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是老撾舉行的東盟峰會的最后一天,亞洲各國領導人與美國、俄羅斯的高層聚集在同一張桌子旁,商討區域問題。拜登再次缺席峰會。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峰會上煽風點火,抹黑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正當行動。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1日坦言,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正在下降:在對該地區精英的一項調查中,大多數人首次選擇轉向中國。
東盟峰會現場
美國屢屢食言
美國、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對話伙伴也參加了東盟峰會。與去年的情況一樣,拜登并沒有出席在東盟峰會之后舉行的領導人峰會。這與拜登前任奧巴馬的承諾相矛盾,奧巴馬曾表示將每年都前往該地區,作為其“重返亞洲”的一部分。相反,拜登原本應該訪問德國和安哥拉——盡管這次旅行也因米爾頓颶風而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到訪。他周五在老撾舉行的會議上叫囂:“我們仍然對中國在南海和東海日益危險和非法的行動感到擔憂,這些行動造成人員受傷并損壞東盟船只。”美國政府仍然致力于“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航行和飛越自由”。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的報道
這種顛倒是非的說法顯然無法獲得大多數國家的支持。實際上,就是美國的慫恿和參與下,菲律賓和日本等國在南海和東海惹是生非。美國與澳大利亞、日本和菲律賓等小伙伴以及印度,還建立聯盟。拜登最近歡迎四方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在他的家鄉特拉華州舉行的峰會。
難怪,日本新首相石破茂最近提出建立所謂的“亞洲北約”,但他的提議并未得到東盟成員國的批準。 “今天的烏克蘭可能就是明天的亞洲。 ”石破揚言。他將中國大陸比作俄羅斯,臺灣省比作烏克蘭。
布林肯在講話
東南亞正緩慢轉向中國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東南亞被認為是美國與中國之間戰略競爭的主要舞臺。各種跡象表明美國在東南亞的重要性相對下降,其影響力正逐漸被其大國競爭對手中國奪走。
其中包括總部位于新加坡的東南亞研究所 ISEAS 每年對東南亞學者、商界人士、政治家和記者進行的一項調查。當被問及如果東盟必須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時,東盟應該轉向哪個國家時,這些精英今年首次以微弱多數投票支持了中國。與上一年的差異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文萊等穆斯林國家尤為明顯。只有菲律賓、新加坡和越南愿意加入美國的人數有所增加。
中老鐵路開通
在亞洲,拜登的取消被解讀為他不僅忙于競選活動,還因中東和烏克蘭的戰爭而分心。美國國務院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代表丹尼爾·克里滕布林克表示,華盛頓正試圖反駁這種印象:拜登個人對該地區的承諾“清晰無誤”,他現在將在老撾代表拜登。但這顯然不夠。
相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該地區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德國電視一臺稱,本屆東盟峰會東道主老撾是與中國關系密切。中國在老撾的道路、水壩和火車線路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對老撾來說,加強東盟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是最重要的問題,例如在數字化、人工智能和共同支付系統方面。
美國航母與戰機在南海
中東戰爭也發揮了作用
在德國等歐洲國家有一種印象:南海領土沖突會自動導致東南亞向西方靠攏,這顯然與現實不符。即使是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等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的國家,也繼續尋求與中國接近。中國崛起成為該地區最大貿易伙伴等長期發展也發揮了作用。最近的中東戰爭也是如此。特別是該地區兩個最大的穆斯林占多數的國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對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持強烈批評態度。
馬來西亞總理易卜拉欣周三表示,東盟需要表現出更多的團結。他表示:“隨著全球緊張局勢繼續加劇,兩極分化似乎正在戰勝一體化,東盟內部的裂痕和分歧可能會被利用,損害東盟的中心地位和凝聚力。”在此背景下,泰國、馬來西亞和緬甸等成員現在也試圖成為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主導的金磚國家集團的一部分。
東盟峰會場外
而美國仍在千方百計鞏固自己在印太地區的霸權,與澳大利亞、英國等組成的名為 AUKUS 的安全聯盟還是其中手法之一z。相反,拜登在美國退出印太地區TPP自貿協定后發起的名為IPEF的美國經濟倡議至今未能發展出太大動力。
東南亞現在還關注美國的總統選舉:特朗普再次當選總統可能會帶來更多的保護主義和亞洲沖突的加劇。哈里斯對該地區表現出多大興趣的問題似乎也懸而未決。因此,大多數國家繼續走中間道路,其中一些國家已更多轉向中國,把中國作為貿易和投資的伙伴,甚至安全伙伴。可以說,美國給東南亞帶來不安全,中國則給東南亞帶來合作和經濟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