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長春丨“一日之差”是怎么回事
作者:徐振澤
編者按:
1948年10月18日,長春獲得解放。10月19日定為長春解放紀念日。為紀念長春解放76周年,找到徐振澤老師一篇有關長春解放紀念日的文章,了解一下解放日與紀念日的“一日之差”。
【長春解放紀念碑,資料圖片。↑】
瞻仰過長春解放紀念碑的市民可能會發現,標牌上明確指出,紀念碑基座的邊長尺寸“象征著長春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十八日獲得解放”。既然如此,長春解放紀念日為何確定在10月19日呢?
其實,這個“一日之差”很正常,因為按國際慣例,通常都把事件結束的次日作為紀念日。
【長春解放的瞬間,留下永恒的記憶。資料圖片。↑】
例如,日本于1945年9月2日在美軍密蘇里號戰艦上簽字投降,由此,9月3日被定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德國于1945年5月8日由陸軍元帥凱特爾向蘇軍元帥朱可夫遞交了投降書。蘇聯也是根據投降儀式次日為紀念日的國際慣例,將5月9日確定為“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日”。
【解放后,拆除市區之內的碉堡。翻拍自2018年紀念解放長春七十周年檔案圖片展覽。↑】
有人可能知道歐洲實際是將“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日”定在5月8日,這是因為在5月7日,德國已經在蘭斯向包括蘇聯在內的盟軍遞交了投降書。可是斯大林要求德國在第二天單獨與蘇聯舉行一次受降儀式,于是,5月8日和9日就雙雙成了“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日”,但日子都是對手簽署投降書的第二天。
(原載《長春日報》2017年10月19日第15版)
【解放初期的長春街頭,圖源同上。↑】
作者簡介:徐振澤,省直單位退休干部。吉林省作協、長春作協會員。曾任吉林省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理事。1975年發表作品,著有《新中國與蘇聯高層往來》(上、下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車臣之鑒——俄羅斯恐怖事件根源及教訓》《歲月帶不走那一串串姓名——蘇聯十月革命領袖傳略》(2017年)《民國時期中蘇關系新解》(2019年)。近年在報刊發表人物傳記、散文、短篇小說、雜文80萬字,部分作品結集為《念想兒》《見字如面》。另有作品收入《中國散文選粹》《永遠的長白山賦——歷史文化名人的吉林足跡》。
編者:李春昌
【胡同長春】編發長春記憶圖文,歡迎閱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