的世界。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